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67716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7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包括一电磁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间距1~50mm内形成的交变磁场中设有一非铁磁性金属层,所述非铁磁性金属层的厚度范围为1~80μ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大大提高了超音频电磁加热的应用范围,可以将非铁磁性金属的用于超音频电磁加热,且具有加热效率高,加热时间快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非铁磁性金属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家用电磁炉是采用磁场感应电流(又称涡流)的加热原理,即由整流电路将50Hz/60Hz的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压,再经过控制电路将直流电转换成频率为20?40kHz的超音频交流电,通过螺旋状的磁感应线圈,形成超音频交变磁场。当磁场内的磁力线通过金属器皿底部,在其体内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锅具原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原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使器皿本身自行高速发热(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由于家用电磁炉是依靠锅底直接感应磁场产生涡流发热的,因此通常只能选用符合电磁炉设计负荷要求的铁磁性金属(铁、钴、镍或其合金)容器,非铁磁性金属材料则会造成电磁炉负荷异常而不能正常工作,这就严重限制了超音频电磁加热的应用范围。对于非铁磁性金属的加热往往需要使用更高的频率,通常在60kHz以上,这就会显著增加设备的制造成本,限制了这些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铁磁性金属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本技术通过改变非铁磁性金属材料的物理状态,实现了超音频下这些材料的电磁感应加热,为这些材料的快速加热提供了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实验表明,当非铁磁性金属材料,如钼、钽、钼、金、银、铜、销、钛、铼等的厚度降低到I?80μπι范围内时,其对超音频电磁波的吸收会显著增加,故可以用这一频率的电磁波对这些金属的薄层材料或其与其他材料的组合来实现快速加热。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包括一电磁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间距I?50mm内形成的交变磁场中设有一非铁磁性金属层,所述非铁磁性金属层的厚度范围为I?80ym。进一步的,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为片状或筒状。进一步的,所述非铁磁性金属层为片状、环状或筒状。进一步的,所述非铁磁性金属层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一非金属支撑层。进一步的,所述非铁磁性金属层的上表面为氟塑料层、下表面为陶瓷板。进一步的,所述非铁磁性金属层的上表面为塑料膜、下表面为纸板。进一步的,所述非铁磁性金属层上复合一高分子基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积极效果为:本技术大大提高了超音频电磁加热的应用范围,可以将非铁磁性金属的用于超音频电磁加热,且具有加热效率高,加热时间快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钥笛的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不意图;其中,I为电磁感应线圈,21为80 μπι厚的钼箔。图2为覆铜电路板的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示意图;(a)为整体结构视图,(b)为覆铜电路板的截面图;其中,I为电磁感应线圈,22为50 μ m厚的铜箔,23为电路板高分子基板。图3为夹金陶瓷筒的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不意图;(a)为整体结构视图,(b)为夹金陶瓷筒的截面图;其中,I为电磁感应线圈,24为10 μπι厚的金箔,25为陶瓷板,26为氟塑料膜。图4为夹销纸板的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不意图;(a)为整体结构视图,(b)为夹铝纸板的截面图;其中,I为电磁感应线圈,27为6 μ m厚的铝箔,28为纸板,29为塑料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将金属钼压制成80 μπι厚的钼箔21,将钼箔放置在超音频电磁感应线圈I的上方25mm,其结构示意于图1中,图中I为电磁感应线圈,21为80 μ m厚的钼箔。开启电源使得电磁感应线圈上通过电流,钼箔在数秒内即可被加热,其功率利用效率>80 %。实施例2将金属铜压制成50 μ m厚的环状铜箔22,将铜箔与电路板高分子基板23复合,得到覆铜的电路板,将其放置在超音频电磁感应线圈I的下方50_,其结构示意于图2中,图中I为电磁感应线圈,22为50 μπι厚的铜箔,23为电路板高分子基板。开启电源使得电磁感应线圈上通过电流,铜箔在数秒内即可被加热,其功率利用效率>80 %。实施例3将金属金压制成1ym厚的金箔24,将金箔贴在筒状陶瓷板25上,其上再复合一层氟塑料膜26,得到夹金的陶瓷筒,将其放置在筒状超音频电磁感应线圈的内部1_间距,其结构示意于图3中,图中I为电磁感应线圈,24为10 μπι厚的金箔,25为陶瓷板,26为氟塑料膜。开启电源使得电磁感应线圈上通过电流,金箔在数秒内即可被加热,其功率利用效率 >80%。实施例4将金属铝压制成6 μ m厚的铝箔27,将铝箔贴在圆弧形纸板28上,其上再复合一层塑料膜29,得到夹铝的纸板,将其放置在筒状超音频电磁感应线圈I的内部5_,其结构示意于图4中,图中I为电磁感应线圈,27为6 μπι厚的铝箔,28为纸板,29为塑料膜。开启电源使得电磁感应线圈上通过电流,铝箔在数秒内即可被加热,其功率利用效率>80 %。【主权项】1.一种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包括一电磁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间距l~50mm内形成的交变磁场中设有一非铁磁性金属层,所述非铁磁性金属层的厚度范围为1~80 μπ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为片状或筒状。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铁磁性金属层为片状、环状或筒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铁磁性金属层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一非金属支撑层。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铁磁性金属层的上表面为氟塑料层、下表面为陶瓷板。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铁磁性金属层的上表面为塑料膜、下表面为纸板。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铁磁性金属层上复合一高分子基板。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铁磁性金属为钼、钽、钼、金、银、铜、销、铼或钛。【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包括一电磁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间距1~50mm内形成的交变磁场中设有一非铁磁性金属层,所述非铁磁性金属层的厚度范围为1~80μm。本技术大大提高了超音频电磁加热的应用范围,可以将非铁磁性金属的用于超音频电磁加热,且具有加热效率高,加热时间快等优点。【IPC分类】H05B6-36【公开号】CN204598351【申请号】CN201520261913【专利技术人】刘玥萌, 张东明, 那允珑 【申请人】北京本立科技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8月26日【申请日】2015年4月27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包括一电磁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间距1~50mm内形成的交变磁场中设有一非铁磁性金属层,所述非铁磁性金属层的厚度范围为1~80μ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玥萌张东明那允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本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