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助推电动机的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5153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带助推电动机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合理地安排从助推电动机向链条传递力矩的动力传递机构。沿车身右侧配置的链条把设在曲轴右端的曲轴链轮的旋转传递到后轮。助推电动机的输出轴平行于曲轴配置,该助推电动机通过由始端传动齿轮、第1~第4中间齿轮及末端传动齿轮构成的动力传递机构D与曲轴链轮相连。通过把动力传递机构D设在链条的旋转面左侧,可避免与链条的干扰并且能紧凑地安排动力传递机构D。(*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带助推电动机的自行车,靠曲轴脚踏板产生旋转的曲轴配置在该自行车车身左右方向,通过配置在车身左右一侧的链条把上述曲轴的力矩传递到后轮,并且通过动力传递机构把助推电动机的力矩传递到上述链条。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7-40878号、特开昭58-89483号揭示了带助推电动机的自行车。但是,上述特开平7-40878号公报揭示的带助推电动机的自行车,由于助推电动机的输出轴垂直于配置在车身左右方向的曲轴,所以,使得包含有助推电动机的动力单元大型化。上述特开昭58-89483号公报揭示的带助推电动机的自行车,虽然助推电动机的输出轴配置在与曲轴平行的车身左右方向,但是,由于把力矩从助推电动机传递给链条的动力传递机构设在配置在车身左右一侧的链条的旋转面内,所以,难以确保安排该动力传递机构的空间。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紧凑地安排动力传递机构的带助推电动机的自行车,上述动力传递机构用于把力矩从助推电动机传递给链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带助推电动机的自行车中,靠曲轴脚踏板产生旋转的曲轴配置在车身左右方向,通过配置在车身左右一侧的链条把上述曲轴的力矩传递到后轮,并且通过动力传递机构把助推电动机的力矩传递到上述链条,其特征在于,上述助推电动机的输出轴配置在车身左右方向,并且,上述动力传递机构配置在比链条的旋转面更靠近车身的左右另一侧。图1是带助推电动机自行车的整体侧面图。图2是图1的要部放大图。图3是图2的3方向视4是图2的要部放大图。图5是图4的5-5线断面图。图6是图5的要部放大图。图7是图6的7-7线断面图。图8是图6的8-8线断面图。图9是图6的9-9线断面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例,是相应于图2的图。图11是图10的10-10线断面图。图12是与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例相关的、相应于图2的图。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图9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图1是带助推电动机自行车的整体侧面图。图2是图1的要部放大图。图3是图2的3方向视图。图4是图2的要部放大图。图5是图4的5-5线断面图。图6是图5的要部放大图。图7是图6的7-7线断面图。图8是图6的8-8线断面图。图9是图6的9-9线断面图。如图1所示,自行车B备有从侧面看呈V字形的车架1,头管2设在该车架1的前端,前叉3可转动地枢支在头管2上,在前叉3的上端及下端分别支承着车把4和前轮Wf。左右一对后叉脚6L、6R从车架1的下端附近向后方延伸,并由撑杆5、5加强,后轮Wr支承在该左右一对后叉脚6L、6R上。可旋转地支承在车架1下端的曲轴7备有左右一对曲臂8L、8R,在这些曲臂8L、8R的前端分别设有曲轴脚踏板9L、9R。靠曲轴7旋转的曲轴链轮10和设在后轮Wr的车轴上的后轮链轮11用链条12相连,当曲轴7被曲轴脚踏板9L、9R的踏力旋转时,该旋转通过曲轴链轮10、链条12及后轮链轮11传递给后轮Wr。助推电动机13设在车架1的下部并与曲轴链轮10相连,该助推电动机13产生助推曲轴脚踏板9L、9R踏力的驱动力。电池箱14设在车架1的前部,在该电池箱14内容纳着由驱动助推电动机13的若干个Ni-Cd电池组成的行驶用电池15。在电池箱14的前端设有主开关16。在车架1的后部,设有控制助推电动机13驱动的电子控制单元及电动机驱动器等的控制装置17。从图2及图3可见,在呈V字形的车架1的下端,焊接着左右一对角撑板18L、18R,在这些角撑板18L、18R之间,挟持着包含有助推电动机13的动力单元P的前上部并用2个螺栓19、20固定。左右后叉脚6L、6R的前后端形成扁平部,角撑板18L、18R的后上部结合在其前端的扁平部61、61上,其后端的扁平部62、62通过车轴支承部件21、21结合在后轮Wr的车轴22和撑杆5、5上。后叉脚6L、6R,以其长度方向中间的弯曲部63、63为界,分为前侧的前半部64、64和后侧的后半部65、65,前半部64、64在侧面看是从角撑板18L、18R向车身后下方延伸,在平面看,是从角撑板18L、18R向车身外侧延伸。后半部65、65在侧面看及平面看都是从角撑板18L、18R向车身后方延伸。另外,在图2中,把位于跟前侧的左侧后叉脚6L局部剖切,以便能看见对面的右侧后叉脚6R。连接曲轴链轮10与后轮链轮11的链条12配置在车身中心线的右侧,具有铅直的旋转面,该链条12的右侧面被链套23复盖着。在链套23的后部形成沿前后方向的开口部231(见图2),右侧后叉脚6R的后半部65从车身内侧通过链条12的旋转面及链套231伸到外侧。下面参照图4至图9详细说明动力单元P的构造。动力单元P的外壳31备有靠若干个螺栓32…相互结合的右外壳33及左外壳34和可脱卸地复盖左外壳34开口部的盖35。助推电动机13的输出轴36朝着车身左侧地设置在左外壳34的后部右侧面。因该设置状态,它位于配置在车身右侧的链条12的旋转面的左侧。第1中间轴37配置在助推电动机13的输出轴36的前下方,其两端部分别通过球轴承38、39支承在右外壳33和左外壳34上。第2中间轴40配置在第1中间轴37的前方且曲轴7后下方,其两端部分别通过球轴承41、42支承在右外壳33和左外壳34上。固接在助推电动机13的输出轴36上的始端传动齿轮43与固接在第1中间轴37上的第1中间齿轮44啮合,一体地形成在第1中间轴37上的第2中间齿轮45与通过第1单向离合器46(见图5)支承在第2中间轴40上的第3中间齿轮47啮合,一体地形成在第2中间轴40上的第4中间齿轮48与可相对旋转地支承在曲轴7右端的末端传动齿轮49啮合。始端传动齿轮43及第1中间齿轮44的左侧面面临着可脱卸地设在左外壳34上的左盖35。上述始端传动齿轮43、第1中间齿轮44、第2中间齿轮45、第3中间齿轮47、第4中间齿轮48及末端传动齿轮49构成动力传递机构D。从图5可见,动力传递机构D配置在链条12的旋转面的左侧,该链条12配置在车身右侧。末端传动齿轮49通过球轴承50支承在右外壳33上,曲轴7的右端通过滚柱轴承51支承在该末端传动齿轮49的中心。末端传动齿轮49的筒轴部491从右外壳33向车身右侧伸出,曲轴链轮10靠螺母52结合在该筒轴部491上。曲轴7的左端通过球轴承53支承在左外壳34上。因此,当助推电动机13旋转时,其输出轴36的力矩通过始端传动齿轮43、第1中间齿轮44、第1中间轴37、第2中间齿轮45、第3中间齿轮47、第1单向离合器46、第2中间轴40、第4中间齿轮48及末端传动齿轮49传递到曲轴链轮10。另外,当助推电动机13因行驶用电池15没电而停止驱动时,第1单向离合器46空转,不妨碍由曲轴脚踏板9L、9R的踏力使曲轴链轮10旋转。从图6至图8可见,沿曲轴7的轴线形成的槽71内安装着扭杆61,该扭杆61备有可旋转地嵌合在槽71左右内壁面72、72之间的圆柱形轴部611和从轴部611左右两端向半径方向伸出的一对腕部612、613。扭杆61的左侧腕部612紧密地与槽71的左右内壁面72、72嵌合,与曲轴7结合成一体,在该腕部612及曲轴7外周,压接着检测旋转数用的齿轮62(见图7)。这样,扭杆61的左端及检测旋转数用的齿轮62一体地结合在曲轴7的左端。另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助推电动机的自行车,靠曲轴脚踏板(9↓[L]、9↓[R])旋转的曲轴(7)配置在车身左右方向,通过配置在车身左右一侧的链条(12)把上述曲轴(7)的力矩传递到后轮(Wr),并且通过动力传递机构(D)把助推电动机(13)的力矩传递到上述链条(12),其特征在于,上述助推电动机(13)的输出轴(13)配置在车身左右方向,并且,上述动力传递机构(D)配置在靠近车身的、与链条(12)的旋转面不同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守岩毅人五十岚政志矢萩邦夫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