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清洁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3682 阅读:4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连续收集垃圾、收集效率较高、航行阻力小、滤水性好的水面清洁船,其结构主要包括:双体船、垃圾清扫装置和螺旋桨装置;双体船由两片舱体组成,两片舱体之间通过连接桥相互连接;螺旋桨装置分别设置在两片舱体的后端;其特点是:垃圾清扫装置设置在两片舱体之间,垃圾清扫装置主要由一对前收集臂、前集物舱、中集物舱和后集物舱组成;中集物舱固定设置在两片舱体的中间,前集物舱活动设置在中集物舱的前端,后集物舱活动设置在中集物舱的后端,两个前收集臂分别设置在前集物舱前端的两侧,并且,在前集物舱、中集物舱和后集物舱中分别设置有排链式输送带。(*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用于清理水面垃圾的水面清洁船
技术介绍
目前,用来清理水面垃圾、机械化作业的水面垃圾清洁船中,双体船在提高收集效率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是因为双体船在行驶中能利用两片舱体之间形成的高速水流通道来吸入漂浮垃圾。但是,在所有机械化作业的水面垃圾清扫船中,其中的垃圾清扫装置主要是翻斗式、可升降集物箱式或传送带式等三种形式,上述结构形式的垃圾清扫装置分别存在以下不足以翻斗、可升降集物箱为清扫装置的船在收集垃圾时存在工作不连续、且容易增大船舶行驶阻力的缺点,影响收集效率;传送带则由于滤水性不好,故垃圾在转运过程中其水份渗出会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将提供一种能连续收集垃圾、收集效率较高、航行阻力小、滤水性好的水面清洁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水面清洁船,主要包括双体船、垃圾清扫装置和螺旋桨装置;双体船由两片舱体组成,两片舱体之间通过连接桥相互连接;螺旋桨装置分别设置在两片舱体的后端;其特点是垃圾清扫装置设置在两片舱体之间,垃圾清扫装置主要由一对前收集臂、前集物舱、中集物舱和后集物舱组成;中集物舱固定设置在两片舱体的中间,前集物舱活动设置在中集物舱的前端,后集物舱活动设置在中集物舱的后端,两个前收集臂分别设置在前集物舱前端的两侧,并且,在前集物舱、中集物舱和后集物舱中分别设置有排链式输送带。所述的排链式输送带主要由输送链条、主动链轮、从动链轮组成,主动链轮设置在主动轴上,从动链轮设置在从动轴上,在输送链条上还设置有突齿。所述的前集物舱的一种安装结构形式为前集物舱的后部铰接在中集物舱的前端,在前集物舱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驱动油缸,驱动油缸安装在舱体和前集物舱之间。所述的后集物舱的一种安装结构为后集物舱的前端铰接在中集物舱的后端,在后集物舱的两侧也分别设置有驱动油缸,驱动油缸安装在舱体和后集物舱之间。所述的前收集臂与前集物舱之间的一种连接结构为前收集臂的一端铰接在前集物舱的前侧部,驱动油缸安装在前集物舱的外侧,驱动油缸的活塞杆与前收集臂的外侧相连接。另外,在前收集臂中也可设置有排链式输送带,排链式输送带主要由输送链条、主动链轮、从动链轮组成,主动链轮设置在主动轴上,从动链轮设置在从动轴上。本技术的优点是使用上述结构的水面清洁船,能连续进行收集工作,收集效率较高,并且船的航行阻力较小,垃圾的滤水性较好,不会形成因渗水而造成的二次污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水面清洁船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两片舱体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所示的前集物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中集物舱和后集物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中A向所示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7是图5中的后集物舱的局部俯视结构放大图;图8是图1中所示的前收集臂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构成排链式输送带的单节链条的一种结构形式的立体视图;图11是构成排链式输送带的单节链条的第二种结构形式的立体视图;图12是构成排链式输送带的单节链条的第三种结构形式的立体视图;图13是前集物舱中的输送链条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及其工作原理和优点作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水面清洁船主要包括双体船、垃圾清扫装置和螺旋桨装置;双体船由两片舱体14组成,两片舱体14之间通过若干连接桥20相互连接;螺旋桨装置15分别设置在两片舱体14的后端;垃圾清扫装置设置在两片舱体14之间,垃圾清扫装置主要由一对前收集臂11、前集物舱7、中集物舱4和后集物舱1组成;中集物舱4固定设置在两片舱体14的中间,前集物舱7活动设置在中集物舱4的前端,后集物舱1活动设置在中集物舱4的后端,两个前收集臂11分别设置在前集物舱7前端的两侧,并且,在前集物舱7、中集物舱4和后集物舱1中分别设置有排链式输送带。本实施例中,前集物舱7的安装结构形式为如图1、图2所示,前集物舱7通过安装支架12和铰接轴13活动铰接在中集物舱4的前端,在前集物舱7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驱动油缸8,驱动油缸8安装在舱体14和前集物舱7上的安装支架12之间。又如图4所示,前集物舱7中的排链式输送带的结构为主要由输送链条19、主动链轮192、从动链轮194组成,主动链轮192设置在主动轴191上,从动链轮194设置在从动轴193上;又如图6所示,输送链条19主要由若干个单节链条196和连接轴195连接而成,单节链条196的结构可如图10、图11或图12所示,使用时可按照需要选用这三种单节链条中的一种、二种或三种,再加以组合联接成输送链条,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在输送链条19上设置有突齿,就是选用了图11和图12所示的、带有突齿的单节链条,突齿的作用是可以有效地钩挂垃圾物。另外,如图1所示,可用液压马达6来驱动主动轴191。本实施例中,后集物舱1的安装结构形式为如图1、图2所示,后集物舱1的前端通过铰接轴3活动铰接在中集物舱4的后端,在后集物舱1的两侧也分别设置有一个驱动油缸2,驱动油缸2安装在舱体14和后集物舱1之间。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后集物舱1和中集物舱4中的排链式输送带实际是一体的,即输送链条17和输送链条18实际是一体的,输送链条17和输送链条18设置在主动链轮172和从动链轮182上,主动链轮172设置在主动轴171上,从动链轮182设置在从动轴181上;又如图7所示,输送链条17主要由若干个单节链条174和连接轴173连接而成,单节链条174的结构可如图10、图11或图12所示,使用时可按照需要选用这三种单节链条中的一种、二种或三种,再加以组合联接成输送链条。另外,如图5所示,在中集物舱4的侧壁上还分别设置有一对上压轮22和一对下压轮23,一对上压轮22和一对下压轮23分别压住上侧输送链条的两边和下侧输送链条的两边,防止输送链条往上翘。另外,如图1所示,可用液压马达16来驱动主动轴171。本实施例中,前收集臂11与前集物舱7之间的连接结构形式为如图1、图2所示,前收集臂11的一端铰接在前集物舱7的前侧部,驱动油缸9安装在前集物舱7的外侧,驱动油缸9的活塞杆与前收集臂11的外侧相连接。如图8、图9所示,在前收集臂11中也设置有排链式输送带,排链式输送带主要由输送链条111、主动链轮113、从动链轮115组成,主动链轮113设置在主动轴112上,从动链轮115设置在从动轴114上;输送链条111的结构与上述的输送链条17的结构相似,不再赘述。另外,如图1所示,可用液压马达10来驱动主动轴112。如图1所示,与通常的船只相似,在舱体14上也设置有控制室5。上述结构的水面清洁船清理垃圾的工作原理是船在航行时,利用两片舱体14之间形成的高速水流通道将水面漂浮的垃圾引入到两片舱体之间,通过控制驱动油缸8可将前集物舱7的前端伸入到水中适合的深度,起动液压马达6,液压马达6就可驱动前集物舱7中的输送链条19运转,由于在输送链条19上设置有突齿,所以可将水面上的垃圾有效地钩住,并运送到中集物舱4中;同样,起动液压马达16,就可驱动中集物舱4中的输送链条18和后集物舱1中的输送链条17运转,将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水面清洁船,主要包括:双体船、垃圾清扫装置和螺旋桨装置;双体船由两片舱体组成,两片舱体之间通过连接桥相互连接;螺旋桨装置分别设置在两片舱体的后端;其特征在于:垃圾清扫装置设置在两片舱体之间,垃圾清扫装置主要由一对前收集臂、前集物舱、中集物舱和后集物舱组成;中集物舱固定设置在两片舱体的中间,前集物舱活动设置在中集物舱的前端,后集物舱活动设置在中集物舱的后端,两个前收集臂分别设置在前集物舱前端的两侧,并且,在前集物舱、中集物舱和后集物舱中分别设置有排链式输送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卫李恭龙倪杰陈卡忠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飞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