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催化剂成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250900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8 15:11
一种催化剂成型装置,包括底座、位于底座上方的成型柱、位于底座上方的支架结构、位于成型柱上方的第一成型结构、第二成型结构及位于第二成型结构上方的转动结构,第一成型结构包括第一成型框、位于第一成型框内部的第一空腔、位于第一空腔下方的第一通孔、位于第一成型框上方第一进料管、位于第一进料管上方第一储料室、位于第一成型框上方的第一支撑架、位于第一支撑架之间的第一转轴及位于第一成型框下方的支撑杆,第二成型结构包括第二成型框、第二空腔、第二通孔、第二支撑架、通道、第二转轴、第二进料管、第二储料室及支撑柱,转动结构包括电机、第三转轴、第一转轮及第二转轮,支架结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催化剂
,尤其涉及一种催化剂成型装置
技术介绍
在催化剂生产过程中,需将溶胶以小球的形式滴入煤油等介质中。目前,实际应用的滴球装置有二种,一种是采用曲柄滑块机构使滴盘做变速直线往复运动。由于滴头的运动速率不断变化,使不断滴下的球受到速率变化的影响,成型后粒度不均,影响产品质量及产品收率。另外,此种装置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制造成本高。由于在滴盘的运动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冲击,使设备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同时也产生很大的噪声。另一种类型为滴盘做匀速转动的滴球装置。滴盘在转轴的驱动下以一定的角速度旋转,因此分在不同半径上的滴头的线速度也是不同的,使不断滴下的球滴受到速率变化的影响,成型后粒度不匀,影响产品质量及产品收率。另外,此种装置结构较为复杂,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催化剂成型 目.ο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催化剂成型装置,所述催化剂成型装置包括底座、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成型柱、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支架结构、位于所述成型柱上方的第一成型结构、第二成型结构及位于所述第二成型结构上方的转动结构,所述第一成型结构包括第一成型框、位于所述第一成型框内部的第一空腔、位于所述第一空腔下方的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成型框上方第一进料管、位于所述第一进料管上方第一储料室、位于所述第一成型框上方的第一支撑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之间的第一转轴及位于所述第一成型框下方的支撑杆,所述第二成型结构包括第二成型框、位于所述第二成型框内部的第二空腔、位于所述第二空腔下方的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二成型框上方的第二支撑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内部的通道、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方的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转轴下方的第二进料管、位于所述第二进料管上方的第二储料室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下方的支撑柱,所述转动结构包括电机、位于所述电机下方的第三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三转轴上的第一转轮及位于所述第一转轮下方的第二转轮,所述支架结构包括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右侧的第二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方的第三支架。所述第一空腔的上端设有一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于所述第一进料管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成型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上设有锯齿。所述第一转轴呈竖直排列,所述第一转轴上设有锯齿,所述第一转轴上设有一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通孔。所述第二支撑架呈倒的凹字型,所述通道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通道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进料管的下端连接,所述通道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空腔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一转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二转轮亦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转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转轮的直径。所述第一转轮及所述第二转轮与所述第三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轮的侧面设有锯齿,所述第二转轮与所述第二转轴相互齿合。所述第一转轮侧面设有锯齿,所述第一转轮与所述第一转轴相互齿合。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催化剂成型装置结构简单,成型的催化剂较圆润,符合产品质量要求,不会影响产品品质,提高了催化剂成型效率,节约了制造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催化剂成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催化剂成型装置包括底座1、位于所述底座I上方的成型柱2、位于所述底座I上方的支架结构6、位于所述成型柱2上方的第一成型结构3、第二成型结构4及位于所述第二成型结构4上方的转动结构5。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I呈长方体。所述成型柱2呈圆柱体,所述成型柱2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凹槽。所述第一成型结构3包括第一成型框31、位于所述第一成型框31内部的第一空腔32、位于所述第一空腔32下方的第一通孔33、位于所述第一成型框31上方第一进料管34、位于所述第一进料管34上方第一储料室35、位于所述第一成型框31上方的第一支撑架36、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36之间的第一转轴37及位于所述第一成型框31下方的支撑杆38。所述第一成型框31呈环形。所述第一空腔32大致呈矩形,所述第一空腔32的上端设有一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于所述第一进料管34连接。所述第一通孔33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空腔32的下方,所述第一通孔3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空腔相通,所述第一通孔3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成型框31的下方相通。所述第一通孔33的下方对准所述成型柱2。所述第一进料管34呈Z字型,所述第一进料管34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空腔32上端的开口连通,所述第一进料管3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储料室35连通,使得所述第一储料室35中的物料进入到所述第一空腔32中,进而通过所述第一通孔33进入到所述成型柱2中。所述第一支撑架36呈L型,所述第一支撑架36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成型框3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3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3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37呈竖直排列,所述第一转轴37上设有锯齿(未图示),所述第一转轴37上设有一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通孔。所述支撑杆38呈L型,所述支撑杆38包括垂直部及位于所述垂直部上方的水平部,所述垂直部与所述水平部一体成型,所述垂直部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水平部上设有一凹槽,所述第一成型框31部分收容于所述凹槽中,所述水平部与所述第一成型框31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成型结构4包括第二成型框41、位于所述第二成型框41内部的第二空腔42、位于所述第二空腔42下方的第二通孔43、位于所述第二成型框41上方的第二支撑架44、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44内部的通道45、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44上方的第二转轴48、位于所述第二转轴48下方的第二进料管46、位于所述第二进料管46上方的第二储料室47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44下方的支撑柱49。所述第二成型框41呈圆环形。所述第二空腔42呈矩形,所述第二空腔42的上方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于所述通道45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二通孔43呈圆柱体,所述第二通孔4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空腔42相通,所述第二通孔43的下方与所述第二成型框41的下方相通,所述第二通孔43的下方正对所述成型柱2。所述第二支撑架44呈倒的凹字型,所述通道45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架44,所述通道45亦贯穿所述第二转轴48,所述通道45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进料管46的下端连接,所述通道45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空腔42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二进料管46的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催化剂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成型装置包括底座、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成型柱、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支架结构、位于所述成型柱上方的第一成型结构、第二成型结构及位于所述第二成型结构上方的转动结构,所述第一成型结构包括第一成型框、位于所述第一成型框内部的第一空腔、位于所述第一空腔下方的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成型框上方第一进料管、位于所述第一进料管上方第一储料室、位于所述第一成型框上方的第一支撑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之间的第一转轴及位于所述第一成型框下方的支撑杆,所述第二成型结构包括第二成型框、位于所述第二成型框内部的第二空腔、位于所述第二空腔下方的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二成型框上方的第二支撑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内部的通道、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方的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转轴下方的第二进料管、位于所述第二进料管上方的第二储料室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下方的支撑柱,所述转动结构包括电机、位于所述电机下方的第三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三转轴上的第一转轮及位于所述第一转轮下方的第二转轮,所述支架结构包括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右侧的第二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方的第三支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凌峰
申请(专利权)人:岳阳慧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