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稻田立体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300463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1 1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稻田立体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水沟挖建、(2)田埂构建、(3)防逃设施的布设、(4)清田消毒、(5)肥水施加、(6)植株种植、(7)水蛭投放、(8)日常管理、(9)适时销售。本立体养殖方法中的水稻、水芋和水蛭三者之间互惠互利,降低了稻田病虫害发病率,配合施加的有机饲料和肥料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实现了水稻田一田多用,节省了土地和开挖池塘的成本,同时水稻产量有所提升,且产出的水芋和水蛭大大增加了亩产效益,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种植领域,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水蛭俗称蚂蟥、马鳖和内钻子等。目前世界上约有500种,我国已发现约有10种。 一般现有技术中涉及的水蛭是指宽体金线蛭。在自然界条件下通常生活在淡水湖泊、河流、 池塘、沟渠以及水稻田里。宽体金线蛭不吸血,以吸食无脊椎动物的体液或柔软组织为主, 如螺蛳、河蚌、蚯蚓、水生昆虫幼虫和浮游生物等,有时也取食水面或岸边土壤中的腐殖质。 水蛭是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是《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录的中药材之一。 其干制品炮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是目前疏 血通、脑血康等众多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成药的主要原料。随着现代医学对水蛭的不断 深入和发展,近年来发现水蛭制剂在抗癌方面具有特效,因此,其药用价值日益提高,水蛭 已成为世界性的紧俏中药材之一。因近年农药、化肥等滥用,及工农业"三废"对环境的污 染,野生自然资源锐减,随着水蛭药用价值的深度开发,其国内外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一般 常利用自然水塘或人工建造水池进行高密度单独饲养。然而,集约化养殖方法不仅占用土 地资源,养殖成本必然很高,并且在高密度情况之下,一方面容易导致疾病传播,不易防控, 死亡率高;另一方面又不能保障水环境的质量和水蛭的产品质量。 水芋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叶卵形,基部非箭形,佛焰苞小,但长于肉穗花 序,花两性或生于花序最上部的为雄性,花被缺,雄蕊6,花丝线形,子房1室,有胚珠6 - 9 颗,果为一平压状、倒圆锥形的浆果;具有祛风利湿,解毒消肿等作用,果实美味可口,有较 高的营养价值。 复合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是当前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学者对农田 生态系中作物构成与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关系作了比较详细的报道,对稻区保留田埂杂草 增加生物多样性和利用轮作改善农田生态条件进行过研究,间套作种植方式对控制作物病 原虫害和提高养分利用率等具有明显的效应。间作套种能提高地上部光热资源利用减少病 虫害、改善土壤和作物根际环境方面,从而实现增产增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市场上未见有"水稻-水蛭-水芋"稻田生态立体养殖的案例。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不仅能 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还能收获优质水芋蔬菜和水蛭、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人们的收入。 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包括如下步骤: (1) 水沟挖建:选择水源充足、保水力强、环境安静的稻田为养殖稻田,并将稻田挖成 "回"字形、"目"字型或"田"字型结构,挖出的水沟宽为40~50cm、深度为60~70cm; (2) 田埂构建:用挖出的泥土在稻田四周堆建田埂,田埂高出稻田70~80cm,宽度为 1 ~I. 2m; (3) 防逃设施的布设:在埂堤四周和养殖沟渠底部铺设防护网,防护网埋入土深度 20~30cm,在田埂四周用水泥柱和聚乙烯网片搭建防逃网; (4) 清田消毒:以每亩40~50kg的生石灰量配制石灰水对稻田进行整体消毒处理; (5) 肥水施加:消毒后一周,以每亩300~400kg的量施加有机农家肥后再灌水,使得水 位低于田面l〇~15cm; (6) 植株种植:以每六行水稻间作两行水芋的方式将水稻和水芋种植于田面上,其中水 稻的行株距为25X20cm,水芋的行株距为30X25cm,水稻与水芋的行距为35cm; (7) 水蛭投放:在水稻种植5~7天后,将选育好的健康、活跃的水蛭投放于稻田内,以每 亩2~2. 5万头的量投放; (8) 日常管理:定期为水蛭投放饲料、为稻田施加复合肥、进行给水排水工作,保持水体 可见度为15~20cm,水温控制在13~28°C; (9) 适时销售:水稻和水芋成熟后进行收割销售,并将水蛭捕获适时销售。 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水沟面积为稻田总面积的6~12%。进一步的,步骤(3)所述防护网为双层60目尼龙网,防逃网孔径为50~60目、搭建 高度为80~90cm。 进一步的,步骤(5 )所述所述农家肥由羊粪、猪粪、牛粪、植物秸杆和动物下脚料混 合发酵而成。 进一步的,步骤(7)所述水蛭的自然长度为2~2. 5cm,水蛭种类为宽体金线蛭。 进一步的,步骤(8)所述饲料为螺蛳,复合肥由豆柏、腐殖酸、麦饭石、教槽料和速 效无机肥组成。 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采用合理的"水稻-水芋"混合间 栽模式不仅能够降低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同时收获了无公 害的水生蔬菜,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和农业可 持续发展;放养的水蛭则成了稻田的翻耕机,日常的生活活动疏松了水稻和水芋根部的土 壤,提高了土壤营养的输入,增强了根部的呼吸,它的排泄物为水稻和水芋提供营养,而危 害水稻和水芋的一些病虫,也成了水蛭的美餐。由此,水稻、水芋和水蛭三者之间互惠互利, 降低了稻田病虫害发病率,配合施加的有机饲料和肥料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提升了 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实现了水稻田一田多用,节省了土地和开挖池塘的成本,经济效益大幅 度增加。【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包括如下步骤: (1) 水沟挖建:选择水源充足、保水力强、环境安静的稻田为养殖稻田,并将稻田挖成 "回"字形、"目"字型或"田"字型结构,挖出的水沟宽为45~50cm、深度为65~70cm; (2) 田埂构建:用挖出的泥土在稻田四周堆建田埂,田埂高出稻田70~75cm,宽度为 1 ~I. 2m; (3) 防逃设施的布设:在埂堤四周和养殖沟渠底部铺设防护网,防护网埋入土深度 25cm,在田埂四周用水泥柱和聚乙烯网片搭建防逃网; (4) 清田消毒:以每亩50kg的生石灰量配制石灰水对稻田进行整体消毒处理; (5) 肥水施加:消毒后一周,以每亩360kg的量施加有机农家肥后再灌水,使得水位低 于田面12~15cm; (6) 植株种植:以每六行水稻间作两行水芋的方式将水稻和水芋种植于田面上,其中水 稻的行株距为25X20cm,水芋的行株距为30X25cm,水稻与水芋的行距为35cm; (7) 水蛭投放:在水稻种植5天后,将选育好的健康、活跃的水蛭投放于稻田内,以每亩 2万头的量投放; (8) 日常管理:定期为水蛭投放饲料、为稻田施加复合肥、进行给水排水工作,保持水体 可见度为15~20cm,水温控制在13~28°C; (9) 适时销售:水稻和水芋成熟后进行收割销售,并将水蛭捕获适时销售。 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水沟面积为稻田总面积的8~10%。 进一步的,步骤(3)所述防护网为双层60目尼龙网,防逃网孔径为55目、搭建高 度为90cm。 进一步的,步骤(5)所述所述农家肥由羊粪、猪粪、牛粪、植物秸杆和动物下脚料混 合发酵而成。 进一步的,步骤(7)所述水蛭的自然长度为2~2. 5cm,水蛭种类为宽体金线蛭。 进一步的,步骤(8)所述饲料为螺蛳,复合肥由豆柏、腐殖酸、麦饭石、教槽料和速 效无机肥组成。 为对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经济效益,就近选取了一块面积相同的试验田采用水稻 单作的方式种植作为空白对照组,种植水稻品种均为"天优998"水稻,下表为对比数据:注:本表发病率以统计稻白叶枯病、稻瘟病和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苞虫虫害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态稻田立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水沟挖建:选择水源充足、保水力强、环境安静的稻田为养殖稻田,并将稻田挖成“回”字形、“目”字型或“田”字型结构,挖出的水沟宽为40~50cm、深度为60~70cm;(2)田埂构建:用挖出的泥土在稻田四周堆建田埂,田埂高出稻田70~80cm,宽度为1~1.2m;(3)防逃设施的布设:在埂堤四周和养殖沟渠底部铺设防护网,防护网埋入土深度20~30cm,在田埂四周用水泥柱和聚乙烯网片搭建防逃网;(4)清田消毒:以每亩40~50kg的生石灰量配制石灰水对稻田进行整体消毒处理;(5)肥水施加:消毒后一周,以每亩300~400kg的量施加有机农家肥后再灌水,使得水位低于田面10~15cm;(6)植株种植:以每六行水稻间作两行水芋的方式将水稻和水芋种植于田面上,其中水稻的行株距为25×20cm,水芋的行株距为30×25cm,水稻与水芋的行距为35cm;(7)水蛭投放:在水稻种植5~7天后,将选育好的健康、活跃的水蛭投放于稻田内,以每亩2~2.5万头的量投放;(8)日常管理:定期为水蛭投放饲料、为稻田施加复合肥、进行给水排水工作,保持水体可见度为15~20cm,水温控制在13~28℃;(9)适时销售:水稻和水芋成熟后进行收割销售,并将水蛭捕获适时销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素玲
申请(专利权)人:固镇县益民养殖专业合作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