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复位气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21660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9 18: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复位气缸,包括:双出杆气缸,在双出杆气缸一出杆侧设置弹簧复位机构,使气缸活塞在不承受气体压力时,返回到初始位置。同时,还设置了行程调节机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气缸无法自动复位并且行程不可调节的问题。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所提出的自复位气缸结构紧凑,输出作用力大并且输出行程可调,可适用于多种阀门,可驱动不同行程的阀门,减少气缸的种类。因此,降低了系统投入,扩大了气缸的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体执行装置的应用领域,特别涉及自复位气缸
技术介绍
气缸是气压传动系统及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机构。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煤化工、冶金、电力等工业生产及加工领域。在气压传动系统中,气缸还可用于对调节阀、节流阀、柱塞阀等阀门的开启与关闭进行控制。一般传统的直行程气缸在设计时,将阀门的阀杆提升高度作为气缸输出的行程,一旦气缸的行程确定后就成为一个固定的参数。传统的直行程气缸,由于为定行程机构,因此只能输出唯一固定的行程,此类气缸的通用性较差,适用的阀门较窄,不能满足一些特殊阀门的使用要求。同时,对于煤化工等特殊领域中要求阀门关闭在指定开度位置,例如:直行程的调节阀要求阀门的启闭位置位于阀杆全行程的10%处,同时,随着煤化工工艺要求的改变,同一台调节阀的启闭位置还要有变化,一般传统的气缸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由此可知,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缺点:现有技术中由于直行程气缸在出厂后行程固定,从而使气缸的执行距离固定,从而不能满足需要行程即控制距离需调整的要求,降低了气缸的适用性,提高了气缸的采购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为解决上述现有气缸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复位气缸,。本专利技术提出了自复位气缸,包括:双出杆气缸,其中,在所述双出杆气缸一出杆侧设置弹簧复位机构,使气缸活塞在不承受气体压力时,返回到初始位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设置于所述一出杆的端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弹簧复位机构设置在所述限位机构与缸体之间。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弹簧复位机构设置位于所述一出杆所处的活塞腔中,设置于一侧活塞与缸体内壁之间。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密封缸,所述密封缸套装于所述弹簧复位机构外侧,所述密封缸的内径与所述弹簧复位机构的弹簧缸活塞外径相应,使所述弹簧缸活塞外圆与密封缸内壁贴合,所述密封缸的一侧与所述双出杆气缸固定连接。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弹簧复位机构的弹簧为双套装弹簧。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弹簧缸活塞上开设平衡通孔。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平衡通孔沿所述弹簧缸活塞径向圆周均匀分布。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双出杆气缸及所述密封缸的活塞孔中还设置滑动轴承。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阻尼环,所述阻尼环固定于所述双出杆气缸内腔的活塞孔外侧。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气缸上端盖的上侧面与弹簧缸盖的下侧面包括相应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与所述密封缸的外径相应,使所述密封缸的两端装配于所述气缸上端盖的上侧面的环形槽,及所述弹簧缸盖的下侧面环形槽中。由此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自复位气缸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紧凑,输出作用力大并且输出行程可调,可适用于多种阀门,可驱动不同行程的阀门,减少气缸的种类。因此,降低了系统投入,扩大了气缸的使用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自复位气缸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自复位气缸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具有可调行程功能的自复位气缸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具有可调行程功能的自复位气缸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具有双复位弹簧的自复位气缸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弹簧缸活塞的平衡通孔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在缸体中具有阻尼结构的示意图。附图标记列表如下:Kl.气孔;2.气缸下端盖;3.缸体;4.气缸活塞;5.气缸上端盖;K2.气孔;6.紧定螺钉;7.弹黃缸活塞;8.弹黃缸活塞杆;9.复位弹黃;10.S封缸;11.弹黃缸盖;12.保护盖;13.调节螺母;C2.环形凹槽;14.滑动轴承;15.导向带;Cl.环形凹槽;16.滑动轴承;17.连接套筒;18.滑动轴承;Κ3平衡通孔;20.双出杆气缸;21.控制杆;22.执行杆;23.阻尼环;30.弹簧复位机构;31.卡位凸台;91.内套装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自复位气缸的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自复位气缸的结构是,在双出杆气缸20的控制杆21的端部设置弹簧复位机构30。在弹簧复位机构30中,控制杆21的端部通过螺纹与弹簧缸活塞杆8固定连接(即对控制杆21的端部进行了加长),为保证其连接的稳固性,在连接后使用定位螺钉6从侧方(径向)固定,从而避免松动。在弹簧缸活塞杆8的一端装配弹簧缸盖11,在弹簧缸活塞杆8 一端部(凸台在弹簧缸活塞杆8上)外圆上设置卡位凸台31,使弹簧缸活塞7卡装在该卡位凸台31上。其中,弹簧缸活塞杆8与控制杆21的端部可为图示的螺纹连接形式,也可采用一体化加工给予实现。复位弹簧9装配于弹簧缸活塞7与弹簧缸盖11之间,复位弹簧9的两端分别与弹簧缸活塞7和弹簧缸盖11相抵。上述复位弹簧9可选用圆柱螺旋弹簧或圆锥螺旋弹簧。为使复位弹簧9的归位更为准确、灵敏,其复位弹簧9在装配于弹簧缸活塞7与弹簧缸盖11之间时,应具有一定的初始变形量,保证气缸活塞4的准确归位。因此,当Kl气孔进气时,推动气缸活塞4向A方向移动,带动控制杆21及弹簧缸活塞杆8向上移动,复位弹簧9产生压缩。当Kl气孔停止进气时,气缸活塞4在复位弹簧9的推动下,带动控制杆21及弹簧缸活塞杆8向下移动,返回到起始位置。为在运动行程较小的情况下,使控制杆21的复位更为灵敏,如图2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弹簧复位机构30设置于控制杆21 —端的腔体中,复位弹簧9的两端与气缸活塞4的上端面及气缸上端盖5的下端面相抵。当Kl气孔进气时,推动气缸活塞4向A方向移动,对复位弹簧9直接产生压缩,节约了传动距离。当Kl气孔停止进气时,气缸活塞4在复位弹簧9伸展力的推动下,返回到起始位置。从而实现了小行程的准确复位,并节约了气缸的主体体积。为便于对上述双出杆气缸20的行程给予调节,如图3、4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双出杆气缸20的控制杆21的端部(即弹簧缸活塞杆8的端部)开设外螺纹,并在该外螺纹上装配与之匹配的限位螺母13,使所述限位螺母可沿外螺纹的轴向移动,即在控制杆21的端部形成螺纹限位机构。控制杆21的另一端与双出杆气缸20的气缸活塞4固定装配,该气缸活塞4同时与双出杆气缸20的执行杆22的一端固定装配,在实际应用时,控制杆21与执行杆22可一体加工,与气缸活塞4的中心孔整体装配,为便于加工,控制杆21与执行杆22也可以单独加工后与气缸活塞4固定装配。其双出杆气缸20的双侧进出气孔K1、K2,开设于气缸下端盖2及气缸上端盖5上,并与缸体3的两端固定连接,其双侧进出气孔K1、K2的孔径可优选为&3或&5mm。上述双出杆气缸20的缸体材料可优选为普通碳钢或不锈钢等材料。其中,缸体直径可选取为&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自复位气缸

【技术保护点】
自复位气缸,包括:双出杆气缸(2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双出杆气缸(20)一出杆侧设置弹簧复位机构(30),使气缸活塞(4)在不承受气体压力时,返回到初始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岩刘永良赵海燕陈晓琴曹宇李伯文
申请(专利权)人: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天长征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