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出部件和备有该排出部件的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9015 阅读:3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通过挤压可挠性容器能将充填在该容器内的液体排出的排出部件、以及在口部备有该排出部件的容器。上述排出部件,备有一端封口的大致筒状或大致碗状的排出部、由弹性体构成的阀体、和通气孔。上述排出部,在底部具有排出孔。上述阀体,在未受到液压的状态下,将上述排出孔和/或与该排出孔相连的排出部内的流路关闭,当阀体受到液压时,产生变形,将该排出孔和/或流路开放。上述通气孔,通过通气过滤体与上述排出孔及上述流路相连。比上述通气过滤体的通液压小的液压,能使上述阀体变形,从外部朝向通气过滤体的通气压不能使上述排出孔和/或上述流路开放。(*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挤压可挠性容器、能将充填在该容器内的液体排出的排出部件,以及备有该排出部件的容器。
技术介绍
如点眼容器那样将液体滴下使用的容器中,采用例如图41(a)、(b)所示的排出部件150。该排出部件150安装在容器本体152的口部152a上,排出孔151的内径设定为挤压容器本体152时能使容器内液体排出、不挤压容器本体152时容器内液体不能排出的大小。排出口153的直径设定为能将容器内液体保持为液滴154的状态的大小。图41所示的容器中,细菌等微生物或尘埃等往往附着在排出口153上,尤其是点眼容器,由于与角膜或眼睑接触,所以微生物极容易附着在排出口153上。另外,将容器内液体从容器中排出后,为了使因挤压而变形的容器本体152复原,要从排出口153吸入外气,所以,如图42(a)(b)所示,附着在排出口153上的微生物或尘埃等与残留在排出口153的液体(点眼液)155一起回流到容器本体152内。另外,图42(b)中,标记156表示容器内液体(点眼液)155中的气泡。微生物或尘埃等侵入到容器本体的内部时,会引起容器内液体腐败、劣化等,所以,例如在收容于点眼容器的点眼液内,添加了作为防腐剂的苯扎氯铵、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等。但是,有些点眼液不适宜含有防腐剂,或者,添加了防腐剂后,点眼液的使用者会产生过敏等的副作用。因此,要研究如何不使用防腐剂或尽量减少防腐剂的使用量。例如,近年来,提出了一种不使用防腐剂、在容器内仅密封着极少量点眼液的所谓一次性点眼容器。该点眼容器虽然能不使用防腐剂,但是价格方面存在问题,只限定于特定的用途,不能广泛使用。日本特开2002-80055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带过滤体的排出容器,该容器是备有外层、和可剥离地设在其内面的内层的、所谓双层的瓶。该排出容器,即使在液体排出后也能阻止外气从排出口流入容器内部,所以,能防止细菌类混入容器内液体中。但是,该排出容器,为了能对应随着液体的排出而产生的容器内压的变化,必须设置由上述内层构成的容易变形的内层容器,所以,容器的制造成本高。在日本特开2001-179017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1-20645号公报中,记载了抗菌性容器。该抗菌性容器的排出口处配置了多孔性的过滤体,该过滤体孔径的大小设定为不能通过微生物或尘埃的程度。但是,在渗入了药液等的状态下多孔性过滤体变干燥时,过滤体的孔眼会被药液中的溶质阻塞。尤其是当点眼液是悬浊液时,就更容易产生该孔眼阻塞的问题。另外,在日本特开2001-179017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1-206454号公报记载的容器中,是采用金属烧结体或树脂烧结体等作为多孔质过滤体,这时,烧结体的微粒子可能会混入药液中并从容器中排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出部件,该排出部件在容器的口部,使容器内液体作为液滴排出,并且,可防止容器内液体回流,能实现排出操作后空气无菌地流入容器内。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容器,使用该容器时,不必为了防止容器内液体的腐败或劣化而添加药剂,或者可以抑制该药剂的添加,而且,即使该容器内液体是悬浊液,也不产生排出口的阻塞,可以顺利地将容器内液体排出。〔排出部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排出部件,备有一端封口的大致筒状或大致碗状的排出部、由弹性体构成的阀体、和通气孔。上述排出部,在底部具有排出孔。上述阀体,在上述排出孔侧作为下游侧时,该阀体在未受到来自上游侧液压的状态下,将上述排出孔和/或与该排出孔相连的排出部内的流路关闭,并且,在阀体受到来自上游侧的液压时产生变形,将该排出孔和/或流路开放。上述通气孔,通过通气过滤体与上述阀体上游侧的流路相连。比上述通气过滤体的通液压小的液压能使上述阀体变形,从外部朝向上述通气过滤体的通气压不能使上述排出孔和/或上述流路开放。本专利技术的排出部件中,控制排出孔和流路的关闭及开放的阀体,由弹性体构成,在未受到来自上游侧液压的状态下,将排出孔和/或流路关闭,当受到来自上游侧的液压时,产生变形,将该排出孔和/或流路开放。排出孔和/或流路开放时,该排出孔和排出部的上游侧(具体地说,与本专利技术的排出部件连接着的点眼容器等的容器本体)连通,可使药液等从排出孔排出。本专利技术的排出部件中,要使药液等从排出孔排出时,例如只要对与该排出部件连接着的点眼容器等的容器本体加压即可。随着该加压,容器内液体(药液等)的液压从上游侧作用在排出部件的阀体上,这样,阀体变形,将上述排出孔和/或流路开放。另一方面,在结束了上述的排出操作后,变形了的容器本体为了复原其形状,要使外气从通气孔流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排出部件,由于在与容器内液体的流路连通的通气孔上备有通气过滤体,所以,在排出操作后,能使空气无菌地流入容器内。在结束了排出操作后,与排出部件连接着的容器本体内部产生的、使外气流入的负压,使变形了的阀体的复原动作加速。因此,通过进行排出操作而形成在阀体与排出部之间的间隙(流路),随着对容器本体加压的撤消而立即关闭,所以,本专利技术排出部件中的阀体,起到止回阀的作用。本专利技术排出部件的实施形态,例如有以下第1~第5实施形态。(第1实施形态)本专利技术的第1排出部件,备有一端封口的大致筒状或大致碗状的排出部、由弹性体构成的阀体、系止部和通气孔。上述排出部,在底部具有排出孔。上述阀体,配置在该排出部内,在上述排出孔侧作为下游侧时,该阀体在未受到来自上游侧液压的状态下,将上述排出孔关闭,当阀体受到来自上游侧的液压时,产生压缩变形,将该排出孔开放。上述系止部,配置在上述排出部的内部,在与排出部内表面之间划分出流路,并且在上游侧将上述阀体固定住。上述通气孔,通过通气过滤体与上述阀体上游侧的流路相连。比上述通气过滤体的通液压小的液压,能使上述阀体压缩变形,从外部朝向上述通气过滤体的通气压不能使上述排出孔和/或上述流路开放。第1排出部件中,配置在排出部内部的由弹性体构成的阀体,将排出孔作为阀座,控制流路的关闭和开放。该阀体在未受到来自上游侧液压的状态下,将排出孔关闭,当受到来自上游侧的液压时,产生压缩变形,将排出孔开放。排出孔开放的结果是,将该排出孔和在排出部的内表面与系止部之间形成的流路连通,这样,可以使药液等从排出部排出。第1排出部件中,要使药液等从排出孔排出时,与前述同样地,只要对与该排出部件连接着的容器本体加压即可。排出操作结束后的阀体复原时,使空气从通气过滤体无菌地流入、或由使外气流入的负压对已变形阀体的复原动作加速(由此使阀体作为止回阀作用)等,与前述相同。第1排出部件中,阀体的压缩变形,是借助比通气过滤体的通液压低的液压而实现的,所以,排出操作时,在通气孔处不产生液漏。而且,排出孔和/或与该排出孔相连的排出部内的流路的开放,不能由从外部朝向通气过滤体的通气压实现,所以,容器本体复原时,不会出现外气不由通气孔流入而从排出孔流入,或随之容器内液体从排出孔漏出。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排出部件,能高度地防止从排出口排出的液体的回流以及随之而来的微生物或尘埃等向上游侧的侵入,可顺利地进行排出处理和排出操作后的容器复原。第1排出部件中,最好将阀体和系止部一体成形。由将阀体和系止部一体成形,可以提高排出部件的生产效率。将阀体和系止部一体成形的方法,例如有多色成形法或插入成形法等。(第2实施形态)本专利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排出部件,其特征在于,备有一端封口的大致筒状或大致碗状的排出部、由弹性体构成的阀体、和通气孔;所述排出部,在底部具有排出孔;所述阀体,在所述排出孔侧作为下游侧时,该阀体在未受到来自上游侧液压的状态下,将所述排出孔和/或与该排 出孔相连的排出部内的流路关闭,并在阀体受到来自上游侧的液压时产生变形,将该排出孔和/或流路开放;所述通气孔,通过通气过滤体与所述阀体上游侧的流路相连;比所述通气过滤体的通液压小的液压能使所述阀体变形,并且,从外部朝向所述通气 过滤体的通气压不能使所述排出孔和/或所述流路开放。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城靖菅原祐司
申请(专利权)人:大塚制药株式会社大塚科技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