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CNG气瓶的安装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27360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1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CNG气瓶的安装组件,包括安装底座、第一中间支架、第二中间支架、第一顶支架和第二顶支架、前限位结构和后限位结构,第一中间支架底端和顶端分别与安装底座前侧和第一顶支架底端相连,第二中间支架底端和顶端分别与安装底座后侧和第二顶支架底端连接;CNG气瓶的前后两端分别卡设在前限位结构和后限位结构中;安装底座前侧、第一中间支架和第一顶支架均与前限位结构相连,且安装底座后侧、第二中间支架和第二顶支架均与后限位结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车用CNG气瓶的安装组件的轴线固定强度和安全系数高,且能降低CNG气瓶因受到轴向外力或车辆急转弯时产生的较大离心力从安装组件中滑脱、掉落或甩出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客车
,尤其涉及一种车用CNG气瓶的安装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客车开始使用天然气、煤层气和液化石油气等,且在现有的客车中,CNG气瓶均是通过相应安装支架固定在车顶。现有的CNG气瓶安装支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固定CNG气瓶的目的,但当CNG气瓶在轴向上受到外力冲击时,容易发生滑脱、掉落现象;另外,车辆在高速行驶中急转弯时会产生较大离心力,也容易将CNG气瓶甩出;CNG气瓶内装载的是燃点很低的压缩天燃气,CNG气瓶从行驶的车上滑脱、掉落、甩出,存在燃气泄漏、燃烧、爆炸等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轴向固定强度高、安全系数高的车用CNG气瓶的安装组件,该车用CNG气瓶的安装组件能降低CNG气瓶滑脱、掉落或甩出的风险。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车用CNG气瓶的安装组件,包括安装底座、第一中间支架、第二中间支架、第一顶支架和第二顶支架、前限位结构和后限位结构,第一中间支架底端和顶端分别与安装底座的前侧和第一顶支架的底端相连,而第二中间支架底端和顶端分别与安装底座的后侧和第二顶支架的底端连接;安装底座的前侧顶部设有多个前凹槽,其后侧顶部设有多个后凹槽,且多个前凹槽分别和多个后凹槽对应;第一中间支架底部和顶部分别设有多个第一下凹槽和第一上凹槽,第二中间支架底部和顶端分别设有多个第二下凹槽和第二上凹槽,且多个第一下凹槽分别与多个第二下凹槽一一对应,而多个第一上凹槽分别与多个第二上凹槽一一对应;第一顶支架和第二顶支架底端分别设有多个第一顶凹槽和多个第二顶凹槽,且多个第一顶凹槽分别与多个第二顶凹槽--对应;前凹槽和后凹槽分别与第一下凹槽和第二下凹槽配合并分别形成前下安装孔和后下安装孔,且前下安装孔和后下安装孔连通并形成下安装腔;第一上凹槽和第二上凹槽分别与第一顶凹槽和第二顶凹槽对应并形成前上安装孔和后上安装孔,且前上安装孔和后上安装孔连通并形成上安装腔;下安装腔和上安装腔内均内置有另设的CNG气瓶,CNG气瓶的前后两端分别卡设在前限位结构和后限位结构中;安装底座前侧、第一中间支架和第一顶支架均与前限位结构相连,且安装底座后侧、第二中间支架和第二顶支架均与后限位结构连接。在本技术所述车用CNG气瓶的安装组件中,CNG气瓶的前后两端分别卡设在前限位结构和后限位结构中,且安装底座前侧、第一中间支架和第一顶支架均与前限位结构相连,而安装底座后侧、第二中间支架和第二顶支架均与后限位结构连接,这样的设计增强了所述车用CNG气瓶的安装组件的轴向固定强度,大大降低了 CNG气瓶因受到轴向外力或车辆急转弯时产生的较大离心力从安装组件中滑脱、掉落或甩出的风险,安全系数高。作为对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前限位结构上设有第一通孔,且CNG气瓶的前端卡设在第一通孔中。作为对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后限位结构上设有第二通孔,且CNG气瓶的后端卡设在第二通孔中。在本技术所述车用CNG气瓶的安装组件中,前限位结构和后限位结构上分别设置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简化了 CNG气瓶与前限位结构和后限位结构的装配。作为对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安装底座的前侧和后侧之间设有支撑筋。支撑筋的设置有助于增强安装底座的结构强度。作为对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第一中间支架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且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底端分别与安装底座的前侧左端和前侧右端相连,而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顶端分别与第一顶支架的底端左侧和底端右侧连接。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设置,不仅降低了第一中间支架与安装底座前侧和第一顶支架的装配难度,而且还有益于增强第一中间支架的自身强度及第一中间支架与安装底座和第一顶支架的连接强度。作为对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第二中间支架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且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的底端分别与安装底座的后侧左端和后侧右端相连,而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的顶端分别与第二顶支架的底端左侧和底端右侧连接。同上所述,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的设置,不仅降低了第二中间支架与安装底座后侧和第二顶支架的装配难度,也有助于增强第二中间支架的自身强度及第二中间支架与安装底座和第二顶支架的连接强度。另外,在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中,凡未作特别说明的,均可通过采用本领域中的常规手段来实现本技术方案。因此,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车用CNG气瓶的安装组件,该安装组件的轴线固定强度和安全系数高,且能降低CNG气瓶因受到轴向外力或车辆急转弯时产生的较大离心力从安装组件中滑脱、掉落或甩出的风险。【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车用CNG气瓶的安装组件与CNG气瓶的装配图;图2是本技术车用CNG气瓶的安装组件的爆炸图;图3是安装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第一中间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后视图;图6是第二中间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后视图;图8是第一顶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后视图;图10是第二顶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的后视图;图12是前限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后限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现将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I为安装底座,1.1为前凹槽,1.2为后凹槽,2为第一中间支架,2.1为第一下凹槽,2.2为第一上凹槽,3为第二中间支架,3.1为第二下凹槽,3.2为第二上凹槽,4为第一顶支架,4.1为第一顶凹槽,5为第二顶支架,5.1为第二顶凹槽,6为前限位结构,6.1为第一通孔,7为后限位结构,7.1为第二通孔,8为CNG气瓶,9为螺杆,10为支撑筋,11为第一加强板,12为第一加强筋,13为第二加强板,14为第二加强筋,15为第一立柱,16为第二立柱,17为第三立柱,18为第四立柱,19为第三加强板,20为第三加强筋,21为第四加强板,22为第四加强筋,23为第五加强板,24为第五加强筋,25为第六加强板,26为第六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一种车用CNG气瓶的安装组件,如图2所示,包括安装底座1、第一中间支架2、第二中间支架3、第一顶支架4和第二顶支架5、前限位结构6和后限位结构7,如图1所示,该第一中间支架2底端和顶端分别与安装底座I的前侧和第一顶支架4的底端相连,而第二中间支架3底端和顶端分别与安装底座I的后侧和第二顶支架5的底端连接。如图3所示,上述安装底座I的前侧顶部设有多个前凹槽1.1,其后侧顶部设有多个后凹槽1.2,且多个前凹槽1.1分别和多个后凹槽1.2 一一对应;该安装底座I的前侧和后侧之间设有支撑筋10,相邻两个前凹槽1.1之间设有第一加强板11,且该第一加强板11的背面设有第一加强筋12 ;相邻两个后凹槽1.2之间设有第二加强板13,且该第二加强板13的背面设有第二加强筋14。第一加强板11的设置有利于增强相邻两个前凹槽1.1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二加强板13的设置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CNG气瓶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底座(1)、第一中间支架(2)、第二中间支架(3)、第一顶支架(4)和第二顶支架(5)、前限位结构(6)和后限位结构(7),所述第一中间支架(2)底端和顶端分别与安装底座(1)的前侧和第一顶支架(4)的底端相连,而所述第二中间支架(3)底端和顶端分别与安装底座(1)的后侧和第二顶支架(5)的底端连接;所述安装底座(1)的前侧顶部设有多个前凹槽(1.1),其后侧顶部设有多个后凹槽(1.2),且多个前凹槽(1.1)分别和多个后凹槽(1.2)一一对应;所述第一中间支架(2)底部和顶部分别设有多个第一下凹槽(2.1)和第一上凹槽(2.2),所述第二中间支架(3)底部和顶端分别设有多个第二下凹槽(3.1)和第二上凹槽(3.2),且多个所述第一下凹槽(2.1)分别与多个第二下凹槽(3.1)一一对应,而多个所述第一上凹槽(2.2)分别与多个第二上凹槽(3.2)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顶支架(4)和第二顶支架(5)底端分别设有多个第一顶凹槽(4.1)和多个第二顶凹槽(5.1),且多个所述第一顶凹槽(4.1)分别与多个第二顶凹槽(5.1)一一对应;所述前凹槽(1.1)和后凹槽(1.2)分别与第一下凹槽(2.1)和第二下凹槽(3.1)配合并分别形成前下安装孔和后下安装孔,且所述前下安装孔和后下安装孔连通并形成下安装腔;所述第一上凹槽(2.2)和第二上凹槽(3.2)分别与第一顶凹槽(4.1)和第二顶凹槽(5.1)对应并形成前上安装孔和后上安装孔,且所述前上安装孔和后上安装孔连通并形成上安装腔;所述下安装腔和上安装腔内均内置有另设的CNG气瓶(8),所述CNG气瓶(8)的前后两端分别卡设在所述前限位结构(6)和后限位结构(7)中;所述安装底座(1)前侧、第一中间支架(2)和第一顶支架(4)均与所述前限位结构(6)相连,且所述安装底座(1)后侧、第二中间支架(3)和第二顶支架(5)均与所述后限位结构(7)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佗汪先锋陈青生谷裕石邬景军徐强诸萍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