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砂悬挂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08359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15 1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防砂悬挂器,包括一上接头,上接头外壁上密封套设有一液压缸,上接头内壁下部连接有一中心管,液压缸外壁下部套设有一外管,外管外壁上方套设有一能单向轴向滑动的锁定机构,外管外壁上位于锁定机构下方套设有一密封机构,外管外壁上位于密封机构下方套接有一能轴向和径向卡止的锚定机构,锚定机构下部与外管外壁下部固定连接,锚定机构底部连接有下接头;中心管下部连接有能轴向固定下接头的丢手机构,丢手机构下部与下接头内壁相抵靠。该防砂悬挂器通径大,结构简单紧凑,设有专门的结构实现分步坐封,整体稳定性强,现场施工安全可靠,保证了油井防砂效果,延长了设备使用周期,降低了油田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油井防砂
,尤其涉及一种防砂悬挂器
技术介绍
由于地质、采油作业、钻完井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在一定的生产压差下,油井、气井、水井开始陆续出砂,尤其是疏松的砂岩油藏,更为严重。出砂会造成砂埋产层,导致减产或停产,高速的砂粒造成地面及井下设备加倍磨损,更为严重的是出砂会导致地层亏空并坍塌,造成套管损坏使油井报废,安全性差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决油井出砂问题,各油田广泛开展防砂技术的研宄与应用。防砂可以使地层砂最大限度的保持在其地层中的原始位置而不随地层流体进入井筒,使地层原始渗透率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保护生产井的生产设备,现有防砂技术主要有机械防砂、化学防砂和砂拱防砂。防砂悬挂器作为油井机械防砂
的重要工具,为油气水井的正常生产和各种井下工艺措施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但是,现有的防砂悬挂器丢手后内通径过小,一般为内径彡110mm,不能满足后续工艺所采用的工具的下入要求;在坐封时,没有专门的锁定结构,现场施工的安全性较差;另外还存在机械结构比较复杂、长度较大等问题,不便于操作。由此,本专利技术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防砂悬挂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砂悬挂器,该防砂悬挂器通径大,结构简单紧凑,设有专门的结构实现分步坐封,整体稳定性强,现场施工安全可靠,保证了油井防砂效果,延长了设备使用周期,降低了油田生产成本。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砂悬挂器,所述防砂悬挂器包括一上接头,所述上接头外壁上密封套设有一能轴向移动的液压缸,所述上接头内壁下部连接有一中心管,所述液压缸内壁下部密封套设于所述中心管外壁上,所述上接头底部端面、所述液压缸内壁和所述中心管外壁之间形成第一密封空间,所述中心管侧壁上位于所述第一密封空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液压缸外壁下部套设有一外管,所述外管外壁上方套设有一能沿所述外管单向轴向滑动的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顶部密封套设于所述液压缸外壁上;所述外管外壁上位于所述锁定机构下方套设有一能沿所述外管轴向移动的密封机构,所述密封机构顶部与所述锁定机构底部相抵靠,所述外管外壁上位于所述密封机构下方套接有一能轴向和径向卡止的锚定机构,所述锚定机构下部与所述外管外壁下部固定连接,所述锚定机构底部连接有下接头;所述中心管下部连接有能轴向固定所述下接头的丢手机构,所述丢手机构下部与所述下接头内壁相抵靠。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机构包括一顶部密封套设于所述液压缸外壁的第一滑动环,所述第一滑动环内壁下部套设于所述外管外壁上,所述外管外壁上还套接有一开口环,所述开口环顶部与所述第一滑动环底部端面相抵靠,所述开口环与所述外管外壁之间设有单向止退结构;所述外管外壁上位于所述开口环下方套接有第二滑动环,所述第二滑动环顶部与所述开口环底部相抵靠;所述第一滑动环外壁上设有一第一凸缘,所述第二滑动环外壁底部设有一第二凸缘,所述第一滑动环外壁上位于所述第一凸缘下方套接有一锁定环,所述锁定环内壁下部套接在所述第二滑动环外壁上部,所述锁定环内径大于所述开口环的外径,所述锁定环顶部与所述第一凸缘下端面相抵靠,所述锁定环底部与所述第二凸缘上端面相抵靠,所述第二凸缘侧壁与所述外管之间通过第一剪切销钉连接。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压缸下部位于所述第一密封空间处设置有一直径向下渐缩的第一锥形段,所述第一滑动环内壁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一锥形段匹配的第一锥形面,所述第一滑动环顶部设有上方开口的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滑动环和所述液压缸在所述第一连接槽处设有用于周向定位的第一固定销钉;所述单向止退结构包括所述外管外壁上方设置的第一环形锯齿段和所述开口环内壁设置的与所述第一环形锯齿段配合的第二环形锯齿段;所述第一滑动环外壁下部、所述第二滑动环外壁上部均设置有第一矩形螺纹,所述锁定环内壁设置有第二矩形螺纹,所述锁定环和所述第一滑动环、所述第二滑动环通过所述第一矩形螺纹、所述第二矩形螺纹连接。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机构包括套设于所述外管外壁上能轴向移动的环形上护罩,所述环形上护罩的顶部端面与所述锁定机构底部端面相抵靠,所述外管外壁上位于所述环形上护罩下部套设有一能轴向移动的胶筒,所述外管外壁上位于所述胶筒下方套设有能轴向移动的环形下护罩,所述胶筒顶部与所述环形上护罩底部相抵靠,所述胶筒底部与所述环形下护罩顶部相抵靠。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形上护罩底部设有直径向上渐缩的第一锥形槽,所述胶筒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一锥形槽匹配的第二锥面,所述第二锥面与所述第一锥形槽相抵靠;所述环形下护罩顶部设有直径向下渐缩的第二锥形槽,所述胶筒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二锥形槽匹配的第三锥面,所述第三锥面与所述第二锥形槽相抵靠。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锚定机构包括套接于所述外管外壁上能轴向移动的上锥体,所述上锥体与所述外管通过第二剪切销钉连接;所述上锥体外壁上部为第一圆柱面,所述第一圆柱面下方设有直径向下渐缩的第四锥面,所述上锥体顶部端面与所述密封机构底部端面相抵靠;所述外管外壁上位于所述上锥体下方套设有卡瓦,所述卡瓦上方设有能径向胀出的多个卡止部,所述卡止部内壁上部设有与所述第四锥面匹配的第五锥面,所述第五锥面套设于所述第四锥面外侧;所述外管外壁上位于所述卡瓦下方套设有卡瓦座,所述卡瓦座顶部设有第三凸缘,所述第三凸缘上端面与所述卡瓦底部端面相抵靠,所述外管底部外壁上设有第四凸缘,所述卡瓦座底部端面与所述第四凸缘的上端面相抵靠;所述卡瓦座外壁上位于所述第三凸缘下方套接有外套,所述外套顶部端面与所述第三凸缘的下端面相抵靠,所述外套外壁与所述第四凸缘外壁通过第二固定销钉连接;所述外套外壁下部与所述下接头内壁密封连接。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套内侧位于所述外管下方的位置设有向内部凸出的第一台阶部,所述外套外壁位于所述第一台阶部下方的位置设有向内凹的第二台阶部,所述下接头顶部端面与所述第二台阶部相抵靠,所述第二台阶部下方的所述外套外壁上设有第一连接螺纹,所述下接头内壁上部设有第二连接螺纹,所述外套与所述下接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螺纹、所述第二连接螺纹密封连接;所述下接头内侧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螺纹下方的位置设有向内凸出的第三台阶部,所述外套底部端面与所述第三台阶部相抵靠;所述外套内壁底部设有直径向上渐缩的第六锥面,所述下接头内壁位于所述第三台阶部下方还设有直径向下渐缩的第七锥面,所述第六锥面、所述第七锥面和所述上接头内壁形成第一凹槽。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丢手机构包括一套接于所述中心管外壁下部的爪簧,所述爪簧上部为圆柱套筒,所述圆柱套筒下方连接有能够径向伸缩的簧片,所述簧片下部外侧设有直径向下渐增的第八锥面,所述簧片底部外侧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砂悬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砂悬挂器包括一上接头,所述上接头外壁上密封套设有一能轴向移动的液压缸,所述上接头内壁下部连接有一中心管,所述液压缸内壁下部密封套设于所述中心管外壁上,所述上接头底部端面、所述液压缸内壁和所述中心管外壁之间形成第一密封空间,所述中心管侧壁上位于所述第一密封空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液压缸外壁下部套设有一外管,所述外管外壁上方套设有一能沿所述外管单向轴向滑动的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顶部密封套设于所述液压缸外壁上;所述外管外壁上位于所述锁定机构下方套设有一能沿所述外管轴向移动的密封机构,所述密封机构顶部与所述锁定机构底部相抵靠,所述外管外壁上位于所述密封机构下方套接有一能轴向和径向卡止的锚定机构,所述锚定机构下部与所述外管外壁下部固定连接,所述锚定机构底部连接有下接头;所述中心管下部连接有能轴向固定所述下接头的丢手机构,所述丢手机构下部与所述下接头内壁相抵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军吕民陈磊陈大钊赵雅丽王域周勇王奇陈海单祥斌王国巍刘高华丛志新宗伟张鑫于晓溪曹鹏青韩汉培高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