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29420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9 0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包括格栅井、集水井、污水提升泵;所述格栅井位于所述集水井内上端;所述格栅井连接有通气管;所述集水井侧壁上端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通过管路与所述污水提升泵相连,且污水提升泵位于所述集水井底部;所述集水井侧壁上端还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伸至所述格栅井内;所述集水井开口和所述格栅井开口均设有盖板。本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集成化程度高,有效减少了常规开挖规模;同时,本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能够实现采用分段收集、分段提升的方式,逐段排除管道内气体,避免了长距离的压力输送引起的气阻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
技术介绍
常规污水系统主要采用重力收集、重力传输的方式进行污水的收集传输,为减小开挖深度,大部分系统均采用较大的管径管材来进行污水收集,因此并不适合地形起伏较大、水系众多、开挖规模受限的区域。而采用压力提升方式进行污水收集传输,可连续穿越若干河道,同时能有效控制埋管开挖的规模,但该种方式在进行较长距离传输时,可能存在因气阻等原因导致污水无法顺利输送出去的问题,严重者可能会发生污水倒灌现象,因此,在进行较长距离的点源污水传输时,采用压力传输的方式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包括格栅井、集水井、污水提升泵;所述格栅井位于所述集水井内上端;所述格栅井连接有通气管;所述集水井侧壁上端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通过管路与所述污水提升泵相连,且污水提升泵位于所述集水井底部;所述的出水管和管路均位于所述格栅井外面;所述集水井侧壁上端还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伸至所述格栅井内;所述集水井开口和所述格栅井开口均设有盖板,且所述盖板外表面与地面平齐;所述格栅井上的盖板套设在所述通气管上。优选地,所述格栅井一侧壁与所述集水井共壁。优选地,所述格栅井包括井体,至少所述井体一侧壁由格栅构成,且由格栅制成的侧壁与所述格栅井上与所述集水井共壁的侧壁相对。优选地,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安装有消能装置。优选地,所述集水井内至少设有两个污水提升泵,每个所述污水提升泵分别连接有所述管路,且所述管路另一端均与所述出水管相连。优选地,所述管路串接有止回阀。优选地,所述集水井内设有供工人爬上爬下的爬梯。如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的格栅井和污水提升泵均设置在同一个所述集水井内,集成化程度高,紧凑的设计有效减少了现有工艺所需的常规开挖规模;同时,本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能够实现采用分段收集、分段提升的方式,逐段排除管道内气体,避免了长距离的压力输送引起的气阻问题。【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主视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俯视图。图3显示为沿图2中A-A的剖视图。元件标号说明I 格栅井11 格栅2 集水井3 污水提升泵4 通气管5 出水管51 管路511 止回阀6 进水管7 消能装置8 盖板9 爬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包括格栅井1、集水井2、污水提升泵3 ;所述格栅井I位于所述集水井2内上端;所述格栅井I连接有通气管4,通过所述通气管4能够排出所述的格栅井I和集水井2内气体,避免了发生阻气的问题。所述集水井2侧壁上端设有出水管5,所述出水管5通过管路51与所述污水提升泵3相连,且污水提升泵3位于所述集水井2底部,所述污水提升泵3启闭通过内置的液位仪控制。所述的出水管5和管路51均位于所述格栅井I外面;所述集水井2侧壁上端还设有进水管6,所述进水管6的出水口伸至所述格栅井I内,且所述进水管6的出水口安装有消能装置7。可见,所述的消能装置7、格栅井I和污水提升泵3均设置在同一个所述集水井2内,集成化程度高,紧凑的设计有效减少了现有工艺所需的常规开挖规模;同时,本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能够实现采用分段收集、分段提升的方式,逐段排除管道内气体,避免了长距离的压力输送引起的气阻问题。另外,本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可作为小范围区域内污水重力收集后的小型提升泵站,将原有压力管道系统细分为更小的传输子系统,投资少,占地空间小,自动化程度高。所述集水井2开口和所述格栅井I开口均设有盖板8,且所述盖板8外表面与地面平齐;所述格栅井I上的盖板8套设在所述通气管4上。所述盖板8不仅可以防止脏污掉入所述的格栅井I和集水井2内,也能够方便维护人员进入格栅井I和集水井2内进行清理、检修,见图1和图3。参考图1和图2,为了节省材料,以及使得本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更紧凑,所述格栅井I 一侧壁与所述集水井2共壁。优选地,所述格栅井I包括井体,至少所述井体一侧壁由格栅11构成,且由格栅11制成的侧壁与所述格栅井I上与所述集水井2共壁的侧壁相对;当然,这里不局限于仅仅所述井体一侧壁由格栅11构成,也可以是所述井体的所有侧壁和底板均由所述栅格构成。当从所述进水管6流出的污水经过所述消能装置7后,污水进入所述格栅井I内,污水经所述格栅11初步过滤后流入所述集水井2内。优选地,在所述集水井2内至少设有两个污水提升泵3,一用一备。每个所述污水提升泵3分别连接有所述管路51,且所述管路51另一端均与所述出水管5相连。所述污水提升泵3不仅能够快速将所述集水井2内污水从所述出水管5排出,而且即使其中一个所述污水提升泵3发生故障,另外一个所述污水提升泵3仍能够将污水从所述出水管5排出,保证本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工作。优选地,所述管路51串接有止回阀511,见图1和图3。所述管路51穿设在管体内,该管体能够避免所述管路51受到污水冲刷、腐蚀,有效保护了所述管路51,从而延长了所述管路51使用寿命,见图3。为了方便工人安装和维修本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在所述集水井2内设有供工人爬上爬下的爬梯9,图1和图2。综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的集成化程度高,紧凑的设计有效减少了现有工艺所需的常规开挖规模;同时,本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能够实现采用分段收集、分段提升的方式,逐段排除管道内气体,避免了长距离的压力输送引起的气阻问题。所以,本技术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凡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主权项】1.一种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其特征在于:包括格栅井(1)、集水井(2)、污水提升泵(3),所述格栅井(1)位于所述集水井(2)内上端;所述格栅井(1)连接有通气管(4);所述集水井(2)侧壁上端设有出水管(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紧凑型污水消能转输井,其特征在于:包括格栅井(1)、集水井(2)、污水提升泵(3),所述格栅井(1)位于所述集水井(2)内上端;所述格栅井(1)连接有通气管(4);所述集水井(2)侧壁上端设有出水管(5),所述出水管(5)通过管路(51)与所述污水提升泵(3)相连,且污水提升泵(3)位于所述集水井(2)底部;所述的出水管(5)和管路(51)均位于所述格栅井(1)外面;所述集水井(2)侧壁上端还设有进水管(6),所述进水管(6)的出水口伸至所述格栅井(1)内;所述集水井(2)开口和所述格栅井(1)开口均设有盖板(8),且所述盖板(8)外表面与地面平齐;所述格栅井(1)上的盖板(8)套设在所述通气管(4)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斌朱雪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