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82326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2 1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解决了触控面板出现斜线波纹(mura)的技术问题。该触控面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相互绝缘的触控电极和位于所述触控面板一端的驱动电路,每一个触控电极通过一根对应的第一信号线与所述驱动电路连接,与其余的第一信号线绝缘,每一根第一信号线在与对应的触控电极电连接后,继续往远离驱动电路的一端延伸,以使得每一触控电极都与连接同一列触控电极的一组第一信号线重叠。本发明专利技术可用于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触摸屏又称触控面板,是个可接收手指触摸等输入讯号的感应式液晶显示装置。电容触控技术是利用手指接近电容触控面板时所产生电容变化的触控技术。包括自容式触摸技术和互容式触摸技术。其中,在玻璃表面用透明的导电材料制成纵向的触控电极阵列,这些触控电极与地构成电容,这个就是通常所说的自容式触摸技术。当手指触摸到自容式触摸屏时,手指将会带走某些电容上的电量,自容式触摸屏依次检测触控电极阵列,根据触摸前后电量的变化,确定触摸点的位置,对用户的触摸操作做出响应。现有的自容式触摸屏如图1所示,多条触控走线自触控面板上的驱动电路延伸出并分别连接至对应的触控电极。由于各触控走线长短不一,因此部分区域(如图1的区域A)的第一信号线密度较低,影响了这些区域的液晶分子的偏转,导致斜线波纹(mura)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自容式触摸屏的显示效果,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以解决触控面板出现斜线波纹(mura)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相互绝缘的触控电极和位于所述触控面板一端的驱动电路,每一个触控电极通过一根对应的第一信号线与所述驱动电路连接,与其余的第一信号线绝缘,每一根第一信号线在与对应的触控电极电连接后,继续往远离驱动电路的一端延伸,以使得每一触控电极都与连接同一列触控电极的一组第一信号线重叠。其中,触控电极与第一信号线为异层结构设置。其中,所述驱动电路位于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的下端,每一列触控电极包括从下到上的第I至第m个触控电极,连接于该列触控电极的一组第一信号线包括从左到右的第I至第m根第一信号线,其中,第1、2、…、m-l、m根第一信号线依次电连接第1、2、…m_l、m个触控电极。其中,所述驱动电路位于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的下端,每一列触控电极包括从下到上的第I至第m个触控电极,连接于该列触控电极的一组第一信号线包括从左到右的第I至第m根第一信号线,其中,第1、2、…、m-1、m根第一信号线依次电连接第m、m-Ι、…、2、I个触控电极。其中,所述驱动电路位于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的下端,每一列触控电极包括从下到上的第I至第m个触控电极,连接于该列触控电极的一组第一信号线包括从左到右的第I至第m根第一信号线,其中,第1、3、5、…根第一信号线依次电连接第1、2、3、…个触控电极,第2、4、6、…根第一信号线依次电连接第m、m-1、m-2、…个触控电极。其中,所述驱动电路位于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的下端,每一列触控电极包括从下到上的第I至第m个触控电极,连接于该列触控电极的一组第一信号线包括从左到右的第I至第m根第一信号线,其中,第1、3、5、…根第一信号线依次电连接第m、m-l、m-2、…个触控电极,第2、4、6、…根第一信号线依次电连接第1、2、3、…个触控电极。其中,该触控面板还包括:位于任意两列触控电极之间的第二信号线,各第二信号线与驱动电路电连接。其中,该触控面板分时进行显示或触控,当触控面板进行显示时,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均自驱动电路接收公共电极信号;当触控面板进行触控时,第一信号线自驱动电路接收触控信号,第二信号线通过驱动电路接地。其中,该触控面板还包括:连接驱动电路的第三信号线,自驱动电路延伸出的两路第三信号线包围设置有触控电极的区域、在远离驱动电路的一侧彼此连接并连接各第二信号线;各第二信号线与驱动电路绝缘,通过第三信号线与驱动电路电连接。本专利技术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每一根第一信号线在与对应的触控电极电连接后,继续往远离驱动电路的一端延伸,即每一触控电极都与连接同一列触控电极的一组第一信号线重叠,可知该触控面板上任意垂直于第一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的截面所含的第一信号线的条数、各第一信号线的位置都一样,该触控面板上由第一信号线造成的电场分布较为均匀,防止了斜线波纹(mura)的产生,提高了该触控面板的显示效果,保证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面板。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的配合示意图;图2至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和第一信号线的配合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信号线、第三信号线与触控电极的配合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信号线与触控电极之间的电场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 一触控面板;2—触控电极;3—第一信号线;4一第二彳目号线;5—第二彳目号线;6—绝缘层;7—过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专利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专利技术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1,如图2所示,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相互绝缘的触控电极2和位于触控面板一端的驱动电路,每一个触控电极2通过一根对应的第一信号线与驱动电路连接,与其余的第一信号线绝缘,以保证该触控面板I可以正常工作。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该触控面板I上由第一信号线3产生的电场分布的均匀程度,每一根第一信号线在与对应的触控电极2电连接后,继续往远离驱动电路的一端延伸,以使得每一触控电极2都与连接同一列触控电极2的一组第一信号线重叠。为了防止第一信号线3与非对应的触控电极2电连接、影响触控面板I的正常工作,触控电极2与第一信号线为异层结构设置,第一信号线3与触控电极2之间设置有绝缘层6,第一信号线3通过绝缘层6上的过孔7连接对应的触控电极2。因此,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每一根第一信号线在与对应的触控电极2电连接后,继续往远离驱动电路的一端延伸,即每一触控电极2都与连接同一列触控电极2的一组第一信号线重叠,可知该触控面板I上任意垂直于第一信号线3的延伸方向的截面所含的第一信号线3的条数、各第一信号线的位置都一样,该触控面板I上由第一信号线3造成的电场分布较为均匀,防止了斜线波纹(mura)的产生,提高了该触控面板I的显示效果,保证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I上,第一信号线3与触控电极2之间的连接形式可多种多样。为了具体说明第一信号线3与触控电极2之间的连接形式,以下具体给出几个例子,仅供参考,不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例子中,触控面板I上设置有m行X η列的相互绝缘的触控电极RxyO^f Rml?R ln?Rmn)以及驱动电路,每一个触控电极Rxy需要通过唯一的第一信号线Lyx与驱动电路连接。具体地,触控电极R ”的形状为方形,异层设置的触控电极R ”和第一信号线Lyx的材料均为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简称ITO)等透明导电材料,且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相互绝缘的触控电极和位于所述触控面板一端的驱动电路,每一个触控电极通过一根对应的第一信号线与所述驱动电路连接,与其余的第一信号线绝缘,其特征在于:每一根第一信号线在与对应的触控电极电连接后,继续往远离驱动电路的一端延伸,以使得每一触控电极都与连接同一列触控电极的一组第一信号线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归薛景峰周诗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