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两个单向阀管路的液电馈能式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34476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2 15: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采用两个单向阀管路的液电馈能式减振器,主要是由液压工作缸、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蓄能器、液压马达、发电机、液压管路组成的液电馈能系统以及由储油缸筒、压缩阀和补偿阀组成的补油装置构成,所述的液压工作缸的下吊耳与车轮相连,上吊耳与车身相连;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蓄能器、液压马达通过液压管路相连,该液压管路分别连通液压工作缸两边的有杆腔所设置的伸张行程出油口及无杆腔所设置的压缩行程出油口,构成一个液压馈能回路,该液压馈能回路布置于液压工作缸外;所述的液压马达与发电机直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占用空间较小,零部件较少,结构简单,能够将汽车悬架振动产生的能量用于做功,有效的转化为电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车辆悬架减振器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采用两个单向阀管路的液电馈能式减振器
技术介绍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路面不平度和车辆的加减速、转向以及制动等操作会引起簧载质量与非簧载质量之间产生相对振动,传统的车用减振器则将此振动机械能转化为油液的热能耗散掉,起到衰减振动提高车辆平顺性的作用。如果能够将这一部分耗散掉的能量回收起来,并加以利用,则可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降低燃油消耗,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本技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创新思想,即利用具有回收能量功能的减振器替代传统的减振器,将耗散掉的能量回收,实现节约能源的目标。现有的通过发电机回收振动能量的馈能式减振器有很多形式的,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技术通过进一步改进液压回路来提高能量回收效率,达到节约能量的目的。中国专利201020117853.0描述的是一种集成式的液电馈能减振器,它主要包括液压回路、工作室和活塞,其中工作室由隔板分隔为活塞工作腔和蓄能发电腔两部分,活塞推杆在活塞工作腔中作往复运动,液压马达在蓄能发电腔中,通过旋转运动带动外接发电机旋转发电,蓄能器位于蓄能发电腔中,液压回路和多个单向阀构成液压整流桥,液压回路采用在活塞外布置外接管路或将活塞设计成内外腔的形式。但是此液电馈能减振器由于将馈能腔集成于液压缸筒内,能量回收效率不高,经常会发生漏油现象,故不能很好地起到馈能的作用。中国专利公开号1626370A描述的馈能减振器采用的是滚珠丝杠机构,将簧载质量与非簧载质量之间的直线运动转变成电机转子的旋转运动。滚珠丝杠机构与电机组成馈能部件,将回收的能量输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减振器中的活塞随路面不平度作伸张和压缩运动,滚珠螺母沿轴向作上下运动,带动滚珠螺杆和电机转子作正反旋转运动,电机按照控制指令于电动和制动两种工作状态间进行切换,从而主动缓冲和衰减由路面不平度引起的冲击和振动,并回收能量。齿轮齿条式或滚珠丝杠式等采用机械装置将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的能量回收系统的缺点是受传动系统内部间隙的影响,馈能效率较低。中国专利ZL00232651.5描述的是在减振器中利用直流电机,将直线运动产生的机械能直接转换成电能或将电能直接转换成直线运动机械能,而不需要任何中间转换机构,在衰减道路冲击的同时也可以回收部分能量。它的缺点是直线电机的漏磁量较大,阻尼力小,不适合重型车辆;它的电气性能较低,能量回收效率一般;直线电机减振器的支撑结构较为复杂,而且容易失效,结构可靠性一般,制造成本较高。中国专利201010250105.4描述的一种液电馈能减振器,它主要由活塞、液压止回桥、蓄能器、液压马达和旋转发电机组成,减振器腔体由活塞及活塞推杆分为无杆腔和有杆腔,这两部分腔体各有一个出油口和一个进油口,每个出油口和进油口均设置一个单向阀,单向阀和与之连接的管路构成液压止回桥;蓄能器并联在两个出油口与液压马达进油口之间的连接管上;在液压马达出油口与减振器腔体两个进油口之间的管路上并联有容积变换桥,该容积变换桥由两个单向阀和与之相连的油箱组成。但是此系统的液压整流桥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馈能效率不高;由于液压缸有杆腔和无杆腔的体积变化不同,造成压缩行程的阻尼力大于伸张行程,不符合车辆对于液力减振器外特性的基本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高效、实用、便于安装与维护的采用两个单向阀管路的液电馈能式减振器,能够有效衰减悬架振动,同时还能够回收一部分振动能量,转化为电能,可以将此振动能量作为悬架系统的主动控制或半主动控制的能量来源;此减振器系统能够基于传统的双筒液压减振器进行改造而成,可以应用于所有车型或其它机动车。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这种采用两个单向阀管路的液电馈能式减振器,主要是由液压工作缸、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蓄能器、液压马达、发电机、液压管路组成的液电馈能系统以及由储油缸筒、压缩阀和补偿阀组成的补油装置构成,所述的液压工作缸的下吊耳与车轮相连,上吊耳与车身相连;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蓄能器、液压马达通过液压管路相连,该液压管路分别连通液压工作缸两边的有杆腔所设置的伸张行程出油口及无杆腔所设置的压缩行程出油口,构成一个液压馈能回路,该液压馈能回路布置于液压工作缸外;所述的补油装置设在液压工作缸的外部或内置,该补油装置内的压缩阀位于压缩行程出油口侧,补偿阀位于伸张行程出油口侧;所述的液压马达与发电机直连。所述的液压工作缸包括活塞杆、工作缸筒、活塞,所述的活塞固定于活塞杆的下端,并位于工作缸筒内,活塞杆的上端固定有上吊耳,该上吊耳位于上防尘罩的上方,上防尘罩套于储油缸筒外;所述的工作缸筒的上端通过导向座套有储油缸筒,该导向座与储油缸筒间放置有油封和弹簧;工作缸筒的下端固定有支承座盖,该支承座盖的下方有支撑座,支撑座位于下防尘罩上,该下防尘罩的下方设置有下吊耳,在该支承座盖的中心位置上连接有压缩阀杆,在该支撑座内设置有压缩阀和补偿阀。作为优选,所述的导向座上开设有一个油道,该油道的一端与内置油管相通,油道的另一端相通于工作缸筒,该内置油管上安装转接头作为伸张行程出油口,此构成的有杆腔将油液引出至外部的液压管路;储油缸筒及工作缸筒上开设一个贯穿的小孔,将两者打通并安装转接头作为压缩行程出油口,此构成的无杆腔将油液引出至外部的液压管路。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均采用钢球加定位弹簧结构的单向阀。作为优选,所述的压缩阀和补偿阀均采用圆形阀片弹簧组合的阀体。作为优选,所述的蓄能器采用的是活塞弹簧式蓄能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其一,简化了以往液电复合馈能技术方案,将一般的采用四个单向阀的液压整流桥结构,缩减为两个单向阀的结构,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并且零部件较少,占用空间体积小;基于该种形式建立的悬架系统,具有节能环保、改善车辆平顺性的优势;其二,液压工作缸可在传统双筒液压减振器基础上改造而成,可取消活塞上的流通阀和伸张阀,利用原有的压缩阀和补偿阀,从而减少了零部件,优化了减震器结构;其三,在减振器液压缸筒下部一侧将工作缸壁和储油缸壁打通,开一小孔,作为压缩行程出油口 ;在此出油口相对的另一侧,在储油缸内安装一油管,连接有杆腔,出口作为伸张行程出油口 ;由此能加快液压流动速度,提高振动能量的回收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活塞杆;2、上吊环;3、油封;4、弹簧;5、导向座;6、防尘罩;7、储油缸筒;8、内置油管;9、工作缸筒;10、活塞,11、补偿阀;12、支承座盖;13、伸张行程出油口 ;14、下吊耳;15、防尘罩,16、支撑座;17、压缩阀;18、压缩行程出油口 ;19、压缩阀杆;20、第二单向阀;21、第一单向阀;22、液压马达;23、发电机;24、蓄能器;25、液压工作缸;26、油道;27、小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详细的介绍:如附图1、2所示,本技术主要是由液压工作缸25、第一单向阀21和第二单向阀20、蓄能器24、液压马达22、发电机23、液压管路组成的液电馈能系统以及由储油缸筒7、压缩阀17和补偿阀11组成的补油装置构成,其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采用两个单向阀管路的液电馈能式减振器,主要是由液压工作缸(25)、第一单向阀(21)和第二单向阀(20)、蓄能器(24)、液压马达(22)、发电机(23)、液压管路组成的液电馈能系统以及由储油缸筒(7)、压缩阀(17)和补偿阀(11)组成的补油装置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压工作缸(25)的下吊耳(14)与车轮相连,上吊耳(2)与车身相连;第一单向阀(21)和第二单向阀(26)、蓄能器(24)、液压马达(22)通过液压管路相连,该液压管路分别连通液压工作缸(25)两边的有杆腔所设置的伸张行程出油口(13)及无杆腔所设置的压缩行程出油口(18),构成一个液压馈能回路,该液压馈能回路布置于液压工作缸(25)外;所述的补油装置设在液压工作缸(25)的外部或内置,该补油装置内的压缩阀(17)位于压缩行程出油(18)口侧,补偿阀(11)位于伸张行程出油口(13)侧,所述的液压马达(22)与发电机(23)直连;所述的液压工作缸(25)包括活塞杆(1)、工作缸筒(9)、活塞(10),所述的活塞(10)固定于活塞杆(1)的下端,并位于工作缸筒(9)内,活塞杆(1)的上端固定有上吊耳(2),该上吊耳(2)位于上防尘罩(6)的上方,上防尘罩(6)套于储油缸筒(7)外;所述的工作缸筒(9)的上端通过导向座(5)套有储油缸筒(7),该导向座(5)与储油缸筒(7)间放置有油封(3)和弹簧(4);工作缸筒(9)的下端固定有支承座盖(12),该支承座盖(12)的下方有支撑座(16),支撑座(16)位于下防尘罩(15)上,该下防尘罩(15)的下方设置有下吊耳(14),在该支承座盖(12)的中心位置上连接有压缩阀杆(19),在该支撑座(16)内设置有压缩阀(17)和补偿阀(1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杰邹俊逸龚边林光钟石伯妹舒伟才过松涛白宇
申请(专利权)人: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万向集团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