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正炳专利>正文

水下应急供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7476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水下应急供气装置。在可与水下工作装置相连接并由密封盖封闭的腔体结构中,至少设置有一组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该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中包括有一个底部带有配重结构的漂浮体和一个固连于漂浮体上的通气管道。通气管道的一端开口伸露于漂浮体的漂浮顶部之外并由可启闭的封闭结构密闭,另一端经长度足够的管道结构与充气装置和需供气的空间相连通。腔体结构的密封盖与启闭操纵装置相连接。该装置可以在潜艇等水下航行或作业装置在出现失去上浮能力时,至少能及时自主地向人员所在空间中持续提供采自大气的空气,为救援工作争取足够时间,有效避免人员财产的重大损失。(*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可供潜艇等水下航行或作业装置使用的水下应急供气装置,遇险沉没时能及时向这些装置中提供采自大气的空气,以避免人员的伤亡损失。
技术介绍
目前的潜艇等水下航行或作业的装置在遇到事故或自然灾害而无法上浮沉没后,只能等待外力的救援。由于其自身所携带和储备的空气特别是氧气是有限而无补充来源的,一旦耗尽就将出现人员财产的重大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本技术将提供一种可供潜艇等水下航行或作业装置使用的水下应急供气装置,以实现在遇到失去上浮能力时至少能及时自主地向人员所在空间中持续提供采自大气的空气,赢得足够的救援时间,有效避免人员财产的重大损失。本技术水下应急供气装置的基本结构是,在可与水下工作装置相连接并由密封盖封闭的腔体结构中,至少设置有一组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该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中包括有一个底部带有配重结构的漂浮体和一个固连于漂浮体上的通气管道。通气管道的一端开口伸露于漂浮体的漂浮顶部之外并由可启闭的封闭结构密闭,通气管道的另一端经长度足够的管道结构与充气装置和该水下作业装置中需供气的空间相连通。所说该长度足够的管道结构可根据使用的深度,选用目前已有报道和使用的具有适当抗压能力或其中设置有柔性支撑材料或结构的软管。所说该腔体结构的密封盖与启闭操纵装置相连接。在上述结构中,对所说的该固连于漂浮体上的通气管道的一种方便设计形式,可采用为如实施例所示,使其为贯穿漂浮体内并与之相隔绝的通气管道。所说的开口于漂浮体漂浮顶部之外的通气管道开口端的封闭结构特别以采用为锥状塞体的形式为好。进一步,在所说该用于封闭开口于漂浮体漂浮顶部之外的通气管道开口端的封闭结构与漂浮体间设置有防止其被打开后脱落的链条等常用形式的防脱落结构。正常情况下,水下工作装置中的上述应急供气装置中设置有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的该腔体结构的密封盖由启闭操控装置所关闭,应急供气装置处于备用待命状态。当水下工作装置在水下失去上浮能力时,启动如常用的液压机等形式的启闭操控装置打开设置有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的该腔体结构的密封盖,周围的水即迅速进入腔体结构中,设置于腔体中的该漂浮体随即可脱离腔体向水面上浮。由于该漂浮体的底部带有配重结构,因而其在上浮过程中能始终保持顶部向上的姿态。随漂浮体的上浮,固连并开口伸露于漂浮体顶部之外的通气管道也同时上浮。但在周围的水压力作用下,该通气管道顶端开口部的封闭结构不会被打开。当该漂浮体上浮到水面后,即能始终保持为其顶部向上和使该通气管道的顶端开口伸露于水面之上的漂浮状态。此时通过如气泵等充气装置向通气管中送入压缩空气,将该通气管顶端管口的塞体等封闭结构冲开,从而使水下工作装置中需供气的终端空间可以经整个通气管道及其顶端开口,与水面上的大气相连通,进一步通过气泵等充气装置就可以实现连续向该终端空间提供新鲜空气,为救援工作争取足够的时间,有效地避免了人员财产的重大损失。基于上述的工作过程原理,本技术上述结构的水下应急供气装置中所说的充气装置,一般常规形式的气泵等设备,通过相应的切换开关或阀门转换相应的抽气/送气方向。此外,还可以采用同时还配置有如储气柜、储气筒等储气结构的气泵等形式的充气装置。例如可以采用带有储气结构并可送气和抽气的双向供气泵等。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为便于在水下工作装置中随时观察和了解漂浮体的上浮状态和是否已漂浮至水面,在与所说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中的管道结构所在位置相适应的腔体结构侧壁处设置有观察窗,即可通过观察窗随时了解和掌握通气管道结构在随漂浮体上浮时的运动状态及是否已升至水面而停止运动。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上述结构形式的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可以设置为两组,使其中的一组用于上述目的的供气,另一组则可用于向同时还携带或配置有自救漂浮装置或结构中供气。如此即可在有效延长等待外力的救援的时间外,还可以实现自救。以下通过由附图所示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技术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在不脱离本技术上述技术思想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或变更,均应包括在本技术的范围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水下应急供气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的水下应急供气装置,是在可与潜艇等水下航行或作业的装置相连接并由密封盖1封闭的腔体结构3中,以相同方式设置有两组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在每组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中,有一个底部带有配重结构7的浮球式漂浮体5和一个以贯穿漂浮体方式与漂浮体5固连但与其相隔绝不连通的通气管4。通气管道4的一端开口伸露于漂浮体5的漂浮顶部之外,并由可启闭的锥状塞体式的封闭结构2所密闭,封闭结构2与漂浮体5间设置有链条式的防脱落结构9。通气管道4的另一端经长度足够的耐压型柔性管道8与配置有储气装置13并可由切换阀门转换抽/送气方向的气泵等常规充气装置10及水下装置中需供气的空间相连通。在与所说管道8所在位置相适应的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腔体结构3侧壁处还设置有用于观察管道8工作状态的观察窗6。两组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中封闭其各自腔体结构3的密封盖1,由受总操纵机构14控制的同一个液压驱动机构11经各自相应的传动结构12控制和驱动启闭。权利要求1.水下应急供气装置,其特征是在可与水下工作装置相连接并由密封盖(1)封闭的腔体结构(3)中,至少设置有一组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该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中包括有一个底部带有配重结构(7)的漂浮体(5)和一个固连于漂浮体(5)上的通气管道(4),通气管道(4)的一端开口伸露于漂浮体(5)的漂浮顶部之外并由可启闭的封闭结构(2)密闭,通气管道(4)的另一端经长度足够的管道结构(8)与充气装置(10)和需供气空间相连通,所说腔体结构(3)的密封盖(1)与启闭操纵装置(11)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应急供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固连于漂浮体(5)上的通气管道(4)为贯穿漂浮体内并与之相隔绝的通气管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应急供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开口于漂浮体(5)漂浮顶部之外的通气管道开口端的封闭结构(2)为锥状塞体。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应急供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用于封闭开口于漂浮体(5)漂浮顶部之外的通气管道开口端的封闭结构(2)与漂浮体(4)间设置有防脱落结构(9)。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应急供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充气装置(10)为气泵。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应急供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充气装置(10)为带有储气结构(13)并可送气和抽气的双向供气泵。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应急供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与腔体结构(3)的密封盖(1)相连接的启闭操纵装置(11)为经传动结构(12)连接的液压驱动机构。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应急供气装置,其特征是在与所说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中的管道结构(8)所在位置相适应的腔体结构(3)侧壁处设置有观察窗(6)。9.如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水下应急供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设置有两组。专利摘要水下应急供气装置。在可与水下工作装置相连接并由密封盖封闭的腔体结构中,至少设置有一组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该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中包括有一个底部带有配重结构的漂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水下应急供气装置,其特征是在可与水下工作装置相连接并由密封盖(1)封闭的腔体结构(3)中,至少设置有一组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该漂浮式采气单元结构中包括有一个底部带有配重结构(7)的漂浮体(5)和一个固连于漂浮体(5)上的通气管道(4),通气管道(4)的一端开口伸露于漂浮体(5)的漂浮顶部之外并由可启闭的封闭结构(2)密闭,通气管道(4)的另一端经长度足够的管道结构(8)与充气装置(10)和需供气空间相连通,所说腔体结构(3)的密封盖(1)与启闭操纵装置(11)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正炳李春
申请(专利权)人:李正炳李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