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淀粉加工技术领域,涉及玉米浸泡工艺,尤其涉及一种玉米浸泡设备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六个呈循环布置的用于浸泡玉米的浸泡罐以及用于存储、制备向浸泡罐添加浸泡液的制酸罐,所述每两个相邻浸泡罐之间用管道相连通,所述每个浸泡罐与制酸罐之间均通过管道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确保浸泡质量的同时,通过改变传统的工艺,设计出符合本发明专利技术工艺的设备,通过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设备以及工艺,操作简单,整个过程所有设备温度保持一致,解决了传统每个设备都需要调温的问题,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所使用设备较少,解决了传统工艺中,设备多而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淀粉加工
,涉及玉米浸泡工艺,尤其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淀粉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原料,玉米湿磨加工工艺是最常用的利用玉米加工成淀粉的工艺,而玉米浸泡工艺是玉米淀粉生产中的主要工序之一,浸泡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传统的玉米浸泡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乳酸作用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新玉米与含高浓度乳酸的浸泡水(老浆)接触,此时S02含量与PH值都较低,可抑制玉米带来的微生物的有害活动,同时高浓度乳酸作用在玉米胚乳上形成坑洞,浸泡水易于渗入玉米粒内部;第二阶段就是S02的扩散阶段,在这一阶段玉米与浓度较高的S02和浓度较低的乳酸接触,S02将通过上一阶段形成的坑洞,扩散至玉米粒的内部,发挥其作用;第三个阶段是S02的作用阶段,在这一阶段S02扩散进入玉米粒内部,降解蛋白质。高浓度的S02可保证其在扩散时,有足够的S02存在于浸泡水中。上述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浸泡的目的,但随着时间加长玉米与浸泡液中可溶性物质的浓度差越来越小,使得后期转移减慢,浸泡效率低。为此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公开了一种玉米淀粉生产中的玉米浸泡工艺{申请号:201310159135.8},采用7罐浸泡法,包括进入破碎磨的第7号罐和加入新玉米的第I号罐,进入破碎磨前的第6号罐加入新制酸,新制酸的亚硫酸浓度为0.15?0.17 % ;加新制酸前,采用倒罐法,即和玉米的投料方向相反,将第6至第I号罐各罐的浸泡液依次从大序号罐逆流倒入小序号罐中,倒罐结束后,各罐浸泡液液位以玉米被浸泡不露为止,各罐浸泡液液位相同;总体玉米浸泡的时间控制范围为25?29小时。上述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浸泡时间短,玉米有效成分浸出收率高,但仍存在操作复杂,操作要求高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的7罐浸泡法操作复杂、操作要求高等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方便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玉米浸泡设备,包括六个呈循环布置的用于浸泡玉米的浸泡罐以及用于存储、制备向浸泡罐添加浸泡液的制酸罐,在本实施例每两个相邻浸泡罐之间用管道相连通,这样六个浸泡罐之间利用管道呈循环布置,每个浸泡罐与制酸罐之间均通过管道连通。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使用上述玉米浸泡设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首先将六个浸泡罐按顺序进行编号,编排号码为1~6号罐; b、向5号罐内加入浸泡玉米8个小时的浸泡液以及浸泡32个小时的玉米; 向4号罐内加入浸泡玉米16个小时的浸泡液以及浸泡24个小时的玉米; 向3号罐内加入浸泡玉米24个小时的浸泡液以及浸泡16个小时的玉米; 向2号罐内加入浸泡玉米32个小时的浸泡液以及浸泡8个小时的玉米; 向I号罐内加入未浸泡的玉米; C、将2号罐内的浸泡液输送至I号罐内; 待2号罐内浸泡液输送完毕后将3号罐内的浸泡液输送至2号罐内; 待3号罐内浸泡液输送完毕后将4号罐内的浸泡液输送至3号罐内; 待4号罐内浸泡液输送完毕后通过制酸罐向4号罐内加入未浸泡过的浸泡液; d、待c步骤结束后,所有含有浸泡液的浸泡罐浸泡8个小时; e、待d步骤结束后,将I号鍾内的浸泡液排出; 将2号罐内的浸泡液输送至I号罐内; 待2号罐内浸泡液输送完毕后将3号罐内的浸泡液输送至2号罐内; 待3号罐内浸泡液输送完毕后将5号罐内的浸泡液输送至3号罐内; 将5号罐内的玉米排出; f、待e步骤结束后,向6号罐内加入玉米,将I号罐内的浸泡液输送至6号罐; 待I号罐内浸泡液输送完毕后将2号罐内的浸泡液输送至I号罐内; 待2号罐内浸泡液输送完毕后将3号罐内的浸泡液输送至I号罐内; 待3号罐内浸泡液输送完毕后通过制酸罐向3号罐内加入未浸泡过的浸泡液; g、待f步骤结束后,所有含有浸泡液的浸泡罐浸泡8个小时; h、待g步骤结束后,将6号鍾内的浸泡液排出; 将I号罐内的浸泡液输送至6号罐内; 待I号罐内浸泡液输送完毕后将2号罐内的浸泡液输送至I号罐内; 待2号罐内浸泡液输送完毕后将4号罐内的浸泡液输送至2号罐内; 将4号罐内的玉米排出; 1、以此类推,重复循环添加、排出玉米以及输送、添加、排出浸泡液。作为优选,所述浸泡液为亚硝酸溶液。作为优选,所述浸泡液的浓度为0.14%~0.16%ο作为优选,所述浸泡温度为50°C ±1°C。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专利技术在确保浸泡质量的同时,通过改变传统的工艺,设计出符合本专利技术工艺的设备,通过利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设备以及工艺,操作简单,整个过程所有设备温度保持一致,解决了传统每个设备都需要调温的问题,同时,本专利技术所使用设备较少,解决了传统工艺中,设备多而杂的问题。2、本专利技术采用循环倒灌的方法,实际每过8个小时,就能获得一批浸泡的原料进行下一步骤的制备,降低了浸泡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3、本专利技术采用低浓度的浸泡液,比传统浸泡液的浓度降低了 0.02%左右,浸泡温度降低2~3 °C,节约了电、蒸汽的损耗,降低了硫磺的使用,节省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1号罐;2、2号罐;3、3号罐;4、4号罐;5、5号罐;6、6号罐;7、制酸罐。【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玉米浸泡设备,包括六个呈循环布置的用于浸泡玉米的浸泡罐,按照编码的顺序,将六个浸泡罐按照1~6的顺序进行标号,故这六个浸泡罐分别为I号罐、2号罐、3号罐、4号罐、5号罐以及6号罐;本实施例还包括用于存储、制备向浸泡罐添加的浸泡液的制酸罐,在本实施例中每两个相邻浸泡罐之间用管道相连通,每个浸泡罐与制酸罐之间均通过管道连通。这样就构成了本玉米浸泡设备。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了实施例1所述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 首先向5号罐内加入浸泡玉米8个小时的浸泡液以及浸泡32个小时的玉米,向4号罐内加入浸泡玉米16个小时的浸泡液以及浸泡24个小时的玉米;向3号罐内加入浸泡玉米24个小时的浸泡液以及浸泡16个小时的玉米;向2号罐内加入浸泡玉米32个小时的浸泡液以及浸泡8个小时的玉米;向I号罐内加入未浸泡的玉米;6号罐空置(本步骤所说的浸泡玉米若干个小时的浸泡液以及浸泡若干个小时的玉米,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技术以及称呼,故在本实施例中,不在进行详细描述)。然后将将2号罐内的浸泡液输送至I号罐内;待2号罐内浸泡液输送完毕后将3号罐内的浸泡液输送至2号罐内;待3号罐内浸泡液输送完毕后将4号罐内的浸泡液输送至3号罐内;待4号罐内浸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玉米浸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六个呈循环布置的用于浸泡玉米的浸泡罐以及用于存储、制备向浸泡罐添加浸泡液的制酸罐,所述每两个相邻浸泡罐之间用管道相连通,所述每个浸泡罐与制酸罐之间均通过管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清华,宗兆迎,宗伯明,宗成河,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宗生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