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57459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7 0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驶装置包括左转向轮、右转向轮、左轮架、右轮架、联动架、转向油缸以及转向弯板,所述左转向轮、右转向轮分别转动安装在左轮架、右轮架上,左转向轮、右转向轮分别通过固定在左轮架上的左驱动马达、固定在右轮架上的右驱动马达实现驱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转向油缸驱动联动架直线移动,从而带动转向弯板,使得转向弯板拉动左轮架、右轮架转动,实现转向,转向油缸采用双杆液压缸不仅简化了联动结构,而且提高了转向过程的稳定性和同步性;通过在转向弯板上设置凹陷处,使得转向弯板可以更加靠近轮架轴,从而可以提高转向的角度极限,增强了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行驶装置
技术介绍
高空作业平台(Aerial work platform)是服务于各行业高空作业、设备安装、检修等可移动性高空作业的产品。高空作业平台相关产品主要有: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车载式高空作业平台、曲臂式高空作业平台、自行式高空作业平台、铝合金高空作业平台、套缸式高空作业平台六大类。现有的一种高空作业平台包括包括行驶底盘和升降装置,所述行驶底盘包括底盘、行驶装置和支腿结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剪叉式升降结构和工作平台,现有高空作业平台的行驶装置存在以下问题:高空作业平台作业过程中,平台作业要求较高的移动灵活性,现有的驱动轮的转向结构,在转向过程的稳定性和同步性交差,并且转动的角度有限,影响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可实现转向过程的稳定性和同步性以及较大的转动范围的行驶装置。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驶装置包括左转向轮、右转向轮、左轮架、右轮架、联动架、转向油缸以及转向弯板,所述左转向轮、右转向轮分别转动安装在左轮架、右轮架上,左转向轮、右转向轮分别通过固定在左轮架上的左驱动马达、固定在右轮架上的右驱动马达实现驱动,左轮架、右轮架通过轮架轴转动安装在底盘上,轮架轴的轴线竖直设置,联动架由联动架主体和分别固定在联动架主体两端的两个联动架连接段构成,转向油缸位于两个联动架连接段之间,转向油缸采用双杆液压缸,转向油缸的两个活动杆分别连接在两个联动架连接段上,两个转向弯板的一端分别铰接在左轮架、右轮架上,两个转向弯板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联动架主体的两端,转向油缸固定在底盘上,转向弯板上朝向轮架轴的一侧设置有一段凹陷处。采用这种结构,可以通过转向油缸驱动联动架直线移动,从而带动转向弯板,使得转向弯板拉动左轮架、右轮架转动,实现转向,本结构中,转向油缸采用双杆液压缸不仅简化了联动结构,而且提高了转向过程的稳定性和同步性;通过在转向弯板上设置凹陷处,使得转向弯板可以更加靠近轮架轴,从而可以提高转向的角度极限,增强了使用性能。作为优选,联动架主体和两个联动架连接段呈一体式结构。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通过转向油缸驱动联动架直线移动,从而带动转向弯板,使得转向弯板拉动左轮架、右轮架转动,实现转向,本结构中,转向油缸采用双杆液压缸不仅简化了联动结构,而且提高了转向过程的稳定性和同步性;通过在转向弯板上设置凹陷处,使得转向弯板可以更加靠近轮架轴,从而可以提高转向的角度极限,增强了使用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剪叉单元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下剪叉单元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下剪叉单元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行驶装置处于直行状态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行驶装置处于直行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行驶装置处于直行状态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行驶装置处于转向状态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检修支杆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布线管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布线软管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硬管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而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参见图1-图7,本实施例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包括行驶底盘I和升降装置2,所述行驶底盘I包括底盘U、行驶装置12和支腿结构14,所述升降装置2包括剪叉式升降结构21和工作平台22。所述行驶装置12包括左转向轮121、右转向轮122、左轮架123、右轮架124、联动架125、转向油缸126以及转向弯板127,所述左转向轮121、右转向轮122分别转动安装在左轮架123、右轮架124上,左转向轮121、右转向轮122分别通过固定在左轮架123上的左驱动马达、固定在右轮架124上的右驱动马达实现驱动,左轮架123、右轮架124通过轮架轴128转动安装在底盘11上,轮架轴128的轴线竖直设置,联动架125由联动架主体1251和分别固定在联动架主体1251两端的两个联动架连接段1252构成,转向油缸126位于两个联动架连接段1252之间,转向油缸126采用双杆液压缸,转向油缸126的两个活动杆分别连接在两个联动架连接段1252上,两个转向弯板127的一端分别铰接在左轮架123、右轮架124上,两个转向弯板127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联动架主体1251的两端,转向油缸126固定在底盘11上,转向弯板127上朝向轮架轴128的一侧设置有一段凹陷处1271。采用这种结构,可以通过,转向油缸126驱动联动架125直线移动,从而带动转向弯板127,使得转向弯板127拉动左轮架123、右轮架124转动,实现转向,本结构中,转向油缸126采用双杆液压缸不仅简化了联动结构,而且提高了转向过程的稳定性和同步性;通过在转向弯板127上设置凹陷处1271,使得转向弯板127可以更加靠近轮架轴128,从而可以提高转向的角度极限,增强了使用性能。联动架主体1251和两个联动架连接段1252呈一体式结构。所述剪叉式升降结构21包括上剪叉单元211、下剪叉单元212以及升降油缸213,多个上剪叉单元211自下而上依次铰接,多个下剪叉单元212自下而上依次铰接,其中下剪叉单元212包括两根第一外剪叉管2121、两根设置在两根第一外剪叉管2121之间的第一内剪叉管2122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外剪叉管2121和第一内剪叉管2122的下剪叉轴2123,第一外剪叉管2121的下端、中部和上端均开设有供下剪叉轴2123插入的下剪叉轴固定孔2124,第一内剪叉管2122的上端、中部和下端均开设有第一轴承安装孔2125,第一轴承安装孔2125内装有第一轴承2126,同一下剪叉单元212内,位于升降装置2中间位置的下剪叉轴2123铰依次穿过其中一根第一外剪叉管2121中部的下剪叉轴固定孔2124、其中一根第一内剪叉管2122中部上的第一轴承2126的内孔、另一根第一内剪叉管2122中部的第一轴承2126内孔以及另一根第一外剪叉管2121中部的下剪叉轴固定孔2124,上下相邻的两个下剪叉单元212中,位于升降装置2前方位置的下剪叉轴2123依次穿过位于上方的下剪叉单元212的其中一根第一外剪叉管2121下端的下剪叉轴固定孔2124、位于下方的下剪叉单元212的其中一根第一内剪叉管2122上端的第一轴承2126的内孔、位于下方的下剪叉单元212的另一根第一内剪叉管2122上端的第一轴承2126的内孔以及位于上方的下剪叉单元212的另一根第一外剪叉管2121下端的下剪叉轴固定孔2124,位于升降装置2后方位置的下剪叉轴2123依次穿过位于下方的下剪叉单元212的其中一根第一外剪叉管2121下端的下剪叉轴固定孔2124、位于上方的下剪叉单元212的其中一根第一内剪叉管2122上端的第一轴承2126的内孔、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驶装置包括左转向轮、右转向轮、左轮架、右轮架、联动架、转向油缸以及转向弯板,所述左转向轮、右转向轮分别转动安装在左轮架、右轮架上,左转向轮、右转向轮分别通过固定在左轮架上的左驱动马达、固定在右轮架上的右驱动马达实现驱动,左轮架、右轮架通过轮架轴转动安装在底盘上,轮架轴的轴线竖直设置,联动架由联动架主体和分别固定在联动架主体两端的两个联动架连接段构成,转向油缸位于两个联动架连接段之间,转向油缸采用双杆液压缸,转向油缸的两个活动杆分别连接在两个联动架连接段上,两个转向弯板的一端分别铰接在左轮架、右轮架上,两个转向弯板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联动架主体的两端,转向油缸固定在底盘上,转向弯板上朝向轮架轴的一侧设置有一段凹陷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树根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鼎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