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锦宇专利>正文

真空自吸隧洞体流线型船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3840 阅读:3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真空自吸隧洞体流线型船舶,特点是从船尾部0站-6. 5站是封闭尾隧线型点,0点封闭点A在船尾1站附近,A的起点尺度在设计空船吃水线以下至少5cm,A点处线型又高于B点线型,从船尾封闭点A至6. 5站的B点范围内是呈W形船体的真空超水面隧洞体,船体两侧与底基线平,推进器位于3-4. 5站范围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大幅度提高推进效率,降低涡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操纵性和适航性,适应各种航道的超浅水船设计,对大中型货轮或军用浅水登陆艇等也有重大开发价值。(*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船舶船体线型技术,尤其是一种真空自吸隧洞体流线型船舶。近年来在国内外船舶设计制造中,由于不少沿海港口和内河河道受水浅的限制,大型船舶,特别是万吨级船舶都无法驶入港口卸货,需要借助小船驳运中转,严重影响沿海和内河运输业的发展,若要建设深水港码头,则耗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我国内河航道由于水浅,通航里程只占全国河流总长的20%左右,若要修建铁路、公路。则需要投资巨款,又要占用大量土地和宝贵良田。最好办法是发展水运,它投资少、见效快。常规船舶线型设计一般采用尾推进方式,当设计者满足推进器最佳吃水设计时,船体线型设计吃水较深而无法满足航道行驶的要求。若设计船体吃水较浅,推进器浆叶达不到最佳推进效果,也容易露出水面,则影响推进效率和操纵性能,对于常规的尾隧洞型尾推进方式的船舶,由于其隧洞设计长度受到船用主机位置的制约,尾部隧洞长度受到限制,导致隧洞纵剖线短而陡,曲率变化较大,将使推进器工作后的水流受到堵塞作用,并加剧了船尾推进器周围水流紊乱,由于上述原因,使得各类尾隧洞型船舶未能在浅水海区和浅水内河航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无法在浅水航道中发挥水运运输的优势。中国专利“W型隧洞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真空自吸隧洞体流线型船舶,推进器(8)位于呈W型船体的隧洞中,其特征是从船尾部0站-6. 5站是封闭尾隧线型点,船尾部封闭点A在船尾0站向前1站附近,该封闭点A的起点尺度在设计空船吃水线(2)以下至少5cm,A点位置的线型又高于6. 5站附近封闭点B点的线型,从船尾封闭点A至6. 5站的B点范围内是呈W形船体的真空超水面隧洞体,船体(1)的两侧与船底基线(7)处于同一水平面,推进器(8)位于船体(1)总长为10站的3站-4. 5站范围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锦宇
申请(专利权)人:周锦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