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的金属极板、燃料电池的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21774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9 18: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的金属极板、燃料电池的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该燃料电池的金属极板,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上具有冲压形成有并行的第一流道,第二表面上的第一流道的底部位置处冲压形成的并行的第二流道,在第二表面上,相邻两个第一流道之间具有冷却流场流道,冷却流场流道与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交叉设置,第二流道连通相邻两个冷却流场流道,且第二流道的深度小于第一流道的深度,相邻两个第一流道的底部的第二流道在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上错开设置。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燃料电池的电池堆功率密度低及由于电池堆温度分布不均而造成电池局部衰减严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电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的金属极板、燃料电池的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
技术介绍
燃料电池是一种兼具环境友好、工作高效、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的发电装置。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为例,燃料气体(氢气)从电池的阳极侧进入电池内部,氢原子在阳极失去电子后变成质子,质子穿过电池内部的质子交换膜到达电池阴极,同时电子经由外部回路也到达电池的阴极,在电池的阴极侧,质子、电子与氧气结合生成水。燃料电池采用非燃烧的方式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由于不受热力学的卡诺循环工作原理的限制,其直接利用化学能进行发电的发电效率可高达45%。燃料电池是以电池堆为核心的发电装置,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了电源管理、热管理等模块,其具有热、电、水、气统筹管理的特点。燃料电池系统产品从固定式电站,到移动式电源;从电动汽车,到航天飞船;从军用装备,到民用产品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在燃料电池结构中,一般为双极板与膜电极依次叠合形成多节电池堆,从而形成功率较高的发电装置。图1为燃料电池堆结构示意图,该燃料电池堆由第一双极板1、第一膜电极3 (MEA)、第二双极板2和第二膜电极4 (MEA)依次叠放而成,其中,第一双极板I和第二双极板2的上表面为阳极,第一双极板I和第二双极板2的下表面为阴极,第一膜电极3和第二膜电极4的上表面为阴极,第一膜电极3和第二膜电极4的下表面为阳极。膜电极(第一膜电极3和第二膜电极4)为电化学反应的发生场所,膜电极由催化剂层(一般为Pt/C)和质子交换膜组成。双极板(第一双极板I和第二双极板2)上刻有流道,以均匀分配反应气体。在现有的设计中,燃料电池一般采用雕刻加工的石墨双极板(第一双极板I和第二双极板2)。图2为雕刻加工的石墨双极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第一双极板I由阳极板11,阴极板12组成,在阳极板11上雕刻阳极板流道13以供燃料氢气的流通,在阴极板12的一侧上雕刻第一阴极板流道14以供氧化剂气体(空气或氧气)的流通,在阴极板12的另一侧雕刻第二阴极板流道15以供冷却液(去离子水)的流通。图3为燃料电池的膜电极截面结构,图中示出了第一膜电极3的阳极气体扩散层31,阳极催化剂层32,质子交换膜33,阴极催化剂层34,阴极气体扩散层35。图4为现有的燃料电池的电堆截面结构示意图。现有石墨双极板为了构成阳极板流道13、第一阴极板流道14、第二阴极板流道15,同时需要保证双极板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因而导致双极板的厚度较厚,在多节电池堆叠成燃料电池堆时,多层较厚的双极板叠放从而导致电池堆的总体积较大,降低了电池堆的功率密度。现有燃料电池也有通过超薄的金属板冲压成型形成的金属双极板,以提高电池堆的功率密度。然而,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双极板的气体流道与冷却液流道凹凸相反,在保证气体流场均一(即气体流道冲压成型后气体流道分布均匀)的前提下,难以形成流场均一的冷却液流场,从而导致电池堆的温度分布不均,造成电池局部衰减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的金属极板、燃料电池的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燃料电池的电池堆功率密度低及由于电池堆温度分布不均而造成电池局部衰减严重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的金属极板,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上具有冲压形成有并行的第一流道,第二表面上的第一流道的底部位置处冲压形成的并行的第二流道,在第二表面上,相邻两个第一流道之间具有冷却流场流道,冷却流场流道与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交叉设置,第二流道连通相邻两个冷却流场流道,且第二流道的深度小于第一流道的深度,相邻两个第一流道的底部的第二流道在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上错开设置。进一步地,第一流道包括顺次连通的进气流道、直流道与出气流道,每个进气流道与相应的多个直流道的第一端连通,多个直流道的第二端与相应的一个出气流道连通。进一步地,每个进气流道与相应的三个直流道的第一端连通,三个直流道的第二端与相应的一个出气流道连通。进一步地,第一表面上冲压形成第一凸部,相邻两个第一凸部形成第一流道,金属极板上冲压形成有密封凸起,密封凸起与第一凸部的凸起方向一致,第一凸部全部位于密封凸起所围成的区域内。进一步地,金属极板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的金属双极板,包括:阳极金属板,阳极金属板的第一表面具有多个燃料气体流道;阴极金属板,阴极金属板的第一表面具有多个氧化气体流道;阳极金属板与阴极金属板叠置,且阴极金属板的第二表面与阳极金属板的第二表面彼此相对,阴极金属板的第二表面与阳极金属板的第二表面之间形成冷却流场;阳极金属板和阴极金属板的至少之一为前述的金属极板,第一流道为燃料气体流道或氧化气体流道。进一步地,阳极金属板与阴极金属板结构相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具有叠置的多节电池堆,各电池堆均包括金属双极板,金属双极板为前述的特定的金属双极板。进一步地,燃料电池还包括多个膜电极,金属双极板夹设在相邻两个膜电极之间,阳极金属极板的密封凸起和第一凸部均与相邻两个膜电极的其中一个膜电极密封接触,阴极金属板的密封凸起和第一凸部均与另一个膜电极密封接触。进一步地,密封凸起与相应的膜电极之间具有密封垫片。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金属极板的第一表面具有第一流道(即阳极金属板上的燃料气体流道或阴极金属板上的氧化气体流道),而两个结构相同的金属极板的第二表面彼此相对地扣合,并且在金属极板的第二表面上,相邻两个第一流道之间具有冷却流场流道,冷却流场流道与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交叉设置,第二流道连通相邻两个冷却流场流道,从而形成了冷却液流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经冷却液流场流动的冷却液具有更宽的冷却面积,能够更加迅速、均匀地将燃料电池内的能量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从而延长燃料电池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由于使用金属极板作为燃料电池的内部零部件,使得燃料电池的电池堆的体积大大减小,从而较好地提高了燃料电池的功率密度。【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燃料电池的电池堆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的燃料电池堆的石墨双极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的燃料电池堆的膜电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现有技术的燃料电池的电池堆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不出了本专利技术的阳极金属板的第一表面的实施例的结构不意图;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阴极金属板的第二表面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阴极金属板、膜电极与阳极金属板叠置后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燃料电池的金属极板、燃料电池的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料电池的金属极板,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具有冲压形成的并行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第一流道的底部位置处冲压形成有并行的第二流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流道之间具有冷却流场流道,所述冷却流场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交叉设置,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相邻两个所述冷却流场流道,且所述第二流道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流道的深度,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流道的底部的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上错开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聪汤浩刘志伟刘佳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