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CHI技术公司专利>正文

集成材料传递和分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651710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1 16:45
一种用于存储、传递并分配材料比如流体和液体(例如,液体作用隔音材料(LASD))的集成材料传递和分配系统。该系统包括具有力传递装置的至少一个容器。每个容器可以可拆卸地封闭在机柜中以形成自动化站。每个容器可配有数据记录器、清洁端口、取样阀、至少一个观察窗以及用于引入复合物比如杀菌剂的存取端口。每个容器可配有包括用于测量过程变量比如材料体积、液面、温度、压力和流量的传感器的仪表。该系统可进一步包括计量装置系统以及无泵接口的机器人材料分配器系统。机器人材料分配器系统可进一步包括连接到流量和压力传感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在无介入泵的情况下直接供给撒施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材料管理领域,且更具体地涉及为包含、传递、输送和分配各种材料比如液体作用隔音材料(LASD)而设计的系统。本专利技术的材料管理系统被配置成输送来自可被重复清空并再装满的容器的无污染流,无论有无干扰容器或其部件的清洗。
技术介绍
现有已知的材料管理系统在传递来自容器的某些稠的粘性流体、液体或其它类型材料方面已面临困难,这些材料可抗泵送且可能对泵送设备造成损坏。如本文所用的,流体是能够流动且在受到易于改变其形状的力作用时以稳定的速率改变其形状的物质。某些材料虽然一般不视为是流体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使其流动,例如软固体和半固体。大量的流体用于运输、制造、耕作、采矿以及工业中。稠的流体、粘性流体、半固体的流体、粘弹性产物、浆糊、凝胶体以及其它不易于从流体源(例如,压力容器、开放容器、补给线等)分配的流体材料包含所用流体的相当大部分。这些流体包括稠的和/或粘性化学品以及其它此类材料,例如润滑脂、粘合剂、密封剂和胶粘剂。将这些材料以保护材料的质量的方式从一个地方运输另一地方(例如,从容器到制造或加工场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流体输送系统的各个部件是已知的,但一般配有重型泵并且不与具有处理控制和/或计算机接口能力的材料输送系统集成。美国专利号4,783,366 ;5,373,221 ;5,418,040 ;5,524,797 ;6,253,799 ;6,364,218 ;6,540,105 ;6,602,492 ;6,726,773 ;6,814,310 ;6,840, 404和6,861,100的内容在此通过引用全部并入本文。可再装的材料传递系统可被配置成将高粘性流体从容器传送到使用点。这种材料传递系统可以被配置成分配仅仅所需的材料量而没有浪费,这在化学品不容易被处理且不能从容器被轻易或安全地人工去除时尤其重要。优选地,这种材料传递系统会减少或消除伴随使用圆桶、小桶及提桶的成本和花费以及与大多现有系统相关的材料浪费。因为某些化学品易受一种或另一种形式污染的影响,所以这种材料传递系统可被密封、保护产品质量、允许在不打开容器而受污染的情况下进行采样以及可将产品质量问题适当归因于供应商或用户。可再装的材料传递系统可进一步被配置成使用低成本部件并提供用于分配并传递粘稠流体及其它此类材料的非机械(无运动零件)、非脉动的解决方案。存在对具有与一个或一个以上材料容器相关的多个传感器和发射器的智能材料传递系统的需求,而这是目前为止难以获得的。存在对可以连接到多个本地控制系统并且与中央计算机控制系统集成的这种可再装的材料传递系统的需求,该中央计算机控制系统包含于环境受控的机壳或机柜内。还存在对经配置以与计量装置系统和/或机器人材料分配系统相连的自动化材料传递系统的需求,而这是目前为止难以获得的。还存在对与材料撒施器相连且可包括泵的自动化材料传递及分配系统的需求。该可再装的材料传递系统可具有可拆的盖子或者是带有用于观察并清洗容器的存取端口的封闭系统。本专利技术满足了这些及其它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简而言之,本专利技术针对一种可再装的材料传递系统,其用于分配各种材料包括稠的、粘性的以及其它类型的流体,这些流体抗泵送和/或可能对泵送设备造成损坏。该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一种适于输送无污染的流体产品流的材料管理系统,其可以被重复地清空并再装满而不会干扰设备的清洗。在另一方面,该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一种适于分配抗流动的稠的、粘的和/或粘性材料而无需单独泵或将泵耦连到容器中的从动板的材料管理系统。在又一方面,该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于向用户提供关于多少流体保留在容器中的信息的材料管理系统。在再一方面,该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于在较高工作温度范围内输送高流体流率的流体管理系统。本专利技术包括一种用于传递材料的可再装系统,该系统包括配有第一端、第二端和壁的容器,该第一端具有用于压缩气体源的入口,该第二端具有带材料入口和材料出口的歧管,该壁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以便形成所述容器的主体并且在该容器内形成内腔,该腔具有横向宽度。该系统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容器的所述腔内的力传递装置,其中所述力传递装置的横向宽度基本小于所述容器的横向宽度。环形管理装置可拆卸地附着到所述力传递装置的外周边,而进入端口设置在所述容器的主体上以便存取所述环形管理装置。本专利技术进一步针对一种用于监测材料传递的系统,其包括容器和设置在所述容器内的力传递装置。该系统可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仪表,该仪表与所述容器关联,例如体积传感器、液面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GPS装置、射频识别(RFID)装置、重量单元和定时器。该系统可包括连接到至少一个仪表上的至少一个通信装置,每个通信装置是硬连线的或无线的。另外,该系统可以配有连接到至少一个通信装置的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包括处理器、数据存储装置、显示装置和操作员输入装置。而且,该系统可包括连接到至少一个本地控制器上的中央控制器,该中央控制器包括处理器、数据存储装置、显示装置和操作员输入装置。通过以下具体的说明、结合附图,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所述附图作为示例说明了本专利技术的特征。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多个位于材料容器上的传感器和发射器的本专利技术智能材料传递子系统的侧视平面图。图2是图1的智能材料传递子系统的侧视平面图,其中仪表已适于连接到计算机、微处理器或其它数据处理系统。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智能材料传递子系统的框图表示。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智能材料传递子系统的图示。图5是具有无线连接的本专利技术智能材料传递子系统的局部布线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智能材料传递子系统的一个实施例原型具有标度盘和电子编码器的水准仪/液面计的图示。图7是与图6的原型一起使用的信号发射器、信号调节器以及RF发射器的图示。图8是具有示于图示中的多个分立控制系统的本专利技术智能材料传递子系统的部分横截面的正视平面图。图9是具有与示于图示中的计算机控制系统集成的多个控制系统的本专利技术智能材料传递子系统的部分横截面的正视平面图。图10是与示于图示中的泵系统、撒施器设备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集成的本专利技术可再装材料传递子系统的侧视平面图。图11是与示于图示中的至少一个撒施器设备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集成的本专利技术可再装材料传递子系统的侧视平面图。图12是可配有用于自动化材料传递站的带包装控制器的本专利技术两个可再装材料传递子系统的管道图和仪表图。图13A和13B是具有两个可再装材料传递子系统和控制面板的本专利技术自动化材料传递站的俯视不意图和侧视不意图。图14A和14B是配有两个可拆盖子和包括液面指示器的力传递装置的本专利技术可再装材料传递子系统的侧视平面图和俯视平面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自动化材料传递站的框图表示。图16是本专利技术的自动化材料传递站的示意图示。图17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材料传递系统的若干配置的框图表示。图18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无泵材料分配系统的若干配置的图示。图19A-19H是适合于与图18的无泵材料分配系统使用的现有技术计量装置。图20A和20B是现有技术材料分配系统和本专利技术的无泵材料分配系统的框图。图21是适合于与图18的无泵材料分配系统使用的现有技术整体伺服分配系统。图22A-22D是具有与本专利技术的集成材料传递系统一起使用的可拆盖子的可再装材料容器的替代实施例的侧视平面图、俯视平面图、底视平面图和部分下部侧视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成材料传递站,其包括:限定了控制区和材料传递区的机柜;一种在所述材料传递区中的用于传递材料的可再装系统,该可再装系统包括配有第一端、第二端和壁的至少一个容器,该第一端具有用于加压气体源的入口,该第二端具有带材料入口和材料出口的歧管,该壁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以便形成所述容器的主体并且在该容器内形成内腔;和在所述控制区中的处理器,该处理器连接至少一个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技术特征摘要】
2005.10.21 US 60/729,405;2005.10.21 US 60/729,3211.一种集成材料传递站,其包括: 限定了控制区和材料传递区的机柜; 一种在所述材料传递区中的用于传递材料的可再装系统,该可再装系统包括配有第一端、第二端和壁的至少一个容器,该第一端具有用于加压气体源的入口,该第二端具有带材料入口和材料出口的歧管,该壁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以便形成所述容器的主体并且在该容器内形成内腔;和 在所述控制区中的处理器,该处理器连接至少一个可编程逻辑控制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材料传递站,进一步包括体积传感器和发射器用于远程通信所述容器内的材料体积。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集成材料传递站,进一步包括温度传感器和发射器用于远程通信所述容器内的材料温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材料传递站,进一步包括压力传感器用于确定所述容器内的压力。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材料传递站,进一步包括发射器用于远程通信所述容器内的压力。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材料传递站,进一步包括重量传感器用于确定所述容器的重量。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材料传递站,进一步包括发射器用于远程通信所述容器的重量。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材料传递站,进一步包括全球定位传感器用于确定所述材料传递站的位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成材料传递站,进一步包括发射器用于远程通信所述材料传递站的位置。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材料传递站,进一步包括定时器用于确定材料存储在所述容器中的时间。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集成材料传递站,进一步包括发射器用于远程通信材料存储在所述容器中的所述时间。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E·A·威廉斯L·M·莱温斯坦R·D·斯博迪欧
申请(专利权)人:CHI技术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