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开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双层结构人工血管的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2106304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4 0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层结构人工血管的制备方法与应用,该发明专利技术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双层结构人工血管制备方法,包括2步:第1步:双层结构人工血管取向微米纤维内层的制备;第2步:双层结构人工血管无规纳米纤维外层的制备。第二部分是该双层人工血管的原位移植以替代病损血管的方法。该人工血管内层取向微米纤维可体内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拟天然血管取向结构再生,同时无规纳米纤维外层又保证血管具有足够的缝合强度和力学性能,可以用于修复替代病损的天然血管。该双层人工血管在医学临床血管移植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结构人工血管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人工血管制备方法,具体说是一种可体内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拟天然取向再生,由取向微米纤维的内层和无规纳米纤维的外层构成的人工血管加工技术方法,及由此人工血管在病损血管替代和修复再生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是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这种疾病将导致动脉管径狭窄并最终使血管堵塞。目前针对这种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血管扩张手术和血管移植,但由于血管扩张手术并不能彻底解决血管堵塞,且容易复发。自体血管移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使用自体血管易造成机体损伤,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病人不能提供自体血管。因此体外制备小口径血管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小口径血管(内径<6mm),包括膝关节以下的血管,由于管腔窄、张力高、血流低的特殊性,在植入体内后容易造成急性血栓导致堵塞;或者由于新内膜增生造成管腔再狭窄,导致移植失败,至今没有临床应用的产品。构建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采用传统“组织工程”手段,即制备人工血管材料(支架),然后向支架中种植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种子细胞),或单独种植内皮细胞,在体外生物反应器中培养一定时间,最后将获得的组织工程血管移植到体内,用于血管修复或替代。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移植物含有血管成分细胞,具有相应细胞的部分功能,与植入部位的相容性较好;然而,这种手段存在一些缺点:(1)需要病人自体细胞;(2)需要较长时间的体外培养;(3)体外培养导致细胞容易失去原来的功能;(4)产品不能及时获取,治疗成本高,有感染风险等。由于这些缺陷,至今这种传统组织工程血管在临床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另外一种研究方法是无细胞支架,即“cell-free”人工血管。这种人工血管植入到体内后,在体内微环境作用下,依靠宿主干细胞的迁移和分化重构血管内皮层和平滑肌层。支架材料具有适宜的孔结构,满足细胞向支架内迁移和生长,随着支架在体内的降解,细胞增殖、分化和分泌细胞外基质,完成血管内膜、中膜和外膜的重建,实现新生血管的完全再生。为了实现人工血管植入体内再生后与天然血管在结构和功能上类似,我们首先需要在人工血管的结构设计上能够模拟天然血管结构。天然动脉血管具有特殊的3D结构,是由内膜、中层、外膜三层组成的。血管内膜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组成,其方向与血管长轴平行排列;血管中层包含多层梭状平滑肌细胞以及富含胶原和弹性蛋白的细胞外基质,其方向是与管长轴垂直呈螺旋状分布;外膜主要由成纤维细胞组成。在这三层中,血管中层对于维持血管的弹性,机械强度以及生理活性反应具有重要作用。血管发育学研究表明,如果没有平滑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生长迁移的内皮细胞很快会凋亡,从而不能形成成熟的血管。所以,平滑肌层的再生对于成功地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尤为重要。传统的小口径组织工程化血管支架大多采用无规的多孔结构,植入体内后,宿主细胞在支架中无规生长,导致无法再生出具有轴向取向特征的平滑肌层。没有取向平滑肌层的再生进而阻碍了拟天然血管的再生。在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及其分泌的胶原和弹性蛋白等胞外基质是呈螺旋状分布的,为了引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螺旋状生长,人工血管支架在结构上应具有螺旋状取向的微纳拓扑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双层结构人工血管制备方法,包括2步:第1步:双层结构人工血管取向微米纤维内层的制备;第2步:双层结构人工血管无规纳米纤维外层的制备。第二部分是该双层人工血管的原位移植以替代病损血管的方法。本专利技术专利的第一部分提供了双层结构人工血管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如下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双层结构人工血管取向微米纤维内层的制备;具体方法为,以化学纯有机试剂六氟异丙醇、氯仿四氢呋喃等为溶剂,配制浓度为质量/体积分数5%-30%的聚(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PLCL)或聚己内酯(PCL)或聚丙交酯(PLA)或聚乙醇酸(PGA)或丝素蛋白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溶液,溶解完全后装入注射器中,利用微量注射泵将注射器中的聚合物溶液挤入到位于下方容器的凝固浴中,流速为0.5-20ml/h,注射器针头距离下方接收棒距离为1-20cm,圆柱状接收棒直径为0.5-6mm,接收棒的转速为10-4000rpm,纺丝针头移动速度为1-50mm/sec,凝固浴为水、乙醇或硅油,纺丝时间4-12min;挤出的聚合物溶液中的溶剂成分会扩散到凝固浴中,从而固化成纤维,通过凝固浴中旋转的接收棒收集聚合物纤维,通过调节流速、接收棒移动速度以及纺丝针头移动速度参数来制备取向微米纤维人工血管内层(如附图1所示);第二步是双层结构人工血管无规纳米纤维外层的制备,目的增加该人工血管的缝合强度,同时防止漏血;具体是将第一步制备的带有取向微米纤维内层的接收棒直接安装到静电纺丝接收装置上并接地;在室温下进行静电纺丝,室内相对湿度为50-70%;将5-15%(m/v)聚(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PLCL)或聚己内酯(PCL)或聚乳酸(PLA)或丝素蛋白中的一种或几种,用六氟异丙醇或四氢呋喃或氯仿溶解均匀后装入注射器中,将注射器安装在微量注射泵上,并将高压直流电源与注射器针头相连;调整注射器针头对准圆柱接收棒的中央,设置针头与接收棒之间的距离为10-28cm,溶液流速为0.5-4ml/h,直流电压为10-26kV,纺丝时间为4-8min;制备完成后将该双层结构人工血管(如附图2所示)室温真空干燥去除其残留溶剂,备用。专利技术专利的第二部分,提供了双层结构人工血管的原位移植以替代病损血管的方法,原位移植以替代病损血管的方法;该方法是用第一部分所制备的双层结构人工血管,利用端端吻合技术替换部分病损血管,包括腹主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冠状动脉;具体方法为:将大鼠麻醉后,剃除腹部毛发,剪开腹部皮肤及肌肉,剥离腹主动脉,对动脉小分支进行电凝结扎,用动脉夹夹住动脉的两端,从中间剪断动脉,用9-0(或10-0)带针缝合线原位缝合第一部分所制备双层结构人工血管,每端6-8针;两端均缝好后,缓慢移除动脉夹以恢复血流,用硫酸庆大霉素冲洗腹腔,后用3-0缝合线缝合肌肉层和皮肤,碘伏消毒;术后4和12周观察;处死前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定血管的通畅率,取材后通过体式显微镜整体观察血管内外表面形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取材后血管材料内表面;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再生与重构,另外采用马氏染色、天狼星红或免疫荧光检测胞外基质再生情况;该双层结构人工血管可实现体内动脉平滑肌细胞取向再生,而且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并且保持通畅,降低再狭窄率,避免动脉瘤形成。本专利技术专利与现有小口径血管相比,突出的优点:1、由于该人工血管具有取向微米纤维和纤维之间的微通道构成的微拓扑结构,有利于细胞向人工血管内层迁移,在体内实现血管平滑肌细胞沿纤维拟天然螺旋取向再生,而内皮细胞依然顺着血流的方向生长,在解决细胞迁移的同时实现了血管中层平滑肌取向生长;2、适当直径的取向纤维能够利于平滑肌干细胞向收缩型平滑肌转化,从而抑制平滑肌的增生,降低血管再狭窄率;3,由于内层纤维的取向排布,以及平滑肌取向再生后分泌胞外基质的取向分布,二者共同作用能够使人工血管在植入体内后能够长期抵抗血液压力,从而避免动脉瘤的形成;4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05/CN104921841.html" title="一种双层结构人工血管的制备方法与应用原文来自X技术">双层结构人工血管的制备方法与应用</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层结构人工血管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如下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双层结构人工血管取向微米纤维内层的制备;具体方法为,以化学纯有机试剂六氟异丙醇、氯仿四氢呋喃等为溶剂,配制浓度为质量/体积分数5%‑30%的聚(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PLCL)或聚己内酯(PCL)或聚丙交酯(PLA)或聚乙醇酸(PGA)或丝素蛋白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溶液,溶解完全后装入注射器中,利用微量注射泵将注射器中的聚合物溶液挤入到位于下方容器的凝固浴中,流速为0.5‑20ml/h,注射器针头距离下方接收棒距离为1‑20cm,圆柱状接收棒直径为0.5‑6mm,接收棒的转速为10‑4000rpm,纺丝针头移动速度为1‑50mm/sec,凝固浴为水、乙醇或硅油,纺丝时间4‑12min;挤出的聚合物溶液中的溶剂成分会扩散到凝固浴中,从而固化成纤维,通过凝固浴中旋转的接收棒收集聚合物纤维,通过调节流速、接收棒移动速度以及纺丝针头移动速度参数来制备取向微米纤维人工血管内层;第二步是双层结构人工血管无规纳米纤维外层的制备;具体是将第一步制备的带有取向微米纤维内层的接收棒直接安装到静电纺丝接收装置上并接地;在室温下进行静电纺丝,室内相对湿度为50‑70%;将5‑15%(m/v)聚(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PLCL)或聚己内酯(PCL)或聚乳酸(PLA)或丝素蛋白中的一种或几种,用六氟异丙醇或四氢呋喃或氯仿溶解均匀后装入注射器中,将注射器安装在微量注射泵上,并将高压直流电源与注射器针头相连;调整注射器针头对准圆柱接收棒的中央,设置针头与接收棒之间的距离为10‑28cm,溶液流速为0.5‑4ml/h,直流电压为10‑26kV,纺丝时间为4‑8min;制备完成后将该双层结构人工血管室温真空干燥去除其残留溶剂,备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结构人工血管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如下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双层结构人工血管取向微米纤维内层的制备;具体方法为,以化学纯有机试剂六氟异丙醇或氯仿或四氢呋喃为溶剂,配制浓度为质量/体积分数5%-30%的聚(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PLCL)或聚己内酯(PCL)或聚丙交酯(PLA)或聚乙醇酸(PGA)或丝素蛋白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溶液,溶解完全后装入注射器中,利用微量注射泵将注射器中的聚合物溶液挤入到位于下方容器的凝固浴中,流速为0.5-20ml/h,注射器针头距离下方接收棒距离为1-20cm,圆柱状接收棒直径为0.5-6mm,接收棒的转速为10-4000rpm,纺丝针头移动速度为1-50mm/sec,凝固浴为水或乙醇或硅油,纺丝时间4-12min;挤出的聚合物溶液中的溶剂成分会扩散到凝固浴中,从而固化成纤维,通过凝固浴中旋转的接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连永朱美峰孔德领王志红王恺王淑芳
申请(专利权)人:南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