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龚丽专利>正文

一种虹吸式雨污水交叉检查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22033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4 04: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虹吸式雨污水交叉检查井,包括井盖、井身、井座、盖座、内盖、虹吸板及污水管,其中井身顶部外侧与盖座连接,并通过盖座与井盖连接,井盖与井身间另设内盖,井身底部与井座连接,井座侧表面分别设雨水进水口、雨水出水口、污水进水口及污水出水口,污水管位于井座内,且两端分别与污水进水口及污水出水口连通,污水管正上方设虹吸板,下方井座另设井底流槽。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并有效的实现了在同一个检查井内同时满足污水及雨水交叉排放但互补混合的使用要求,且较传统的同类检查井,极大的简化了排水检查井的结构,减少了施工量,降低了施工成本,并避免了雨水和污水混杂的弊端,同时也提高了雨水及污水的过流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虹吸式雨污水交叉检查井,属供排水设施

技术介绍
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011年版)中指出: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即雨水和污水按两个系统排放,分别设置各自的管道和检查井,互不掺混,为了满足这一要求,目前采用的做法是,增加排水管路覆土厚度,并使雨水排水管及污水排水管处于于不同的埋藏深度,使两种管道在标高上错开,从而避免管道交叉碰撞及避免雨水与污水间混杂,这一做法虽然可以满足设计规范的需要,但同时增加了很多开挖和回填的工作量,尤其是在地下车库、地下商场等建筑物中,管道敷设在地库顶部的覆土层内,增加覆土层厚度势必会增加土方量,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因此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雨污水交叉检查井,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虹吸式雨污水交叉检查井,该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并有效的实现了在同一个检查井内同时满足污水及雨水交叉排放但互补混合的使用要求,且较传统的同类检查井,极大的简化了排水检查井的结构,减少了施工量,降低了施工成本,并避免了雨水和污水混杂的弊端,同时也提高了雨水及污水的过流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虹吸式雨污水交叉检查井,包括井盖、井身、井座、盖座、内盖、虹吸板及污水管,其中井身顶部外侧与盖座连接,并通过盖座与井盖连接,井盖嵌于盖座内,井盖与井身间另设内盖,井身底部与井座连接,井座侧表面分别设雨水进水口、雨水出水口、污水进水口及污水出水口,其中雨水进水口与雨水出水口及污水进水口与污水出水口均以井座轴线对称分布,且雨水进水口与雨水出水口轴线另与污水进水口和污水出水口轴线在同一平面内并相互垂直,污水管位于井座内,且两端分别与污水进水口及污水出水口连通,污水管正上方设虹吸板,污水管正下方井座另设井底流槽,虹吸板包括两块导流板,且两导流板以污水管轴线对称分布,且两导流板间呈90° —145°夹角。进一步的,所述的污水管与虹吸板及井底流槽间最小间距不低于I厘米。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并有效的实现了在同一个检查井内同时满足污水及雨水混合排放使用的要求,且较传统的同类检查井,极大的简化了排水检查井的结构,减少了施工量,降低了施工成本,并避免了雨水和污水混杂的弊端,同时也提高了雨水及污水的过流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1为本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井座俯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和2所述的一种虹吸式雨污水交叉检查井,包括井盖1、井身2、井座3、盖座4、内盖5、虹吸板6及污水管7,其中井身2顶部外侧与盖座4连接,并通过盖座4与井盖I连接,井盖I嵌于盖座4内,井盖I与井身2间另设内盖5,井身2底部与井座3连接,井座3侧表面分别设雨水进水口 8、雨水出水口 9、污水进水口 10及污水出水口 11,其中雨水进水口 8与雨水出水口 9及污水进水口 10与污水出水口 11均以井座3轴线对称分布,且雨水进水口 8与雨水出水口 9轴线另与污水进水口 10和污水出水口 11轴线在同一平面内并相互垂直,污水管7位于井座3内,且两端分别与污水进水口 10及污水出水口 11连通,污水管7正上方设虹吸板6,污水管7正下方井座3另设井底流槽12,虹吸板6包括两块导流板601,且两导流板601以污水管7轴线对称分布,且两导流板601间呈90° —145°夹角。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污水管7与虹吸板6及井底流槽12间最小间距不低于I厘米。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并有效的实现了在同一个检查井内同时满足污水及雨水混合排放使用的要求,且较传统的同类检查井,极大的简化了排水检查井的结构,减少了施工量,降低了施工成本,并避免了雨水和污水混杂的弊端,同时也提高了雨水及污水的过流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主权项】1.一种虹吸式雨污水交叉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虹吸式雨污水交叉检查井包括井盖、井身、井座、盖座、内盖、虹吸板及污水管,其中所述的井身顶部外侧与盖座连接,并通过盖座与井盖连接,所述的井盖嵌于盖座内,所述的井盖与井身间另设内盖,所述的井身底部与井座连接,所述的井座侧表面分别设雨水进水口、雨水出水口、污水进水口及污水出水口,其中雨水进水口与雨水出水口及污水进水口与污水出水口均以井座轴线对称分布,且雨水进水口与雨水出水口轴线另与污水进水口和污水出水口轴线在同一平面内并相互垂直,所述的污水管位于井座内,且两端分别与污水进水口及污水出水口连通,所述的污水管正上方设虹吸板,所述的污水管正下方井座另设井底流槽,所述的虹吸板包括两块导流板,且两导流板以污水管轴线对称分布,且两导流板间呈90° —145°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虹吸式雨污水交叉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水管与虹吸板及井底流槽间最小间距不低于I厘米。【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虹吸式雨污水交叉检查井,包括井盖、井身、井座、盖座、内盖、虹吸板及污水管,其中井身顶部外侧与盖座连接,并通过盖座与井盖连接,井盖与井身间另设内盖,井身底部与井座连接,井座侧表面分别设雨水进水口、雨水出水口、污水进水口及污水出水口,污水管位于井座内,且两端分别与污水进水口及污水出水口连通,污水管正上方设虹吸板,下方井座另设井底流槽。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并有效的实现了在同一个检查井内同时满足污水及雨水交叉排放但互补混合的使用要求,且较传统的同类检查井,极大的简化了排水检查井的结构,减少了施工量,降低了施工成本,并避免了雨水和污水混杂的弊端,同时也提高了雨水及污水的过流量。【IPC分类】E03F5/02【公开号】CN204753782【申请号】CN201520273727【专利技术人】龚丽, 赵国正, 崔斌, 王云, 徐燕 【申请人】龚丽【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申请日】2015年4月30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虹吸式雨污水交叉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虹吸式雨污水交叉检查井包括井盖、井身、井座、盖座、内盖、虹吸板及污水管,其中所述的井身顶部外侧与盖座连接,并通过盖座与井盖连接,所述的井盖嵌于盖座内,所述的井盖与井身间另设内盖,所述的井身底部与井座连接,所述的井座侧表面分别设雨水进水口、雨水出水口、污水进水口及污水出水口,其中雨水进水口与雨水出水口及污水进水口与污水出水口均以井座轴线对称分布,且雨水进水口与雨水出水口轴线另与污水进水口和污水出水口轴线在同一平面内并相互垂直,所述的污水管位于井座内,且两端分别与污水进水口及污水出水口连通,所述的污水管正上方设虹吸板,所述的污水管正下方井座另设井底流槽,所述的虹吸板包括两块导流板,且两导流板以污水管轴线对称分布,且两导流板间呈90°—145°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丽赵国正崔斌王云徐燕
申请(专利权)人:龚丽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