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林专利>正文

一种终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16431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3 0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控制电路5和天线1,终端设备还包括:合路器2,天线开关6,四工器3和四工器4;控制电路5分别和天线开关6,四工器3和四工器4连接;天线开关6的输出端Z2连接到天线1,天线开关6的输入端口A连接四工器3的输出端口Z,天线开关6的输入端口C连接四工器4的输出端口Z1,天线开关6的输入端口B连接所述合路器2的输出端口Z3;合路器2的输入端口Z5连接到四工器3的输出端口Z;合路器2的输入端口Z4连接到四工器4的输出端口Z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识别终端设备工作在非载波聚合模式时,通过为传输信号建立一条不经过具有高插损器件的通路,能够有效避免插损问题,提高信号传输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通信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终端设备
技术介绍
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简写为:LTE)通信技术在全球已经较为普及,但 是,现代移动通信标准继续需要提高数据的传输速率。对于终端设备来说,例如,手机或具 有通信功能的平板电脑等,其中一个重要的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的方式是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简写为:CA)。载波聚合允许单个的终端设备将多个成员载波(Component Carrier,简写为:CC)聚合在一起,实现最大的传输带宽,以达到最大的传输速率。 参见表1,表1描述了在无线通讯环境下使用的成员载波的频率带宽。在实际通信 过程中,一个支持CDMA、GSM、LTE和/或LTE-Advanced的终端设备可能同时使用一个或多 个成员载波进行数据传输。表1中左边的第一列表示每个成员载波的代号,第二列和第三 列表示每个相应成员载波的上行和下行频率带宽,第四列表示相应的每个成员载波的双工 模式。在非载波聚合的场景下,终端设备用单个成员载波进行通信;在载波聚合的场景下, 终端设备可能聚合多个成员载波进行通信,予以提高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 表 1 参见附图1,附图_1描述了现有技术中,支持载波聚合丛终端设备i用的射频前端 电路。该射频前端电路包括双频合路器2,四工器3和四工器4 ;其中,双频合路器2-端连 接到天线1,双频合路器2用于频带间载波聚合,并将合成后的信号通过天线1发送出去; 四工器3和四工器4用于频带内载波聚合,并将合成后的信号发送至双频合路器2,双频合 路器2进一步对四工器3和四工器4传输来的信号进行频带间载波聚合,并将聚合后的信 号通过天线1发送出去。 由于双频合路器1本身具有插损,特别的,在处理高频信号的情况下,插损极大。 另外,对于同时支持频带内载波聚合和频带间载波聚合的射频前端电路而言,待发送信号 面临四工器3或四工器4及双频合路器2带来的二级插损,当终端设备工作在非载波聚合 模式下时,其传输的信号会遭受插损带来的巨大影响,进而降低信号传输质量,导致数据传 输时间过长,最终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终端设备工作在非载 波聚合模式时,其射频前端电路带来的巨大插损,信号传输质量低的问题。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控制电路5和天线1,终端设备还包 括:合路器2,天线开关6,信号切换开关3和信号切换开关4,控制电路5分别和天线开关 6,信号切换开关3和信号切换开关4连接;信号切换开关3的输出端口E连接到天线开关 6的输入端口A;信号切换开关3的输出端口D连接到合路器2的输入端口Z4,信号切换开 关4的输出端口Y连接到天线开关6的输入端口C;信号切换开关4的输出端口X连接到 合路器2的输入端口Z4 ;天线开关6的输出端Z2连接到所述天线1 ;天线开关6的输入端 口A连接到信号切换开关3的输出端口E;天线开关6的输入端口C连接到信号切换开关4 的输出端口Y;天线开关6的输入端口B连接到合路器2的输出端口Z3。 本技术实施例识别终端设备工作在非载波聚合模式时,通过为传输信号建立 一条不经过具有高插损器件的通路,能够有效避免插损问题,提高信号传输质量。【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支持载波聚合的终端设备常用的射频前端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考附图2,其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一个实施例。如附图2所示,终端设备包括, 控制电路5和天线1,终端设备还包括:合路器2,天线开关6,四工器3和四工器4 ;控制电 路5分别和天线开关6,四工器3和四工器4连接;天线开关6的输出端Z2连接到天线1, 天线开关6的输入端口A连接四工器3的输出端口Z,天线开关6的输入端口C连接四工器 4的输出端口Z1,天线开关6的输入端口B连接所述合路器2的输出端口Z3 ;合路器2的 输入端口Z5连接到四工器3的输出端口Z;合路器2的输入端口Z4连接到四工器4的输 出端口Z1。 本技术实施例识别终端设备工作在非载波聚合模式时,通过为待传信号建立 一条不经过具有高插损器件的通路,能够有效避免插损问题,提高信号传输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合路器2可以为双频合路器或三频合路器。 还需要说明的是,合路器2的输入端口Z5和输入端口Z4可以集成为一个端口。 本实施例既可以用在终端设备处于载波聚合的场景下,也可以用在终端设备处于 非载波聚合的场景下。现在举例说明如下: 具体的,当终端设备处于载波聚合的场景下时,控制电路5识别终端设备处于载 波聚合工作模式,并且需要进行频带间载波聚合时,控制天线开关6接通端口B,使四工器3 和四工器4各自接受到的信号能够送到双频合路器2处进行频带间载波聚合,聚合后的信 号通过天线开关6到达天线1,并经过天线1发射出去。 当终端设备处于非载波聚合的场景下时,控制电路5识别终端设备处于非载波聚 合工作模式,控制天线开关6接通端口A或C,四工器3或四工器4接受到的信号能够通过 天线开关6直接到达天线1,并经过天线1发射出去,这样避免了,当终端设备在非载波聚合 工作模式时,信号依然需要通过双频合路器2的问题,避免了双频合路器2带来的插损的问 题。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四工器3或四工器4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接受不同频段的信号, 例如,可以设置四工器3专用于接收高频信号,四工器4专门用于接收低频信号。此处,还 需要说明的是,高频信号和低频信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本技术并不加以限定,以本 领域技术人员的通常使用常识为参考。 参考表1的载波频率,例如,四工器3接收到载波频率为3400KHZ的上行载波信 号,控制电路5识别终端设备处于非载波聚合工作模式,则控制天线开关6接通端口A,载波 信号则可以直接经过天线开关6到达天线1,并经过天线1发射出去。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 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 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二 参考附图3,其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个实施例。如附图3所示,终端设备包括,[00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控制电路(5)和天线(1),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合路器(2),天线开关(6),信号切换开关(3)和信号切换开关(4),所述控制电路(5)分别和所述天线开关(6),信号切换开关(3)和信号切换开关(4)连接;所述信号切换开关(3)的输出端口(E)连接到所述天线开关(6)的输入端口(A);所述信号切换开关(3)的输出端口(D)连接到所述合路器(2)的输入端口(Z4),所述信号切换开关(4)的输出端口(Y)连接到所述天线开关(6)的输入端口(C);所述信号切换开关(4)的输出端口(X)连接到所述合路器(2)的输入端口(Z4);所述天线开关(6)的输出端(Z2)连接到所述天线(1);所述天线开关(6)的输入端口(A)连接到所述信号切换开关(3)的输出端口(E);所述天线开关(6)的输入端口(C)连接到所述信号切换开关(4)的输出端口(Y);所述天线开关(6)的输入端口(B)连接到所述合路器(2)的输出端口(Z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林
申请(专利权)人:陈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