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基板结构及具有复合基板结构的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79345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2 09:48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复合基板结构及具有复合基板结构的触控面板。复合基板结构包括一透明基板;一类钻碳层,设置于该透明基板上,其中类钻碳层的sp3键含量大于等于15%且小于等于30%。本发明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具有复合基板结构的触控面板。藉此,来达到强化透明基材表面抗刮抗磨之性能。进一步的使得具有该复合基板结构的触控面板兼具抗磨抗刮性,透光性以及视觉美感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系关于一种强化基板技术,特别是一种应用于触控面板的复合基板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触控面板(Touch Panel)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消费电子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相机、电子书、MP3播放器等携带式电子产品,或是应用于操作控制设备的显示屏幕。然而,由于使用者在使用上述电子装置过程中需要以手指或者触控笔在触控面板的基板表面按压或者滑动来达到人机互动。因此,在使用者长时间的使用后,往往会造成触控面板的基板表面在外力作用下出现刮痕或者孔洞,进而严重影响触控面板基板表面的平整性,透光性以及视觉美感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之主要目的系在提供一种复合基板结构及具有复合基板结构的触控面板,其藉由在透明基材表面复合类钻碳层,来达到强化透明基材表面抗刮抗磨之效果。为达成上述之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基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透明基板;一类钻碳层,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板上,其中所述类钻碳层的厚度小于等于15nm。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了一种具有复合基板结构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透明基板,包括第一表面及与第一表面平行的第二表面;一类钻碳层,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板上,且至少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其中所述类钻碳层的厚度小于等于15nm ;—触控组件,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板的第二表面下方。【附图说明】图1系本专利技术之复合基板结构之第一实施方式之剖视图。图2系本专利技术之复合基板结构之第二实施方式之剖视图。图3系本专利技术之复合基板结构之第三实施方式之剖视图。图4系本专利技术之复合基板结构之第四实施方式之剖视图。图5系本专利技术之复合基板结构之第五实施方式之剖视图。图6系本专利技术之复合基板结构之第六实施方式之剖视图。图7系本专利技术之复合基板结构之第七实施方式之剖视图。图8系本专利技术之复合基板结构之第八实施方式之剖视图。图9系本专利技术之复合基板结构之第九实施方式之剖视图。图10系本专利技术之具有复合基板结构的触控面板之第一实施方式之剖视图。图11系本专利技术之具有复合基板结构的触控面板之第二实施方式之剖视图。图12系本专利技术之具有复合基板结构的触控面板之第三实施方式之剖视图。图13系本专利技术之具有复合基板结构的触控面板之第四实施方式之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专利技术之特征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方式,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本说明书中所称的方位“上”及“下”,仅是用来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对于本说明书的图式而言,复合基板结构或者触控面板的上方较接近使用者,而下方则较远离使用者。请先参考图1本专利技术之复合基板结构之第一实施方式之剖视图。于本专利技术之第一实施方式中复合基板结构10包括透明基板100,透明基板100具有一第一表面101及与第一表面101平行相对的第二表面102。透明基板100的材料可为乙烯对苯二甲酸酯、聚醚砜、聚丙烯酸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硫醚、聚烯丙基、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玻璃等。透明基板100可为硬质基板或可挠式基板。透明基板100可为平面形状、曲面形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于本实施方式中,仅以透明基板100为平面形状为例。类钻碳层200形成在透明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1上。但类钻碳层200与透明基板100的位置关系并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类钻碳层200也可以仅设置在透明基板100的其中一个或者多个表面上。第一实施方式中类钻碳层200需要经过设计以满足本专利技术目的,主要考量点有以下两方面:本实施方式中类钻碳层200需要经过设计以满足本专利技术目的,主要考虑点有以下两方面:类钻碳层200包含Sp2键之石墨结构及sp 3键之钻石立方结构。一方面,sp 3键之钻石立方结构的硬度较高,耐刮、耐磨性较佳。然而,其相对亦具有较高的内应力,当类钻碳层200的sp3键较高时,会难以加工成型,且与第一盖板11的结合力不好。另一方面,而sp2键之石墨结构能提供更好的滑润性,使物体更易于在类钻碳层200表面移动,减小摩擦,提升耐刮、耐磨效果;且sp2键之石墨结构具有较低的内应力,与第一盖板11的附着力相对较好。但就类钻碳层200的透光性而言,sp2键之石墨结构比sp 3键之钻石立方结构对类钻碳层200的透光性的影响更大,具体为,sp2键之石墨结构的含量越多,相应的类钻碳层200的透光性就越差,而sp2键之石墨结构的含量越少,相应的类钻碳层200的透光性就越好。因此,综合考量类钻碳层200的附着性与透光性,于本专利技术之第一实施方式中类钻碳层200的厚度小于等于15nm,类钻碳层200的sp3键含量以大于等于15%且小于等于30%为宜。特别的,本专利技术之类钻碳层200主要通过真空溅镀的方式形成在透明基板100表面。类钻碳层200的sp3键含量是通过控制真空溅镀时氢气流量及解离能量来控制的。具体为,当氢气流量大于12sccm及解离能量介于100?700ev之间,可以控制类钻碳层200中的sp3键含量大于等于15%且小于等于30%。值得注意的,除考量复合基板结构20的透光性以及附着性以外,本实施方式中就复合基板结构20的视觉效果还有更进一步的考量:类钻碳层200的厚度的选用不当,容易影响复合基板结构20的视觉效果。实验证明:当复合基板结构20中类钻碳层200的厚度越大,复合基板结构20透光性越差且外观变黄现象就越明显,业内称为黄化现象。当类钻碳层200的厚度大于10nm,这种黄化现象已经能为人眼察觉。而当类钻碳层200的厚度大于15nm,这种黄化现象清晰可见,严重影响复合基板结构20的视觉效果。因此,综合考量复合基板结构20的透光性,附着性,及黄化现象,于本专利技术之第一实施方式中类钻碳层200的优先厚度小于等于10nm,更优选为介于2nm到5nm之间时,复合基板结构20的透光率能达到89%以上(此处透光率的计算是以波长为550nm的入射光照射复合基板结构,透光率=穿透的光强/入射光强*100%,以下相同),在视觉效果以及附着效果之间能够取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请先参考图2本专利技术之复合基板结构之第二实施方式之剖视图。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于本实施方式中,类钻碳层200以包覆透明基板100的方式,分别形成在透明基板100的所有表面上。请先参考图3本专利技术之复合基板结构之第三实施方式之剖视图。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在结构上大致相同,以下仅就两者之差异加以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更进一步包括设置于类钻碳层200相对该透明基板100的另一侧面上的疏水性层300。疏水性层300相对于该类钻碳层200的另一侧面具有一接触角,该接触角大于110度,因此疏水性层300的该侧面整体上呈现出较强的疏水性质(实验证明,当固体表面接触角大于90度时,固体表面是疏水性的,即液体不容易润湿固体,容易在其表面上移动)。其中该疏水性层300的材料主要选自氟、氮、氧及其混合物其中之一,用以改善复合基板结构30的疏水性。以下,将复合基板结构30和复合基板结构20分别进行耐刮、耐磨性实验测试:实验条件:<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复合基板结构及具有复合基板结构的触控面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基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透明基板;一类钻碳层,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板上,其中所述类钻碳层的sp3键含量大于等于15%且小于等于30%。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毅中徐国书张春勇吴宇川黄邦熊陈炳辉贾瑞禹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