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正减震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1459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回正减震器装置,包括油封(2)、导向座(4)、DU衬套(5)、连杆(6)、活塞体(7)、工作缸组合(8)、“O”形圈(9)、万向节组合(11),其特征在于:A、工作缸组合(8)开口端的导向座(4)上有油封(2),活塞体(7)装在连杆(6)上,位于工作缸内,工作缸组合(8)的另一端装有一个万向节组合(11),构成安装孔(19);B、位于工作缸内的活塞体(7),将工作缸组合(8)隔离为两个独立的工作腔(13、14),并在两个工作腔分别充有等压的气体,形成气体工作腔。(*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路况不良行驶车把手振动的摩托车用回正减震器装置。二
技术介绍
目前在国内还从未涉及摩托车安装回正减震器装置。而汽车上安装了转向助力机构是众所周知的,这样一方面使我们的转向更省力,另一方面还降低了不平路面传给方向盘的冲击力,使驾驶人员更加省力舒心。特别是在路面条件不好的地方,未安装前轮操纵机构方向柱缓冲装置的摩托车,当成车在高低不平路面上行驶时,前轮将受到路面侧向冲击力,导致方向柱会出现左右猛烈摆动冲击,使驾驶人员的双手感到强烈的震动,产生疲劳与不适;并且为了使前轮保证直线行驶,使驾驶人员要花较大力量、较长时间扶正方向把手,这样降低了摩托车驾驶舒适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1380219A号(申请号02107825.4)所公开的,衰减行驶时车把手振动的转向减震器装置主要是在高速或加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检测机构的自动控制产生衰减力,从而达到缓冲振动的作用,此装置涉及机电结合,价格较高,因此期望有一种简单而实惠的结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技术实现了所述要求。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回正减震器装置,解决方向柱自动回正及方向柱出现频繁振动的问题。本技术的具体方案是包括油封垫圈、油封、导向座、DU衬套、连杆、活塞体、“O”形圈、螺母、万向节组合、工作缸组合,安装时,连杆一端装到原车方向柱上,万向节组合一端装到原车车架上,其特征在于A、工作缸组合开口端的导向座上有油封,活塞体装在连杆上,位于工作缸内,工作缸组合的另一端装有一个万向节组合,构成安装孔;B、位于工作缸的活塞体,将工作缸隔离为两个独立的工作腔,并在两个工作腔分别充有等压的气体,形成气体工作腔。该方案位于工作缸的活塞体隔离的两个气体工作腔,由于两个腔充有等压的气体迫使活塞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阻力,并且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会吸收冲击能量,从而起到了缓冲振动的功能。当方向柱产生侧向冲击,致使方向柱与车架的相对角度发生变化,从而使回正减震器装置的连杆拉出或压入工作缸,导致上、下工作腔体积发生变化,压力也随之发生变化,迫使连杆回到原来的位置,从而使方向柱回正。该技术用万向节组合与原车车架连接,万向节组合采用球头转动,外配钢套与吊环配合,减少运动副的摩擦阻力,回正减震器装置能随车体在不同路况、载荷下自由转动。采用上述方案,减少了车身前部的前轮操纵系统方向柱出现频繁振动的问题,并能达到复位功能,而且回正减震器装置能随车体在不同路况、载荷下自由转动,结构简单紧凑,制造成本低。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也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五具体实施方式请看图1,本技术主要由油封垫圈1、油封2、导向座4、DU衬套5、连杆6、活塞体7、工作缸组合8、“O”形圈9、螺母10、万向节组合11组成,其特征在于A、工作缸组合8开口端的导向座4上有油封2,活塞体7装在连杆6上,位于工作缸内,工作缸组合8的另一端装有一个万向节组合11,构成安装孔19;B、位于工作缸内的活塞体7,将工作缸组合8隔离为两个独立的工作腔13和14,并在两个工作腔分别充有等压的气体,形成气体工作腔。万向节组合11由上吊环组合17、“O”型圈12、外轴套18、内轴套16和间隙环15组成,其连接关系是上吊环组合17内套装有间隙环15,间隙环15的外壁压装有内轴套16,内轴套16与压装在上吊环组合17内壁的外轴套18球面接触,外轴套18两端设置有“O”型圈12。本技术是这样工作的将连杆6伸出端与原车方向柱连接,万向节组合11上的安装孔19与原车车架配合,在工作缸组合8两个独立的工作腔13和14内充有等压的气体,连杆6在外力作用下,带动活塞体7向右方向运动时,下腔14体积变小(变大),上腔13体积变大(变小),造成上、下腔出现一个压力差,从而带动活塞体7返回原位置,达到方向柱回正的目的,并且气体迫使活塞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阻力,在压缩过程中会吸收能量转化为热能,从而起到了缓冲振动的功能。另外,万向节组合11与原车车架连接,万向节组合11采用球头转动,外配钢套与吊环配合,减少运动副的摩擦阻力,从而达到本技术能随车体在不同路况、载荷下自由转动。权利要求1.一种回正减震器装置,包括油封(2)、导向座(4)、DU衬套(5)、连杆(6)、活塞体(7)、工作缸组合(8)、“O”形圈(9)、万向节组合(11),其特征在于A、工作缸组合(8)开口端的导向座(4)上有油封(2),活塞体(7)装在连杆(6)上,位于工作缸内,工作缸组合(8)的另一端装有一个万向节组合(11),构成安装孔(19);B、位于工作缸内的活塞体(7),将工作缸组合(8)隔离为两个独立的工作腔(13、14),并在两个工作腔分别充有等压的气体,形成气体工作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正减震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万向节组合(11)由上吊环组合(17)、“O”型圈(12)、外轴套(18)、内轴套(16)和间隙环(15)组成,其中上吊环组合(17)内套装有间隙环(15),间隙环(15)的外壁压装有内轴套(16),内轴套(16)与压装在上吊环组合(17)内壁的外轴套(18)球面接触,外轴套(18)两端设置有“O”型圈(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正减震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杆(6)伸出端与原车方向柱连接,万向节组合(11)上的安装孔(19)与原车车架配合。专利摘要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回正减震器装置,解决方向柱自动回正及方向柱出现频繁振动的问题。包括油封2、导向座4、DU衬套5、连杆6、活塞体7、工作缸组合8、“O”形圈9、万向节组合11,其特征在于A.工作缸组合8开口端的导向座4上有油封2,活塞体7装在连杆6上,位于工作缸内,工作缸组合8的另一端装有一个万向节组合11,构成安装孔19;B.位于工作缸内的活塞体7,将工作缸组合8隔离为两个独立的工作腔13和14,并在两个工作腔分别充有等压的气体,形成气体工作腔。本技术结构简单紧凑,制造成本低。文档编号B62K21/08GK2649470SQ20032011480公开日2004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14日专利技术者张兴海, 李植, 焦叶恒 申请人:重庆长安减震器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兴海李植焦叶恒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减震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