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子豪专利>正文

一种氧气的制取、收集实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69973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7 2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氧气的制取、收集实验装置,包括铁架台,所述具支试管上设置有第一开口试管,所述第一开口试管下端置于所述具支试管中,所述第一开口试管上设有第二开口试管,所述第二开口试管下端置于所述第一开口试管中,所述三口烧瓶上分别设置有直导管、直角导管和分液漏斗,所述直角导管连接第一橡胶管,所述第一橡胶管的另一端连接有一弯角导管,所述弯角导管伸入所述具支试管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新颖合理、操作方便、随用随开,解决了较短时间内尽快获得较大量O2的问题,为后续的氧气化学性质实验提供足够的氧气,且安全系数高,是一种实用的中学化学实验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中学化学实验
,尤其涉及一种氧气的制取、收集实验装置
技术介绍
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包括三种:加热氯酸钾、加热高锰酸钾和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I) 2ΚΜη04=Κ2Μη04+Μη02+02 ? ;(2) 2KC103= 2KC1+30 2 ? (MnO2催化、加热);(3) 2H202=2H20+02 ? (Μη02 催化)。其中,利用双氧水的分解制取和收集氧气的方法,双氧水浓度过大(大于30%)时,反应过程太过剧烈,产生大量的气体且放出大量的热量,不利于实验的控制;双氧水浓度较低(小于5%)时,双氧水的浓度降低,无法实现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氧气。制取的氧气的实验过程中,通常采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实验中发现,无法收集到足够量的氧气,为后续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提供氧气。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氧气的制取、收集实验装置,具有设计新颖合理、操作方便,该装置能随用随开,能为后续的氧气化学性质实验提供足够的氧气,安全系数高,是一种实用的中学化学实验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氧气的制取、收集实验装置,包括铁架台,设置于所述铁架台上的第一铁夹和第二铁夹,三口烧瓶通过所述第一铁夹固定于所述铁架台上部,具支试管通过所述第二铁夹固定于所述铁架台下部,所述具支试管上设置有第一开口试管,所述第一开口试管下端置于所述具支试管中,所述第一开口试管上设有第二开口试管,所述第二开口试管下端置于所述第一开口试管中,所述三口烧瓶上分别设置有直导管、直角导管和分液漏斗,所述直角导管连接第一橡胶管,所述第一橡胶管的另一端连接有一弯角导管,所述弯角导管伸入所述具支试管底部。特别的,所述分液漏斗的上方设置漏斗。特别的,所述直导管的上端连接第二橡胶管,且所述第二橡胶管上设置有第二弹費夹。特别的,分液漏斗内盛放双氧水溶液,双氧水浓度约为15%。特别的,所述三口烧瓶中盛放二氧化锰固体。特别的,所述三口烧瓶的三个管口均配置橡胶塞,且分别与所述直导管、直角导管和分液漏斗相适配。特别的,所述第一橡胶管上设置有第一弹簧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装置中可以通过调节分液漏斗中双氧水的滴加速度,控制02的单位时间生产量。2、该装置中可根据实际实验过程的需要,需要氧气时拧开分液漏斗活塞,开始产生氧气,不用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实现了随用随开,类似启普发生器。3、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探宄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化学学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铁架台;2、第一铁夹;3、第二铁夹;4、三口烧瓶;5、分液漏斗;6、具支试管;7、第一开口试管;8、第二开口试管;9、橡胶塞;10、弯角导管;11、直角导管;12、第一开口 ;13、第二开口 ;14、第三开口 ;15、第一橡胶管;16、漏斗;17、直导管;18、第二橡胶管;19、第二弹簧夹;20、第一弹簧夹。【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清楚的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一种氧气的制取、收集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铁架台1,设置于所述铁架台上的第一铁夹2和第二铁夹3,三口烧瓶4通过所述第一铁夹2固定于所述铁架台I上部,具支试管6通过所述第二铁夹3固定于所述铁架台I下部,所述具支试管6上设置有第一开口试管7,所述第一开口试管7下端置于所述具支试管6中,所述第一开口试管7上设有第二开口试管8,所述第二开口试管8下端置于所述第一开口试管7中,所述三口烧瓶4上分别设置有直导管17、直角导管11和分液漏斗5,第一开口 12设置分液漏斗5,第二开口 13设置直角导管11,第三开口 14设置直导管17,所述直角导管11连接第一橡胶管15,所述第一橡胶管15的另一端连接有一弯角导管10,所述弯角导管10伸入所述具支试管6底部。所述分液漏斗5的上方设置漏斗16,用于将双氧水加入到分液漏斗5中。所述直导管17的上端连接第二橡胶管18,且所述第二橡胶管18上设置有一弹簧夹,直导管17作为气压平衡管,可以防止三口烧瓶4中温度降低及水雾冷凝而产生的负压,使得导气管将具支试管6中的水倒吸到三口烧瓶4中发生虹吸现象,若虹吸现象即将发生,立刻打开第二橡胶管18上的第二弹簧夹19。所述具支试管6中盛放水,该装置中具支试管6用途有:收集气体、导气和洗气。分液漏斗5内盛放双氧水溶液,分液漏斗5可控制H2O2溶液的滴加速度和滴加量,本实用中使用的双氧水浓度约为15%,市售30%的H2O2试剂与水按1:1体积比混溶而成,将浓度为5%的双氧水改为浓度约为15%的H2O2,解决了较短时间内尽快获得较大量02的问题。所述三口烧瓶4中盛放二氧化锰固体,通过第二开口加入催化剂,当MnO2加入量为1-2药匙,H2O2溶液用量约为50ml。所述三口烧瓶4的三个管口均配置橡胶塞9,且分别与所述直导管17、直角导管11和分液漏斗5相适配。第一橡胶管15上还设置有第一弹簧夹20,该第一弹簧夹20能将制气装置与集气装置断开,此时,第二橡胶管18上的弹簧夹必须打开。第一开口试管7和第二开口试管8制作方法,先用配套的塞子将试管口塞紧,然后将试管开口部位置于酒精喷灯的上方固定加热,试管中膨胀的空气会将烧熔的管壁冲穿,形成开口。第一横口试管、第二横口试管的作用有三:1、充当集气瓶,硫、磷等燃烧物在氧气中燃烧;2、导气管,不断接受制气装置导出的氧气,使得反应持续进行;3、减少污染,当硫磷燃烧后,迅速寄走第一开口试管7和第二开口试管8,就会大大减少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操作过程:1、用第二弹簧夹19将直导管17上端连接的第二橡胶管18夹紧,关闭直导管17。2、取下三口烧瓶4的第二开口 13上配置的橡胶塞9,用纸槽和钥匙往三口烧瓶4中加入MnO2,约为1-2药匙,加入后再塞上连接有第一橡胶管15的直角导管11。3、关闭分液漏斗5活塞,用漏斗16向分液漏斗5中加入约50ml含15%的H2O2溶液。4、向具支试管6中加入适量的水,伸入具支试管6中的弯角导管10末端浸入水中2cm作用,铁丝在充满氧气的具支试管6中燃烧时,可防止熔化物溅落到具支试管6底部炸裂具支试管6,同时还可减少从三口烧瓶4中与氧气同时导出的水雾。5、自上向下依次安装第二开口试管8、第一开口试管7和具支试管6,各试管的管口塞紧。6、向已加入MnO2催化剂的三口烧瓶4中,滴加双氧水,调节分液漏斗5活塞,调整H2O2溶液的滴加量,从而控制氧气的单位时间内生产量,此时可观察到,浸入水中的弯角导管10末端有气泡生成,三口烧瓶4上部有水雾生成,这是由于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少量水汽化并随氧气溢出又立刻冷凝形成小水滴。7、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第一开口试管7、第二开口试管8和具支试管6中是否集满氧气,该过程中,依靠直导管17控制三口烧瓶4中的气压,防止加入到具支试管6中的水沿着第一橡胶管15倒吸到三口烧瓶4中,将H2O2稀释使得反应变缓而不能迅速制得大量的氧气,从而无法为后续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提供足够的氧气。本技术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也不仅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氧气的制取、收集实验装置,包括铁架台,设置于所述铁架台上的第一铁夹和第二铁夹,其特征在于,三口烧瓶通过所述第一铁夹固定于所述铁架台上部,具支试管通过所述第二铁夹固定于所述铁架台下部,所述具支试管上设置有第一开口试管,所述第一开口试管下端置于所述具支试管中,所述第一开口试管上设有第二开口试管,所述第二开口试管下端置于所述第一开口试管中,所述三口烧瓶上分别设置有直导管、直角导管和分液漏斗,所述直角导管连接第一橡胶管,所述第一橡胶管的另一端连接有一弯角导管,所述弯角导管伸入所述具支试管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子豪
申请(专利权)人:刘子豪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