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栖无人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57368 阅读:2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7 08: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栖无人艇,包括艇身、水中推进装置、水下升沉装置和空中飞行装置,水中推进装置和侧推装置分别设置在艇身尾部和前下部;中隔板将艇身纵向隔成艇身纵向上部和艇身纵向下部,上水舱、前鱼鳍收纳舱和后鱼鳍收纳舱设置在艇身纵向上部内,水下升沉装置以及数个水密设备舱设置在艇身纵向下部内。水下升沉装置包括两个前后并排的月池,月池中设有升降螺旋桨装置。空中飞行装置包括分别位于艇身两侧的一对前鱼鳍和一对后鱼鳍,鱼鳍中分别设有用于空中飞行的直升桨,一对前鱼鳍端和一对后鱼鳍分别通过收放气缸展开飞行或收纳进艇身内。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快速进行水下、水面、空中三栖状态转换,在民用及军事领域可得到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栖无人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人艇,特别涉及一种集水下、水面、空中功能于一体的三栖无人艇,属于船舶工程

技术介绍
:三栖无人艇是一种可以在水下、水面、空中遥控或自主模式航行,执行某种或多种使命的航行器。出于加强国防需求,世界各国海军积极投身无人艇研究。目前船舶推进装置研发进度加快,船舶自主性不断提高。但是现有无人艇艇型多针对特定环境,比如水面无人艇以及水下无人潜艇。此类艇如遇到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时,往往失去优势。传统水下无人潜艇是通过向压载水舱泵注水和压缩空气排水来实现艇的下沉和上浮,水下无人潜艇配备的压载水舱泵使得艇身重量增加许多,同时操作较为复杂。航行器如要实现水下、水面和空中飞行,其功能要求是相互矛盾的,如三栖航行器在飞行时要求自身重量越轻越有利于飞行,潜水时要求自身重量越重越有利于下潜相矛盾,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实现两者的平衡,是摆在船舶行业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一大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操作方便、适应性强的水下、水面、空中三栖无人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栖无人艇,包括仿鱼形的艇身、从艇身内延伸到艇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三栖无人艇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栖无人艇,包括仿鱼形的艇身以及从艇身内延伸到艇尾外的水中推进装置,所述水中推进装置包括尾部螺旋桨及导流罩,艇身前下部的侧推螺旋桨与通槽构成用于艇身水下转向的侧推装置,艇身下部纵向两侧斜置了两对艇身支撑架;其特征是,还包括水下升沉装置和空中飞行装置,艇身纵向上下通过中隔板隔成艇身纵向上部和艇身纵向下部,上水舱以及分别与上水舱两端相邻的前鱼鳍收纳舱和后鱼鳍收纳舱设置在艇身纵向上部内,水下升沉装置以及分别位于艇身两端及中部且与水下升沉装置相邻的数个水密设备舱设置在艇身纵向下部内;所述水下升沉装置包括两个前后并排且横贯艇身并与艇内上部水舱相通的月池,所述月池中设有升降螺旋桨装置;所述空中飞行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栖无人艇,包括仿鱼形的艇身以及从艇身内延伸到艇尾外的水中推进装置,所述水中推进装置包括尾部螺旋桨及导流罩,艇身前下部的侧推螺旋桨与通槽构成用于艇身水下转向的侧推装置,艇身下部纵向两侧斜置了两对艇身支撑架;其特征是,还包括水下升沉装置和空中飞行装置,艇身纵向上下通过中隔板隔成艇身纵向上部和艇身纵向下部,上水舱以及分别与上水舱两端相邻的前鱼鳍储舱和后鱼鳍储舱设置在艇身纵向上部内,水下升沉装置以及分别位于艇身两端及中部且与水下升沉装置相邻的数个水密设备舱设置在艇身纵向下部内;所述水下升沉装置包括两个前后并排且横贯艇身并与艇内上部水舱相通的月池,所述月池中设有升降螺旋桨装置;所述空中飞行装置包括分别位于艇身两侧的一对前鱼鳍和一对后鱼鳍,所述一对前鱼鳍和一对后鱼鳍中分别设有用于空中飞行的直升桨,所述一对前鱼鳍前端和一对后鱼鳍前端分别与艇身纵向前后部两侧铰接,一对前鱼鳍和一对后鱼鳍分别通过收放气缸展开飞行或收纳进艇身内对应的前鱼鳍储舱内和后鱼鳍储舱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栖无人艇,其特征是,所述月池下端与艇身下通孔相连,升降螺旋桨装置中部通过横杆固定在月池中部,位于升降螺旋桨装置上侧的艇身上通孔与艇身下通孔位置对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栖无人艇,其特征是,所述艇身上通孔和艇身下通孔分别设有多排斜置的导流板。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栖无人艇,其特征是,所述升降螺旋桨装置包括上螺旋桨、下螺旋桨、上螺旋桨驱动电机、传动箱体和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家扬黄祥宏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