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永秋专利>正文

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02398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9 14: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涉及液体及气体热交换的技术领域,主要涉及热能交换、回收利用。包括内管、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外管。内管及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均设于外管内部,且与外管同心;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套接在内管外壁上,且置于外管内部,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螺旋式导向通道。通过螺旋导向增程套圈与内管、外管之间形成螺旋式导向增程通道,有效增加通道内物质的流动长度、增加细化物质与换热导体的接触面积及接触时间、改善热交换均匀度;内管设于螺旋导向增程通道内部,内外物质通道物质同步进行热交换,即刻产生即刻利用,其热交换更彻底,换热效率更高效,且其结构更紧凑、可塑性好、使用灵活、适用更广;尤为适合即时性热交换的节能回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专利涉及液体及气体热交换的
,主要涉及热能交换、回收利用。
技术介绍
常规热交换器有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等。板式换热器流道短,靠翅片进行散热,不适合大升温即时性热交换。壳管式换热器带储水流道,热交换体参与热交换物质量大,有多余热能浪费。环保、节能是人类应当提倡的绿色生活,热能的回收再利用尤其即用即回收更是前卫的节能概念,不储存无多余热散失,即刻产生的废热充分回收,即刻参与使用。这就是要求参与热交换的接触面积大、行程要长、要有足够的时间、无额外物质参与热交换,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热能回收利用的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专利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体积小、换热效率高的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其技术方案如下: 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包括内管、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外管。所述内管及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均设于外管内部,且与外管同心;所述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套接在内管外壁上,且置于外管内部,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螺旋式导向通道;所述内管为一通道;所述内管管壁为热交换导体。上述内管、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外管材料可以为金属或非金属,优选金属; 上述螺旋导向增程套圈为一隔带,螺旋式盘绕在内管上; 上述隔带截面积可以为翅片式、板带式、多边形、圆形,优选翅片式; 上述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外形可以为直管式、曲线式、直管曲线组合式、圆柱螺旋形、矩形螺旋形,优选矩形螺旋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有益效果为:通过螺旋导向增程套圈与内管、外管之间形成螺旋式导向增程通道,有效增加通道内物质的流动长度、化大为小增加细化物质与换热导体的接触面积及接触时间、改善热交换均匀度;内管设于螺旋导向增程通道内部,内外物质通道物质同步进行热交换,即刻产生即刻利用,其热交换更彻底,换热效率更高效,且其结构更紧凑、可塑性好、使用灵活、适用更广;尤为适合即时性热交换的节能回收。【附图说明】图1为专利技术专利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专利的隔带截面为圆形的截面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专利的隔带截面为矩形的截面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专利的隔带截面为板带式的截面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专利的隔带截面为翅片式的截面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专利的外形为直管式的外形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专利的外形为曲线式的外形图; 图8为本专利技术专利的外形为圆柱螺旋式的外形图; 图9为本专利技术专利的外形为矩形螺旋式的外形图; 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专利的外形为直管曲线组合式的外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专利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专利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实施例参考图1所示: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包括内管(I)、螺旋导向增程套圈(2)、外管(3)。所述内管(I)及螺旋导向增程套圈(2)均设于外管(3)内部,且与外管(3)同心;所述螺旋导向增程套圈(2)套接在内管(I)外壁上,且置于外管(3)内部,在内管(I)与外管(3)之间形成螺旋式导向通道;所述内管(I)为一通道;所述内管(I)管壁为热交换导体;所述内管(1)、螺旋导向增程套圈(2)、外管(3)材料为金属;所述螺旋导向增程套圈(2)为一隔带,螺旋式盘绕在内管(I)上;隔带截面积为翅片式;所述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外形为直管式外形;通过螺旋导向增程套圈(2)与内管(1)、外管(3)之间形成螺旋式导向增程通道,有效增加通道内物质的流动长度、化大为小增加细化物质与换热导体的接触面积及接触时间、改善热交换均匀度;内管(I)设于螺旋导向增程通道内部,内、外物质通道物质同步进行热交换,即刻产生即刻利用,其热交换过程稳定而更彻底,换热效率更高,也没用多余物质参与热交换也就没有额外浪费热能,且其结构更紧凑、可塑性好、使用灵活、适用更广;尤为适合即时性热交换的节能回收。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专利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专利;所述内管、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外管材料可以为金属也可以为非金属,所述隔带截面积可以为翅片式、板带式、多边形、圆形,如图2-5所述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外形可以为直管式、曲线式、直管曲线组合式、圆柱螺旋形、矩形螺旋形,如图6-10 ;凡在本专利技术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外管,所述内管及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均设于外管内部,且与外管同心;所述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套接在内管外壁上,且置于外管内部,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螺旋式导向通道;所述内管为一通道;所述内管管壁为热交换导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外管材料可以为金属、非金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外管材料优选金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导向增程套圈为一隔带,螺旋式盘绕在内管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带截面积可以为翅片式、板带式、多边形、圆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带截面积优选翅片式。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外形可以为直管式、曲线式、直管曲线组合式、圆柱螺旋形、矩形螺旋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外形优选矩形螺旋形。【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涉及液体及气体热交换的
,主要涉及热能交换、回收利用。包括内管、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外管。内管及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均设于外管内部,且与外管同心;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套接在内管外壁上,且置于外管内部,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螺旋式导向通道。通过螺旋导向增程套圈与内管、外管之间形成螺旋式导向增程通道,有效增加通道内物质的流动长度、增加细化物质与换热导体的接触面积及接触时间、改善热交换均匀度;内管设于螺旋导向增程通道内部,内外物质通道物质同步进行热交换,即刻产生即刻利用,其热交换更彻底,换热效率更高效,且其结构更紧凑、可塑性好、使用灵活、适用更广;尤为适合即时性热交换的节能回收。【IPC分类】F28D7-10, F28F13-06【公开号】CN104848712【申请号】CN201510260375【专利技术人】陈永秋 【申请人】陈永秋【公开日】2015年8月19日【申请日】2015年5月21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排队式全接触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外管,所述内管及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均设于外管内部,且与外管同心;所述螺旋导向增程套圈套接在内管外壁上,且置于外管内部,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螺旋式导向通道;所述内管为一通道;所述内管管壁为热交换导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秋
申请(专利权)人:陈永秋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