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篮式电梯安全装置,包括电梯井,所述电梯井包括电梯井进出口、电梯井底面和电梯井顶端,所述电梯井进出口设置电梯门,所述电梯井顶端上设置卷筒支座,所述卷筒支座上设置卷筒,所述卷筒上设置钢丝绳,所述钢丝绳分别与轿厢平衡块和轿厢连接,所述轿厢包括轿厢进出口,所述轿厢进出口设置轿厢门,所述轿厢顶端设置四根上安全绳索,所述上安全绳索与电梯井顶端连接,所述上安全绳索上设置若干上安全平台,所述轿厢底部设置四根下安全绳索,所述下安全绳索与电梯井底面连接,所述下安全绳索上设置若干下安全平台;所述轿厢与上安全平台之间、各个上安全平台之间、各个下安全平台之间、下安全平台与电梯井底面之间各设置四个卡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梯安全
,具体是涉及一种能够防止人员坠入电梯井的吊篮式电梯安全装置。
技术介绍
电梯主要由设在电梯井内的轿厢、轿厢平衡块、钢丝绳、电动机、减速箱、卷筒、制动系统、控制系统等构成。目前,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电梯也因此越来越普及,在电梯运行过程中,只有在安装于电梯井进出口的电梯门与轿厢门对准的情况下,开启电梯门才是安全的,当电梯门与轿厢门不对准时,电梯门开启后进出口直通电梯井,易导致人员坠落电梯井,造成伤亡。因此,设计一种当电梯门与轿厢门不对准时,电梯门即便被打开人员也不会坠落电梯井的电梯安全装置,对于防止发生人员坠落事故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吊篮式电梯安全装置,通过上安全绳索与下安全绳索的收放,配合轿厢的升降控制上安全平台与下安全平台的串叠与展开,当出现因为故障等原因导致轿厢门未对准电梯门的情况发生时,电梯门即使开启也有相对应的上安全平台或下安全平台与之对应,乘坐人员不会坠入电梯井,安全可靠、成本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吊篮式电梯安全装置,包括电梯井,所述电梯井包括电梯井进出口、电梯井底面和电梯井顶端,所述电梯井进出口设置电梯门,所述电梯井底面上设置钢结构架,所述钢结构架上设置检修平台,所述电梯井顶端上设置卷筒支座,所述卷筒支座上设置卷筒,所述卷筒上设置钢丝绳,所述钢丝绳分别与轿厢平衡块和轿厢连接,所述轿厢包括轿厢进出口,所述轿厢进出口设置轿厢门,所述轿厢顶端设置四根上安全绳索,所述上安全绳索与电梯井顶端连接,所述上安全绳索上设置若干上安全平台,所述轿厢底部设置四根下安全绳索,所述下安全绳索与电梯井底面连接,所述下安全绳索上设置若干下安全平台。作为优选,所述轿厢与上安全平台之间、各个上安全平台之间、各个下安全平台之间、下安全平台与电梯井底面之间均设置四个卡扣,所述上下相邻卡扣间的距离为电梯井上下相邻两层间的距离,在所述上安全绳索或下安全绳索展开时,所述上安全平台或下安全平台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和卡扣紧靠,所述卡扣此时起到定位支撑的作用。作为优选,所述上安全平台和下安全平台的宽度均大于电梯门的宽度;所述的上安全平台的数量为建筑物层数-1,所述的下安全平台的数量为建筑物层数-2 ;所述上安全平台和下安全平台均由质量轻、强度高的铝合金板材制成。作为优选,所述上安全绳索和下安全绳索均由质量轻、强度高的尼龙材料制成。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通过上安全绳索与下安全绳索的收放,配合轿厢的升降控制上安全平台与下安全平台的串叠与展开,当轿厢上升时,上安全绳索开始在轿厢顶端盘绕,上安全平台开始串叠,下安全绳索开始拉出,下安全平台逐个展开,当轿厢升到最高处,上安全绳索全部盘绕于轿厢顶端,上安全平台串叠完毕,下安全绳索全部拉出,下安全平台全部展开,各个下安全平台分别与各电梯门对应,当轿厢下降时,上安全绳索逐步伸出,下安全绳索盘绕于电梯井底面上,当出现因为故障等原因导致轿厢门未对准电梯门的情况发生时,电梯门即使开启也有相对应的上安全平台或下安全平台与之对应,乘坐人员不会坠入电梯井,安全可靠、成本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上安全平台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下安全平台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一种吊篮式电梯安全装置,如图1?图3所示,包括电梯井14,所述电梯井14包括电梯井进出口 71、电梯井底面16和电梯井顶端11,所述电梯井进出口 71设置电梯门7,所述电梯井底面16上设置钢结构架13,所述钢结构架13上设置检修平台3,所述电梯井顶端11上设置卷筒支座2,所述卷筒支座2上设置卷筒1,所述卷筒I上设置钢丝绳15,所述钢丝绳15分别与轿厢平衡块12和轿厢8连接,所述轿厢8包括轿厢进出口 81,所述轿厢进出口 81设置轿厢门82,所述轿厢8顶端设置四根上安全绳索4,所述上安全绳索4与电梯井顶端11连接,所述上安全绳索4上设置若干上安全平台5,所述轿厢8底部设置四根下安全绳索9,所述下安全绳索9与电梯井底面16连接,所述下安全绳索9上设置若干下安全平台10 ;所述轿厢8与上安全平台5之间、各个上安全平台5之间、各个下安全平台10之间、下安全平台10与电梯井底面16之间各设置四个卡扣6,所述上下相邻卡扣6间的距离为电梯井14上下相邻两层间的距离,在所述上安全绳索4或下安全绳索9展开时,所述上安全平台5或下安全平台10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和卡扣6紧靠,所述卡扣6此时起到定位支撑的作用;所述上安全平台5和下安全平台10的宽度均大于电梯门7的宽度;所述的上安全平台5的数量为建筑物层数-1,所述的下安全平台10的数量为建筑物层数-2 ;所述上安全平台5和下安全平台10均由质量轻、强度高的铝合金板材制成;所述上安全绳索4和下安全绳索9均由质量轻、强度高的尼龙材料制成。在实际运作中,当轿厢8上升时,上安全绳索4开始在轿厢8顶端盘绕,上安全平台5开始串叠,下安全绳索9开始拉出,下安全平台10逐个展开,当轿厢8升到最高处,上安全绳索4全部盘绕于轿厢8顶端,上安全平台5串叠完毕,下安全绳索9全部拉出,下安全平台10全部展开,各个下安全平台10分别与各电梯门7对应,当轿厢8下降时,上安全绳索4逐步伸出,下安全绳索9盘绕于电梯井底面16上,当出现因为故障等原因导致轿厢门82未对准电梯门7的情况发生时,电梯门7即使开启也有相对应的上安全平台5或下安全平台10与之对应,乘坐人员不会坠入电梯井14,安全可靠、成本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技术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吊篮式电梯安全装置,包括电梯井(14),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井(14)包括电梯井进出口(71)、电梯井底面(16)和电梯井顶端(11),所述电梯井进出口(71)设置电梯门(7),所述电梯井底面(16)上设置钢结构架(13),所述钢结构架(13)上设置检修平台(3),所述电梯井顶端(11)上设置卷筒支座(2),所述卷筒支座(2)上设置卷筒(I),所述卷筒(I)上设置钢丝绳(15),所述钢丝绳(15)分别与轿厢平衡块(12)和轿厢(8)连接,所述轿厢(8)包括轿厢进出口(81),所述轿厢进出口(81)设置轿厢门(82),所述轿厢(8)顶端设置四根上安全绳索(4),所述上安全绳索(4)与电梯井顶端(11)连接,所述上安全绳索(4)上设置若干上安全平台(5),所述轿厢(8)底部设置四根下安全绳索(9),所述下安全绳索(9)与电梯井底面(16)连接,所述下安全绳索(9)上设置若干下安全平台(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吊篮式电梯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8)与上安全平台(5)之间、各个上安全平台(5)之间、各个下安全平台(10)之间、下安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吊篮式电梯安全装置,包括电梯井(14),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井(14)包括电梯井进出口(71)、电梯井底面(16)和电梯井顶端(11),所述电梯井进出口(71)设置电梯门(7),所述电梯井底面(16)上设置钢结构架(13),所述钢结构架(13)上设置检修平台(3),所述电梯井顶端(11)上设置卷筒支座(2),所述卷筒支座(2)上设置卷筒(1),所述卷筒(1)上设置钢丝绳(15),所述钢丝绳(15)分别与轿厢平衡块(12)和轿厢(8)连接,所述轿厢(8)包括轿厢进出口(81),所述轿厢进出口(81)设置轿厢门(82),所述轿厢(8)顶端设置四根上安全绳索(4),所述上安全绳索(4)与电梯井顶端(11)连接,所述上安全绳索(4)上设置若干上安全平台(5),所述轿厢(8)底部设置四根下安全绳索(9),所述下安全绳索(9)与电梯井底面(16)连接,所述下安全绳索(9)上设置若干下安全平台(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德中,黄颖,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文理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