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郜金玺专利>正文

前两轮后一轮电动助力三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2626 阅读:52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前两轮后一轮电动助力三轮车,两个10″-12″前轮和一个16″-20″后轮,并在两个前轮的中间固定有前轮转向机构它由两个互成角度的杠杆、万向轴承、拉杆、转向臂和车把前叉构成,车把前叉的端部焊接四方柱,两个杠杆的一端插在四方柱上并用螺母拧紧,另一端通过万向轴承分别与拉杆连接;在车把上固定刹车机构,它由闸绳、槽形钢板、U形叉板、绳轮和闸绳组成,绳轮上绕有闸绳,其两端分别通往两个左右前轮,传递相等的拉力同步制动两个前轮。优点是:车身短稳定性好,即使在地滑时中老年人骑车也很安全,且占地面积小,易搬动,骑时轻盈,节约能源,电力和人力两用,电池无电时,用脚蹬仍能轻快前进,应用范围广是很好的代步工具。(*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助力车,特别涉及一种前两轮后一轮电动助力三轮车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全国3亿人口中老年人已占12%,年轻人上班的工作负担很重, 一些家务事就落在了老年人身上,如孩子的接送、买菜和购物等,而目前的三轮车太长太重,不易搬动,尤其遇到雨雪大风天气骑车不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以上不足而提供一种前两轮后一轮电动助力三轮车。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车把、车架、车 座、刹车、脚瞪、车拐、前、后轮和电池,其特征在于两个前轮和一个后轮2,并在两个前轮的中间固定有前轮转向机构和在车把上固定刹车机构,①.前轮为两个10〃--12〃车轮,后轮为一个16〃--20〃车轮;②.前轮转向机构由两个互成角度杠杆、万向轴承、拉杆、转向臂和车把前叉构成,车把前叉的一端通过车把立管与车把连接,另一端带有螺纹,其端部焊接与车把前叉同心的四方柱,四方柱的一端凸出带外螺纹的小轴,两个杠杆的一端插在四方柱上并用螺母拧紧,另一端通过万向轴承分别与拉杆连接,拉杆的另一端固定在转向臂上;③.刹车机构由闸绳、槽形钢板、U形叉板、绳轮和闸绳组成,闸绳穿过槽形钢板固定在形叉板上,U形叉板上通过小轴固定绳轮并用开口销锁住,绳轮上绕有闸绳,其两端分别通往两个左右前轮,刹车机构通过槽形钢板用螺栓固定在车把立管上的灯叉上,闸绳的另一端固定在车把上。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所述的两个互成角度杠杆,其角度为50°—80°之间;所述的转向臂用钢管搣成U字形,并与前轮轴用螺母固定连接。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主动力和推力均在车体的重心上, 故不会产生偏转力矩,车身短稳定性好,即使在地滑时中老年人骑车也很安 全,且占地面积小,易搬动,骑时轻盈,节约能源,电力和人力两用,即当 无电时仍能轻快前进,应用范围广是很好的代步工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示意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示意图3是本技术的左视示意图4是前轮转向机构示意图5是前轮转向最大转角示意图6是刹车机构示意图7是图6的右视示意图8是两个杠杆3、支撑臂18与车把前叉7连接示意图。图1一图8中l.前轮, 2.后轮, 3.杠杆,4.万向轴承,5.拉杆,6.转向臂,7.车把前叉,8.车把立管,9.四方柱,10.闸绳, ll.槽形钢板,12.U形叉板,13.小轴, 14.绳轮,15.闸绳, 16.灯叉, 17.前叉外套,18.支撑臂,19.前轮前叉,20.盖。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举例以下实施例, 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l一图伊。如图1一图3所示它包括车把、车架、车座、刹车、脚瞪、车拐、前、 后轮和电池,其特征在于两个前轮1和一个后轮2,并在两个前轮l的中间 固定有前轮转向机构和在车把上固定刹车机构。前轮1为两个12〃车轮,后 轮2为一个18〃车轮,前轮1与后轮2中心距离只有1050毫米,两个前轮1 的中心宽度为480毫米与车把的宽度差不多,车身短重心低,稳定性好;如 图4、图5所示前轮转向机构由两个互成角度杠杆3、万向轴承4、拉杆5、 转向臂6和车把前叉7构成,车把前叉7的一端通过车把立管8与车把连接, 如图8所示车把前叉7的另一端带有螺纹,其端部焊接有与车把前叉7同 心的四方柱9,四方柱9的一端伸出带外螺纹的小轴,两个杠杆3的一端插在 四方柱9上,两个杠杆3间的夹角为58° (—般为50°—80° )并用螺母拧紧, 另一端通过万向轴承4分别与拉杆5连接,两个拉杆5呈交叉式,拉杆5的 另一端固定在前轮1的转向臂6上,转向臂6用钢管搣成U字形,U字形的两 端压扁并开小孔,然后,将转向臂6用螺母与前轮轴固定连接,两个前轮1 的前叉外套17与如图8所示的支撑臂18焊在一起,支撑臂18的另一端焊在 车把前叉7外面的前叉外套17的两侧,为了运输方便前叉外套17和支撑臂 18为分体式,其上分别带有方牙19,运输时,将咬合的方牙19错开转个角 度或取下单放,则两个支撑臂18与前叉外套17可平行放入箱内,使用时将 方牙19锁紧;如图5所示当行走转弯时,转动车把并带动两个前轮1转动 角度,此时,里面的前轮1转角大最大转角可达60 °,外面的前轮1转角小 其最大转角为45。,从而能达到转弯经最小,而且车不倒,安全稳定;如图6、 图7所示刹车机构由闸绳10、槽形钢板11、 U形叉板12、绳轮14和闸绳 15组成,闸绳10穿过槽形钢板11其上的焊头固定在U形叉板12上,U形叉 板12上通过小轴13固定绳轮14并用开口销锁住,绳轮14上绕有闸绳15, 其两端分别通往两个左右前轮1,刹车机构通过槽形钢板11用螺栓固定在车 把立管8上的灯叉16上,闸绳10的另一端固定在车把上,并用盖20封住以 防尘,采用的绳轮14相当于动滑轮,当用右车把上的一根闸绳10拉动绳轮 14时,绳轮14上绕的闸绳15的两端将传递相等的拉力同步制动两个前轮1 (后轮2的制动方法与常规方法相同)。其优点是主动力和推力均在车体的重心上,故不会产生偏转力矩,车身 短稳定性好,即使在地滑时中老年人骑车也很安全,且占地面积小,易搬动, 骑时轻盈,节约能源,电力和人力两用,即当无电时仍能轻快前进,应用范 围广是很好的代步工具。权利要求1.一种前两轮后一轮电动助力三轮车,它包括车把、车架、车座、刹车、脚瞪、车拐、前、后轮和电池,其特征在于两个前轮(1)和一个后轮(2),并在两个前轮(1)的中间固定有前轮转向机构和在车把上固定刹车机构,①.前轮(1)为两个10″-12″车轮,后轮(2)为一个16″-20″车轮;②.前轮转向机构由两个互成角度杠杆(3)、万向轴承(4)、拉杆(5)、转向臂(6)和车把前叉(7)构成,车把前叉(7)的一端通过车把立管(8)与车把连接,另一端带有螺纹,其端部焊接有与车把前叉(7)同心的四方柱(9),四方柱(9)的一端伸出带外螺纹的小轴,两个杠杆(3)的一端插在四方柱(9)上并用螺母拧紧,另一端通过万向轴承(4)分别与拉杆(5)连接,拉杆(5)的另一端固定在转向臂(6)上;③.刹车机构由闸绳(10)、槽形钢板(11)、U形叉板(12)、绳轮(14)和闸绳(15)组成,闸绳(10)穿过槽形钢板(11)固定在U形叉板(12)上,U形叉板(12)上通过小轴(13)固定有绳轮(14)并用开口销锁住,绳轮(14)上绕有闸绳(15),其两端分别通往两个左右前轮(1),刹车机构通过槽形钢板(11)用螺栓固定在车把立管(8)上的灯叉(16)上,闸绳(10)的另一端固定在车把上。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两轮后一轮电动助力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两个互成角度杠杆(3),其角度为50°—80°之间。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两轮后一轮电动助力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转向臂(6)用钢管搣成U字形,并与前轮轴用螺母固定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前两轮后一轮电动助力三轮车,两个10″-12″前轮和一个16″-20″后轮,并在两个前轮的中间固定有前轮转向机构它由两个互成角度的杠杆、万向轴承、拉杆、转向臂和车把前叉构成,车把前叉的端部焊接四方柱,两个杠杆的一端插在四方柱上并用螺母拧紧,另一端通过万向轴承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两轮后一轮电动助力三轮车,它包括车把、车架、车座、刹车、脚瞪、车拐、前、后轮和电池,其特征在于:两个前轮(1)和一个后轮(2),并在两个前轮(1)的中间固定有前轮转向机构和在车把上固定刹车机构, ①.前轮(1)为两个10″-12″车轮,后轮(2)为一个16″-20″车轮; ②.前轮转向机构由两个互成角度杠杆(3)、万向轴承(4)、拉杆(5)、转向臂(6)和车把前叉(7)构成,车把前叉(7)的一端通过车把立管(8)与车把连接,另一端带有螺纹,其端部焊接有与车把前叉(7)同心的四方柱(9),四方柱(9)的一端伸出带外螺纹的小轴,两个杠杆(3)的一端插在四方柱(9)上并用螺母拧紧,另一端通过万向轴承(4)分别与拉杆(5)连接,拉杆(5)的另一端固定在转向臂(6)上; ③.刹车机构由闸绳(10)、槽形钢板(11)、U形叉板(12)、绳轮(14)和闸绳(15)组成,闸绳(10)穿过槽形钢板(11)固定在U形叉板(12)上,U形叉板(12)上通过小轴(13)固定有绳轮(14)并用开口销锁住,绳轮(14)上绕有闸绳(15),其两端分别通往两个左右前轮(1),刹车机构通过槽形钢板(11)用螺栓固定在车把立管(8)上的灯叉(16)上,闸绳(10)的另一端固定在车把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郜金玺
申请(专利权)人:郜金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