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少夫专利>正文

一种可调零群延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56281 阅读:2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3 1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调零群延时电路。该电路结构采用传输线、薄膜电阻、晶体管及串联RLC谐振电路实现。主要利用传输线的正群延时(PGD)与谐振单元的负群延时(PGD)特性相平衡,产生接近于零的群延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大部分微波器件使用时由于产生正群延时,导致系统性能恶化的问题。并可根据具体需要,设定负群延时大小,实现可调功能。本电路结构适应性好,稳定性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采用的电路结构具有较宽的带宽,可在各种不同的频段实现零群时延功能,可广泛应用于需要可调零群延时的相应频段系统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零群延时电路,特别是一种可调零群延时电路,属于电子及通信 领域。
技术介绍
近些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滤波及宽带匹配网络中负群延时电路的研 宄。取得了很多研宄成果,尤其是运用在移动通信技术中,使用在功率放大器前端和雷达天 线馈电部分,负群延时电路能有效解决系统线性度低、带宽窄、通带外噪声大的问题。但是, 其设计结构仅仅只能在特定的频段内使用,并且带宽较小、信号衰减较大,导致不得不增加 功率放大器的个数,使得系统体积较大,通用性不强。同时传统的负群延时电路由于其电路 结构的问题,使得对温度敏感性极强,适用性受到很大限制。本技术针对以上问题,可 以有效解决,以满足系统要求,并且稳定性高、体积小、加工简单,适用范围广泛,有效解决 信号衰减过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传输线产生正群延时效果及负群延时进行平 衡的原理、结构简单、可以调节负群延时、稳定敏感性小、加工简单、多频段、较宽带宽、体积 小、稳定性高的零群延时微波电路。 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调零群延时电路,包括交流电源,其 输入阻抗为4 ;输入端口 1、输出端口 2、微带线、晶体管、和串联JUC谐振单元;其中微带 线的一端与晶体管的门极相连接,晶体管的门极通过薄膜电阻接地;晶体管的漏极与串联 谐振单元一端相连接,晶体管的源极接地;谐振单元另一端接地;输入端口 1和 输出端口 2均接50欧姆阻抗。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采用微带线结构和负群延时电路相级联,所带 来的显著优点是:(1)零群延时可调;(2)带宽可调;(3)体积小;(4)稳定性高; 频段可控;可适用于各种对性能要求较高的系统中。【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一种可调零群延时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一种可调零群延时电路的负群延时电路图。 图3是本技术一种可调零群延时电路的负延时信号S21曲线图(其中 L二lnff'C二 1PF)0 图4是本技术一种可调零群延时电路的相位特性图。 图5是本技术一种可调零群延时电路图。 图6是本技术一种可调零群延时相位及群延时特性曲线(a).相位特性(b). 群延时特性。【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结合图1,本技术是一种可调零群延时电路,在此选取2 - 8GHz频段的群延时 电路作为实例,进行描述。该新型可调零群延时电路,包括交流电源,其输入阻抗为A;端 口 1、输出端口 2、微带线、晶体管、和串联谐振单元;其中微带线的一端与晶体管的门 极相连接,晶体管的门极通过薄膜电阻接地;晶体管的漏极与串联^谐振单元一端相连 接,晶体管的源极接地;谐振单元另一端接地;输入端口 1和输出端口 2均接50欧姆 阻抗。 传输线(TL)采用分布式微带线实现,它可以产生正群延时(P⑶)特性,负群延时 电路单元采用晶体管勾串联谐振单元器件进行级联实现。串联RLC谐振单元中电阻R 的大小可以对负群延时的大小进行改变,从而达到可调的功能。 结合图1,主要利用传输线的正群延时与谐振单元的负群延时特性相平衡,产生接 近于零的群延时特性。结合图2,通过串联RLC谐振单元中电阻R的大小可以对负群延时的 大小进行改变,从而达到可调的功能,又可以调整带宽大小,很方便的调整电路性能,以满 足性能要求。 结合图3及图4,可以明显看出负群延时电路的可调功能,当谐振单元 L=M3C= 3^F选取R取不同数值,其负群延时(NGD)特性具有可调功能。 结合图1,图5,本技术可调零群延时电路,其工作原理简述如下:可调零 群延时电路的基本模型是传输线(TL)采用分布式微带线实现,它可以产生正群延 时特性,负群延时电路单元采用晶体管与串联谐振单元器件进行级联实现。利用传输 线的正群延时(PGD)与谐振单元的负群延时(NGD)特性相平衡,产生接近于零的群延时特 性。 本技术可调零群延时电路由微带线、有源晶体管及RLC谐振单元实现,加工 简单,稳定性好,可靠性高。 结合图6,本技术可调零群延时电路,该电路结构由微带线、有源晶体管及 RLC谐振单元实现,利用正负群延时平衡原理,使此零群延时电路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主权项】1. 一种可调零群延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流电源,其输入阻抗为Ztl,输出阻抗为 心输入端口 1、输出端口 2、微带线、晶体管、和串联RLC谐振单元;其中微带线的一端与晶 体管的门极相连接,晶体管的门极通过薄膜电阻接地;晶体管的漏极与串联RLC谐振单元 一端相连接,晶体管的源极接地;RLC谐振单元另一端接地;输入端口 1和输出端口 2均接 50欧姆阻抗。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零群延时电路,其特征在于:主要利用传输线的正群延 时与谐振单元的负群延时特性相平衡,产生接近于零的群延时特性;传输线(TL)采用分布 式微带线实现,它可以产生正群延时特性,负群延时电路单元采用晶体管与RLC串联谐振 单元器件进行级联实现。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零群延时电路,其特征在于:通过调节串联RLC谐振单 元的电阻R,可以实现负群延时可调。【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可调零群延时电路。该电路结构采用传输线、薄膜电阻、晶体管及串联RLC谐振电路实现。主要利用传输线的正群延时(PGD)与谐振单元的负群延时(PGD)特性相平衡,产生接近于零的群延时。本技术有效解决了大部分微波器件使用时由于产生正群延时,导致系统性能恶化的问题。并可根据具体需要,设定负群延时大小,实现可调功能。本电路结构适应性好,稳定性高。本技术所采用的电路结构具有较宽的带宽,可在各种不同的频段实现零群时延功能,可广泛应用于需要可调零群延时的相应频段系统中。【IPC分类】H03H7/42【公开号】CN204681325【申请号】CN201520404158【专利技术人】不公告专利技术人 【申请人】王少夫【公开日】2015年9月30日【申请日】2015年6月12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零群延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流电源,其输入阻抗为 Z0,输出阻抗为ZL;输入端口1、输出端口2、微带线、晶体管、和串联RLC谐振单元;其中微带线的一端与晶体管的门极相连接,晶体管的门极通过薄膜电阻接地;晶体管的漏极与串联RLC谐振单元一端相连接,晶体管的源极接地;RLC谐振单元另一端接地;输入端口1和输出端口2均接50 欧姆阻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王少夫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