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吸声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控复合吸声结构。
技术介绍
在噪声控制工程中,微穿孔板共振结构是一种广泛采用的吸声技术。众所周知,微穿孔板结构是在板厚小于1.0mm的薄板上穿以孔径小于1.0mm的微孔或宽度小于1.0mm的微缝,穿孔率在0.3-5%之间,板后部留有一定厚度(l-20cm)的空气层,空腔内不填任何吸声材料。其共振吸声结构的吸声机理是,微穿孔板上的每一个穿孔与其相对应的空气层组成的系统类似于亥姆霍兹共振器,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可理解为许多亥姆霍兹共振器的并联。当声波进入小孔后便激发空腔内空气振动,如果声波频率与该结构共振频率相同时,腔内空气便发生共振,穿孔板孔颈处空气柱往复振动,速度、幅值达最大值,摩擦与阻尼也最大;此时,使声能转变为热能最多,即消耗声能最多,从而发挥高效吸声作用。基于上述性能优势,微穿孔板共振结构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飞机降噪、体育馆吸声、通风管道吸声等。然而,微孔的孔径横截面较小或微缝的缝隙横截面较小,加工难度较大;且对于现有传统的单层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来说,其有效吸声中心频率固定且频带窄的本质决定了它不能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控复合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声板,包括贴合设置的多层压电薄膜,每层所述压电薄膜上设有多个贯通的吸声孔,且相邻两层所述压电薄膜上的至少部分所述吸声孔错位连通,形成消声缝隙;基体,与所述吸声板连接且两者之间设有空腔;噪声频率采集元件,用于获取环境噪声频率;和吸声控制器,其信号接收端口与所述噪声频率采集元件的信号输出端口连接,所述吸声控制器通过引线与所述压力薄膜电连接,以施加激励电压至所述压电薄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俊娟,李贤徽,张斌,王月月,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