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峰凝汽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17662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4 1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轮机辅机设备,特别是一种用于夏季空冷凝汽器高背压运行时降低机组背压的尖峰凝汽器,属于汽轮发电机组辅助设备技术领域;所述尖峰凝汽器包括至少两个凝汽器单元,各凝汽器单元间通过管道连通,连通的管道上还设置有膨胀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尖峰凝汽器,各冷凝单元间采用管道连通,用来平衡各凝汽器单元间的压力,也可以选择性运转其中某几个凝汽器单元,以平衡各排汽装置的排汽量和排汽压力,这种连通设计的凝汽器单元有效的提高了尖峰凝汽器的协同处理能力,有利于凝器系统且高效的运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轮机辅机设备,特别是一种用于夏季空冷凝汽器高背压运行时降低机组背压的尖峰凝汽器,属于汽轮发电机组辅助设备

技术介绍
汽轮机组的背压直接影响机组运转的经济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在夏季气温较高的情况下,汽轮机组常可能出现高背压工况。因此冷却系统是汽轮机运转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对汽轮机排汽进行冷凝以保证出口的低背压。凝汽器由其采用的冷凝介质不同而分为水冷和空冷两种,空冷式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尤其是我国北方富煤贫水地区采用较多,随着机组的运转其换热效率也会降低,使得机组运转的经济性降低,而常规的水冷式凝汽器也存在着体积偏大,与空冷混合使用换热效率不理想的问题。也由于发电厂往往不仅具备一台机组,或者不仅仅具备一条汽轮机排汽管道,而各管道系统相互独立,造成各管道系统间的凝汽器的不能进行互通,使得两管道系统间无协作冷凝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具备协作冷凝能力的尖峰凝汽器,以提高电站机组间的协作降压能力。另外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且热交换效率高的水冷式尖峰凝汽器,在夏季空冷凝汽器机组高背压运行时投入使用,以有效降低机组的背压,提高汽轮机组运转的经济性和稳定性。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尖峰凝汽器,包括至少两个凝汽器单元,各凝汽器单元间通过管道连通。进一步的,所述凝汽器单元间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膨胀节。各凝汽器单元间的壳体之间用一个连通管相连,用来平衡各凝汽器单元间的压力,也可以选择性运转其中某几个凝汽器单元,以平衡各排汽装置的排汽量和排汽压力。这种连通设计的凝汽器单元有效的提高了尖峰凝汽器的协同处理能力,有利于凝器系统且高效的运转。连通管道设置膨胀节用于吸收凝汽器单元之间在运行时产生的膨胀量和热位移。本技术的尖峰凝汽器,凝汽器单元并不限于其具体结构或者冷凝介质和冷凝方式。而连通的管道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连通的位置、连通管道的大小、连通管道与凝汽器单元壳体的比例大小等。本技术的尖峰凝汽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上的进水室、出水室、进汽口、抽气口和凝结水出口 ;所述进水室和出水室设置于壳体的同一侧壁,且进水室位于出水室下方,所述壳体内设置有“U”型结构的换热管束将进水室和出水室连通,所述进汽口开设于壳体的侧壁,抽气口开设于壳体的顶部,凝结水出口开设于壳体的底部。进一步的,所述进汽口开设于换热管束轴向的壳体侧壁上。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支撑架。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束的管板与支撑架或/和壳体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抽气口的管体伸入壳体内,且延伸至换热管束的下管束位置。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束的上管束下方和下管束下方均设置有样水槽。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设置有疏水接口。本技术的尖峰凝汽器,还包括设置于壳体底部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由固定支撑座和滑动支撑座组成。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支撑座为I个,设置于壳体底部的中部,所述滑动支撑座为4个,分布于壳体四周。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尖峰凝汽器,各冷凝单元间采用管道连通,用来平衡各凝汽器单元间的压力,也可以选择性运转其中某几个凝汽器单元,以平衡各排汽装置的排汽量和排汽压力,这种连通设计的凝汽器单元有效的提高了尖峰凝汽器的协同处理能力,有利于凝器系统且高效的运转;2、所述尖峰凝汽器单元壳体内的换热管束呈“U”型结构,能够有效的增加凝汽器的换热面积,强化冷凝效果,在高温的夏季能够有效的降低汽轮机组运转的背压,特别适用于配合空冷凝汽器使用或者传统汽轮机组冷却系统的优化改造,也由于该尖峰凝汽器进水室和出水室设置于壳体的同一侧壁,配合其换热管束呈“U”型结构设计,在保证冷凝效果的基础上,有效的降低了凝汽器的体积,有利于设备的小型化和可维护化,同时安装于机组系统内使得机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3、尖峰凝汽器单元壳体内设置的支撑架有利于提高凝汽器壳体结构的可靠性,提高其耐温能力和抗冲击性能;同时该尖峰凝汽器单元工作时不凝性气体在换热管束的下管束位置较高,尖峰凝汽器的抽气口管体延伸至该位置,有利于不凝性气体的排出,并保证冷凝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尖峰凝汽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尖峰凝汽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图2的A向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尖峰凝汽器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图2的B-B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尖峰凝汽器单元的支撑座布置简图。图中标记:1-凝汽器单元、2-膨胀节、11-壳体、12-进水室、13-出水室、14-进汽口、15-抽气口、16-凝结水出口、17-换热管束、18-管板、19-支撑架、110-样水槽、111-疏水接口、112-固定支撑座、113-滑动支撑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本技术的凝汽器单元,其结构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包括壳体11和设置于壳体11上的进水室12、出水室13、进汽口 14、抽气口 15和凝结水出口 16 ;所述进水室12和出水室13设置于壳体11的同一侧壁,且进水室12位于出水室13下方,所述壳体11内设置有“U”型结构的换热管束17将进水室12和出水室13连通,所述进汽口 14开设于壳体11的侧壁,抽气口 15开设于壳体11的顶部,凝结水出口 16开设于壳体11的底部。所述凝汽器单元壳体11内的换热管束呈“U”型结构,能够有效的增加凝汽器单元的换热面积,强化冷凝效果,在高温的夏季能够有效的降低汽轮机组运转的背压,特别是在与空冷凝汽器配合使用机组降压效果更佳,由于该凝汽器单元进水室和出水室设置于壳体的同一侧壁,配合其换热管束呈“U”型结构设计,在保证冷凝效果的基础上,有效的降低了凝汽器单元的体积,有利于设备的小型化和可维护化,安装于机组系统内后有利于机组整体结构的紧凑。本实施例中,换热管束17与顶壁的距离大于其与底壁的距离,换热管束17的下方的壳体11内形成热井。本实施例中,壳体11是由16mm厚的钢板拼焊而成矩形壳体,换热管束17的管束为三角形排列,管束内有2603根U形冷却管,其规格为Φ 25 X 0.7 (2523根)和Φ 25 X 1.0(80根),平均有效长度为9780mm,管子材料为TP316L,管板8相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尖峰凝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凝汽器单元(1),各凝汽器单元(1)间通过管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永段彦成王玲绳大为
申请(专利权)人:德阳活力热能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