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照文专利>正文

棘间稳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29464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2 1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棘间稳定器,包括:第一固定部(1),第二固定部(2)和弹性部(3),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1)通过所述弹性部(3)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1),所述第二固定部(2)和所述弹性部(3)共同限定形成镂空结构(C)。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棘间稳定器,可以具有以下效果的一种或几种:充分考虑人体生理活动的需求,在各方向上的活动度都能给与最大程度的匹配;一体成型,不会造成稳定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移或松动脱落问题;结构设计合理,体积小,但固定稳定,并且损伤小,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在手术过程中操作简便,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内置于人体的医疗器械,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颈腰椎动态固定的棘间稳定器
技术介绍
目前,脊柱融合技术在治疗下腰痛和颈腰椎不稳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融合率达90%以上。但有研宄表明,其临床疗效并未达到期望值;而且坚强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术存在加速邻近节段退变、内固定失败、术后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的可能。鉴于此,颈腰椎动态固定正在成为近年来治疗退行性颈腰椎疾病比较热门的一种技术,有人工全椎间盘置换、人工髓核置换、经椎弓根动态、棘突间动态固定以及小关节成形装置等5种类型。其中棘突间动态固定创伤最小,安全性最高,操作最简单,并发症轻微,即使失败也不影响其进一步的手术治疗,因而发展迅速。棘突间内固定系统的植入具有以下诸多优点:在不牺牲脊柱即刻稳定性的前提下将其动态固定,术后可分散坚固内固定的负荷传导,避免应力遮挡,棘间产生的撑开力可在手术节段产生相对的后凸,使内折的黄韧带反向张开以减少其对椎管的侵入,增大椎管容积,还可恢复椎间隙高度,增加椎管及椎间孔的面积、卸载后方纤维环的负荷,减少相应节段小关节载荷,并且术后患者恢复迅速,复发率低,疼痛等症状缓解显著,可早期下床活动、恢复日常生活等。但是,现有的棘突间动态内固定器尚存在不少缺陷。例如,由Samani在1994年设计并提供的Coflex系统,从侧面观呈“U”形,在U形主结构上下端有两个“夹状”固定翼结构(一个偏前,一个偏后)可夹紧固定上、下棘突,允许在相邻连续节段的棘突间同时使用;但是该系统术中必须移除棘上和棘间韧带,且只能提供矢状位的伸屈。中国技术专利(专利号:ZL201020247832.0)公开了一种“脊椎非融合固定装置”,该装置具有与Coflex系统基本相同的结构,具体而言,在该技术专利的方案中,U型部I对应于Coflex的U形主结构,固定部的前、后固定板2对应于Coflex的两个“夹状”固定翼结构,该前、后固定板2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于相邻的两个棘突,从而实现U形主结构的固定,但是,如前所述,这种结构只能实现矢状位的伸屈,也就是通过U形结构的形变改变U形开口的大小,从而在该开口开合方向上配合棘突间(棘间)距离的变化。本技术的技术人所提交的中国技术专利申请(申请号:201210005705.3),公开了一种“棘间万向动态稳定器”,但是该技术方案中结构体积过大;手术操作中需要垂直棘突侧面方向置钉进行固定,操作难度大,且容易导致骨折,损伤大;U型结构为水平方向,和人体腰椎生理活动主要为伸屈方向不太相符,不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体生理活动需求;其侧向活动度过大,增加了新的腰椎不稳定因素。本技术的技术人所提交的另一件中国技术专利申请(申请号:201410021613.3),公开了一种“棘板间万向动态稳定器”,但是该方案U型结构两侧需要用插板固定,不便于操作,固定相对不太稳定,容易导致固定结构的松脱;活动度过大可导致固定装置不太稳定。人体脊柱的活动包括矢状位上的伸屈,左右方向上的侧弯,冠状位上的旋转以及多方向上综合运动所形成环转,但脊柱在不同方向上的活动度是不对等的,如前屈活动度明显大于后伸活动度,其前后方向上的活动度也大于侧向活动度。现有的其它棘突间动态内固定器方案,均难以与人体脊柱不匀称的生理活动模式相匹配,有的只能单方向动动,有的应力易集中于某处导致假体断裂,有的假体与棘突高度相近致术中需牺牲棘上韧带,有的假体与棘突撞击导致磨损反应,或有的利用捆绑带长期固定易松弛等问题,难以保证很低的并发症与很好的远期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棘间稳定器,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弹性部,其中,第一固定部通过弹性部与第二固定部连接,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弹性部共同限定形成镂空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选地,弹性部,包括:第一弹性结构,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一钳状结构和第一开合结构,其中,第一开合结构和第一弹性结构均连接于第一钳状结构的根部,第二固定部,包括:第二钳状结构和第二开合结构,其中,第二开合机构和第一弹性结构均连接于第二钳状结构的根部,其中,第一开合机构、第一钳状结构的根部、第二开合机构、第二钳状结构的根部以及弹性部分共同限定形成镂空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选地,弹性部包括弹簧,该弹簧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侧的第一弹性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选地,弹性部包括第二弹性结构,主要提供脊柱矢状位方向上的弹性,次要提供脊柱侧弯或旋转方向上的弹性。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选地,第二弹性结构包括连续U形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选地,连续U形结构包括两个连续的U形部分,该两个U形部分共用相邻边。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选地,连续U形结构包括三个连续的U形部分,相邻两个U形部分共用相邻边,其中,两个U形部分的开口方向与另一个U形部分的开口方向相反。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选地,第二弹性结构由连续U形结构构成,该连续U形结构包括三个连续的U形部分,每相邻两个U形部分共用相邻边,其中,三个连续U形结构的两个侧边分别与两侧的第一弹性结构连接,并形成V形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选地,弹性部还包括第三弹性结构,主要提供脊柱左右方向上侧弯的弹性。可选地,两个U形部分的开口方向相同或者相反。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选地,第二弹性结构和第三弹性结构由连续U形结构构成,该连续U形结构包括三个连续的U形部分,每相邻两个U形部分共用相邻边,其中,第二弹性结构包括两个U形部分,第三弹性结构包括一个U形部分,第二弹性结构的两个U形部分在第三弹性结构的U形部分两侧,并且第二弹性结构的两个U形部分的开口方向为脊柱的矢状位方向,且两个U形部分的开口方向相反;第三弹性结构的U形部分的开口方向为脊柱的侧弯方向。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选地,在第一开合结构和/或第二开合结构的底部设置有防脱钩。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选地,在第一钳状结构和/或第二钳状结构的内侧设置有钳齿。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选地,在第一钳状结构和/或第二钳状结构的内侧设置有半圆形螺孔。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选地,在第一钳状结构和/或第二钳状结构还设置有锁定螺孔。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选地,在第一钳状结构和/或第二钳状结构的外侧设置有调节缝。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选地,棘间稳定器的前后面是两面均为平面的结构,或者是一面为平面另一面为弧形面的结构,或前后面均呈弧形面的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选地,棘间稳定器使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或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制成。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选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聚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包括聚乳酸、甲壳素;Peek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医用不锈钢,包括Fe-1 8Cr-14N1-3Mo ;钴基合金;钛基合金,包括T1-6AL-4V ;形状记忆合金,包括镍钛记忆合金;钽;铌。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选地,棘间稳定器,总长度为8-60mm;开口内间隙:4-16mm ;U型结构高度:6_25mm ;U型结构板厚度:0.4-3mm ;宽度:6_40mm。根据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棘间稳定器,包括:第一固定部(1),第二固定部(2)和弹性部(3),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1)通过所述弹性部(3)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所述第二固定部(2)和所述弹性部(3)共同限定形成镂空结构(C)。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照文
申请(专利权)人:李照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