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流条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69216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04 10:43
汇流条单元的多个汇流条包括:主体部,其以板厚方向与定子的轴向一致的方式沿定子的周向延伸设置;突出部,其自主体部的外周向定子的径向外侧突出;延伸设置部,其自突出部弯折,并沿定子的轴向以及径向延伸设置;以及连接部,其设于延伸设置部的顶端,并连接于线圈的绕组末端。根据延伸设置部沿定子的轴向以及径向延伸设置的长度而限定连接部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于马达、发电机的绕组、且用于向该绕组供给电流的汇流条单元
技术介绍
已知在马达等的定子中,为了自外部的端子部向各线圈的绕组供给电流,而使用汇流条单元。在日本JP6 — 233483A中公开了一种汇流条单元,该汇流条单元包括与U相、V相及W相对应的汇流条、以及将这些汇流条以沿定子的轴向分离的状态进行保持的绝缘性树脂。汇流条包括沿定子的周向延伸的圆弧状的主体部、以及自该主体部向定子的径向外侧延伸设置并连接于线圈的绕组末端的连接部。在上述以往的汇流条单元中,各汇流条中的连接部彼此并非处于在定子的轴向上相同位置(高度位置不同)。因此,例如在利用夹具(焊接夹具)连接线圈的绕组末端与连接部的情况下,对于各高度位置的每一个都需要专用的夹具,因此成本将会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各相汇流条的连接部配置于在定子的轴向上相同位置的汇流条单元。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汇流条单元,其包括供构成定子的多个线圈的绕组末端连接的多个汇流条,多个汇流条沿定子的轴向配置,其中,多个汇流条包括:主体部,其以板厚方向与定子的轴向一致的方式沿定子的周向延伸设置;突出部,其自主体部的外周向定子的径向外侧突出;延伸设置部,其自突出部弯折,并沿定子的轴向以及径向延伸设置;以及连接部,其设于延伸设置部的顶端,并连接于线圈的绕组末端;根据延伸设置部沿定子的轴向以及径向延伸设置的长度而限定连接部的位置。【附图说明】图1是构成三相交流马达的定子的构造图。图2是表示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层叠的第I?第4汇流条的立体图。图4是表不第4汇流条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第4汇流条的局部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第4汇流条的局部的主视图。图7是自图6的箭头A方向观察第4汇流条的图。图8是表不第3汇流条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第3汇流条的局部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第3汇流条的局部的主视图。图11是自图10的箭头B方向观察第3汇流条的图。图12是表不第2汇流条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第2汇流条的局部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第2汇流条的局部的主视图。图15是自图14的箭头C方向观察第2汇流条的图。图16是表不第I汇流条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第I汇流条的局部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第I汇流条的局部的主视图。图19是自图18的箭头D方向观察第I汇流条的图。图20是表示层叠的第I?第4汇流条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构成三相交流马达的定子100的结构图。在保持于壳体111的圆环状的定子芯112,以向内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未图示的齿部。在各齿部上卷绕铜线而形成有U相线圈113、V相线圈114、W相线圈115。在定子芯112上沿定子100的周向呈环状配设有U相线圈113、V相线圈114、W相线圈115,共计18个。以两个为一组的U相线圈113、V相线圈114、W相线圈115沿定子100的周向以120度间隔配设有3组。S卩,在相邻的两个U相线圈113的旁边配置有相邻的两个V相线圈114,进一步在该相邻的两个V相线圈114的旁边配置有相邻的两个W相线圈115。对于U相线圈113、V相线圈114、W相线圈115,各相的相邻的线圈彼此的绕组末端116连接,剩下的绕组末端117连接于后述的汇流条单元I。图2是表示汇流条单元I的立体图。轴线O是汇流条单元I或者定子100的中心轴线。在以下的说明中,“轴向”的意思是轴线O的延伸方向,“径向”的意思是以轴线O为中心的放射方向,“周向”的意思是环绕轴线O的方向。汇流条单元I以与定子100呈同心状的方式设于定子100的轴向端部。定子100配置于图2中的汇流条单元I的右上侧。汇流条单元I包括与各相对应的第I汇流条10、第2汇流条20、第3汇流条30、对中性点进行电连接的中性点用第4汇流条40、以及容纳第I?第4汇流条10、20、30、40并且对各汇流条10、20、30、40之间进行电气绝缘而保持于预定位置的绝缘性树脂50。各汇流条10、20、30、40与绝缘性树脂50通过例如嵌入成形而一体形成。绝缘性树脂50通过用自其外周突出的多个臂51卡合在位于定子100外周的卡合部(未图示)而固定于定子100。图3是表示第I?第4汇流条10、20、30、40组装状态下的立体图。汇流条单元I包括连接于W相线圈115的第I汇流条10、连接于U相线圈113的第2汇流条20、连接于V相线圈114的第3汇流条30、以及连接于所有U相线圈113、V相线圈114及W相线圈115的中性点用第4汇流条40。第I?第4汇流条10、20、30、40沿定子100的轴向依次排列。第I汇流条10设于离定子100最远的位置。第4汇流条40设于离定子100最近的位置。第I?第4汇流条10、20、30、40分别具有以板厚方向与定子100的轴向一致的方式沿定子100的周向延伸设置的主体部11、21、31、41、自主体部11、21、31、41的外周向定子100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13、23、33(参照图8?11)、43、自这些突出部13、23、33、43弯折并沿定子100的轴向以及径向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14、24、34、44、以及设于延伸设置部14、24、34、44的顶端并连接于各相线圈113、114、115的绕组末端117的连接部18、28、38、48。第I?第4汇流条10、20、30、40通过自平板状的导电坯料冲切成预定的形状之后、自突出部13、23、33、43弯折出延伸设置部14、24、34、44而形成。主体部11、21、31、41以其板厚方向与定子100的轴向一致的方式沿定子100的周向延伸设置。换句话说,主体部11、21、31、41的轴向的厚度为导电坯料的板厚,径向的宽度为导电坯料的冲切宽度。与W相对应的第I汇流条10具备W相端子19,该W相端子19自主体部11沿定子100的轴向延伸设置至绝缘性树脂50的外部并连接于外部布线。同样,与U相对应的第2汇流条20具备U相端子29。同样,与V相对应的第3汇流条30具备V相端子39。汇流条单元I将自未图示的电源供给的电流分别经由作为外部端子的各相端子19、29、39而供给到各相线圈113、114、115。图4是表不第4汇流条40的立体图,图5是表不第4汇流条40的局部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第4汇流条40的局部的主视图,图7是自箭头A方向观察图6的图。延伸设置部44形成为呈曲柄形延伸的带状,延伸设置部44具有沿定子100的轴向(离开定子100的方向)延伸设置的第I轴向延伸设置部45、以及自第I轴向延伸设置部45沿定子100的径向延伸设置的径向延伸设置部46。第I轴向延伸设置部45以及径向延伸设置部46的冲切宽度形成为大于或等于突出部43的冲切宽度,从而充分确保导电坯料的截面积。在进行延伸设置部44的弯折加工时,将被夹具(未图示)夹持的延伸设置部44相对于被其他夹具(未图示)夹持的突出部43以线R4为中心弯折。在第4汇流条40中,在延伸设置部44与主体部41的外周41A之间具有间隙。由此,在进行弯折加工时,避免用于夹持延伸设置部44的夹具干扰主体部41。延伸设置部44自突出部43沿着沿定子100的径向延伸的线R4弯折成直角。通过相对于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汇流条单元,其包括供构成定子的多个线圈的绕组末端连接的多个汇流条,上述多个汇流条沿上述定子的轴向配置,其中,上述多个汇流条包括:主体部,其以板厚方向与上述定子的轴向一致的方式沿上述定子的周向延伸设置;突出部,其自上述主体部的外周向上述定子的径向外侧突出;延伸设置部,其自上述突出部弯折,并沿上述定子的轴向以及径向延伸设置;以及连接部,其设于上述延伸设置部的顶端,并连接于上述线圈的绕组末端;根据上述延伸设置部沿上述定子的轴向以及径向延伸设置的长度而限定上述连接部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宝积宣至松前太郎黑川芳辉坂本秀泷本亨山田真吾
申请(专利权)人: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