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电源电力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02159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9 14: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电源电力开关,包括连接座、开关模块和切换操作机构;开关模块内设双电源电路和两个进电通断机构;切换操作机构包括前座,手动操作机构和两个具有电动机和驱动拐臂电机驱动机构;驱动拐臂包括套环部、限位板部、上拨柱和下拨柱;手动操作机构包括设有手动按压面板、上驱动杆部、下驱动杆部和联动部的两个手动按压翘板;联动部设有传动部,传动部设有限位缺口和两个弧形凹槽;各驱动拐臂的限位板部位于限位缺口中,上拨柱和下拨柱分别位于相应一个弧形槽中;上拨柱和下拨柱随电动机输出轴往复转动时,通过上拨柱和下拨柱拨动相应一个传动部,进而通过上驱动杆和下驱动杆驱动相应一个进电通断机构通断其所控电路。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远程操作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开关结构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双电源电力开关
技术介绍
许多行业和部门对供电的可靠性都有了非常高的要求,为了保证供电的连续性,许多重要的场合都采用双电源供电,作为电能切换的必备器件,双电源自动切换双电源电力开关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广泛,技术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远程操控的双电源电力开关。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电源电力开关,包括连接座、卡装设置在连接座后端的开关模块和卡装设置在连接座前端的切换操作机构;开关模块内设双进一出型双电源电路和两个用于通断相应一条进电电路的进电通断机构;所述双进一出型双电源电路包括一个出电接线端子、两个进电接线端子和两个U形动触片;各进电通断机构包括一个翘板按键、一个按键基座和一个弹性顶针组件;翘板按键固定设置在按键基座上;在外力作用下翘板按键和按键基座同步做往复摇动,并在往复摇动的过程中,带动相应一个弹性顶针组件往复拨动相应一个U形动触片,使得该U形动触片往复摇动;各U形动触片和出电接线端子电连接,各U形动触片在往复摇动的过程中,通断自身和相应一个进电接线端子之间的电路;前盖卡接固定在尾座上,前盖与尾座围合形成一个容置腔;出电接线端子设置在容置腔的上部,两个进电接线端子设置在容置腔的下部;尾座上设有相应的分别用于插线和用于拧转螺钉用的操作孔;电动机包括保护壳体、电动机本体、电机主轴、减速机构和输出轴;驱动拐臂包括用于套设在电动机输出轴上的套环部、与套环部相连的上拐臂和下拐臂;所述上拐臂和下拐臂组合形成V字形,且该V字形的开口朝后;电机主轴通过减速机构带动输出轴往复转动,进而带动驱动拐臂往复转动;出电接线端子包括钢制金属框架、钢制压线螺钉和铜制导电板;金属框架围合形成用于插入外接线缆的方形插线孔,金属框架的顶端壁体上设有与压线螺钉适配的压线螺孔;导电板包括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引电板部、设置在引电板部前端的两个转动支持部、引电板部的部分板体向上垂直折弯延伸形成的连接板部、从连接板部的顶端向着前方水平折弯并延伸形成的接电板部;接电板部从后向前插入金属框架的方形插线孔,并邻接该方形插线孔底壁设置;连接板部位于两个转动支持部之间;这种结构使得本实施例中的出电接线端子的金属框架位于引电板部之上;各转动支持部是引电板的部分板体向前突出所形成;使用时,外接出电线缆插入方形插线孔中,压线螺钉把该外接出电线缆压紧在导电板的接电板部上,从而使得导电板与外接出电线缆电连接;各U形动触片包括位于中部的转动接电板部、从转动接电板部的左右两侧端向着各自外侧凸出形成的转动支轴部和设置在动触片板体上且位于转动接电板部下方的动触点;各u形动触片的开口朝向前方;尾座后壁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固定出电接线端子中导电板的嵌槽和用于为U形动触片提供转动支承的枢接槽,所述各U形动触片的转动支轴部位于相应的一个枢接槽中,在顶针组件的往复拨动下,各U形动触片可绕其转动支轴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往复摇动;两个进电接线端子位于出电接线端子的铜制导电板的下方;各进电接线端子包括一个钢制金属框、钢制调节螺钉和铜制静触板,金属框的底壁上设有与调节螺钉适配的调节螺孔;静触板包括沿前后方向水平设延伸形成的压线板部、从压线板部前端向上垂直折弯延伸形成的连板部、从连板部顶端向后水平折弯延伸形成的引板部、从引板部后端向上垂直折弯延伸形成的静触头支持部,该静触头支持部上设有与相应一个动触点适配的静触点;所述钢制金属框的顶壁位于压线板部和引板部之间,且位于连板部的后侧;各顶针组件包括撑簧和绝缘顶柱;撑簧位于顶针基座的限位盲孔之内,绝缘顶柱的沿前后方向上的前端位于顶针基座的限位盲孔中,并压接在撑簧上,绝缘顶柱的后端伸出顶针基座的限位盲孔,顶接在相应一个U形动触片的U形内壁上,且把U形动触片的转动接电板部压接在出电接线端子中导电板的转动支持部上,使得U形动触片的转动接电板部与导电板的转动支持部形成稳定的电连接;当翘板按键往复摇动时,通过按键基座带动顶针组件往复摇动,从而往复拨动适配的U形动触片;当U形动触片向下转动时,动触点随之转动直至压接在适配的进电接线端子中的静触点上,此时该进电接线端子与出电接线端子之间的电路导通;当U形动触片向上转动时,动触点随之转动而离开静触点,此时该进电接线端子与出电接线端子之间的电路断开;切换操作机构包括卡装设置在连接座前端的前座、设置在前座上的手动操作机构和设置在前座内的两个电机驱动机构;各电机驱动机构包括电动机和驱动拐臂;电动机包括保护壳体、电动机本体、电机主轴、减速机构和输出轴;电机主轴通过减速机构带动输出轴往复转动;驱动拐臂包括用于套设在电动机输出轴上的套环部、与套环部相连的限位板部、设置在限位板部上的上拨柱和下拨柱,电动机输出轴、上拨柱和下拨柱沿前座左右方向水平设置,限位板部沿铅垂线设置,限位板部从套环部上向前方突出形成,上拨柱和下拨柱位于该套环部的前侧;手动操作机构包括两个手动按压翘板和一个枢接轴杆,两个手动按压翘板通过枢接轴杆并排转动设置在前座上;各手动按压翘板包括一个手动按压面板,以及从手动按压面板后壁上向后突出形成的上驱动杆部、下驱动杆部和联动部;上驱动杆部的后端抵接在相应一个翘板按键的上部,下驱动杆部的后端抵接在该翘板按键的下部;各手动按压翘板往复转动时,通过上驱动杆部和下驱动杆部拨动相应一个翘板按键往复摇动。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积极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结构较为紧凑简化,制造成本较为低廉,可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双电源电路的自动切换。(2 )本专利技术可代替传统墙壁式双电源电力开关使用,实现双电源电路的自动切换或远程操控切换,从而实现家居电器的智能化操控以及稳定的电源控制,尤其适用于对现有重要部门电气电路进行更换。【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种结构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不开关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立体结构不意图; 图3是图1所不开关的一种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开关的一种爆炸图; 图5是图1所示开关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爆炸图; 图6是图1所示开关中手动按压翘板和相应的驱动拐臂组合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开关中手动按压翘板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开关中驱动拐臂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开关中切换操作机构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切换操作机构的一种剖视图; 图11是图1所示开关中开关模块和连接座的一种爆炸图; 图12是图11所示开关模块和连接座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爆炸图; 图13是图12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是图1所示开关中按键基座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所示开关模块中双电源电路的一种立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电源电力开关,包括连接座和卡装设置在连接座后端的开关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卡装设置在连接座前端的切换操作机构;开关模块内设双进一出型双电源电路和两个用于通断相应一条进电电路的进电通断机构;所述双进一出型双电源电路包括一个出电接线端子、两个进电接线端子和两个U形动触片;各进电通断机构包括一个翘板按键、一个按键基座和一个弹性顶针组件;翘板按键固定设置在按键基座上;在外力作用下翘板按键和按键基座同步做往复摇动,并在往复摇动的过程中,带动相应一个弹性顶针组件往复拨动相应一个U形动触片,使得该U形动触片往复摇动;各U形动触片和出电接线端子电连接,各U形动触片在往复摇动的过程中,通断自身和相应一个进电接线端子之间的电路;前盖卡接固定在尾座上,前盖与尾座围合形成一个容置腔;出电接线端子设置在容置腔的上部,两个进电接线端子设置在容置腔的下部;尾座上设有相应的分别用于插线和用于拧转螺钉用的操作孔;电动机包括保护壳体、电动机本体、电机主轴、减速机构和输出轴;驱动拐臂包括用于套设在电动机输出轴上的套环部、与套环部相连的上拐臂和下拐臂;所述上拐臂和下拐臂组合形成V字形,且该V字形的开口朝后;电机主轴通过减速机构带动输出轴往复转动,进而带动驱动拐臂往复转动;出电接线端子包括钢制金属框架、钢制压线螺钉和铜制导电板;金属框架围合形成用于插入外接线缆的方形插线孔,金属框架的顶端壁体上设有与压线螺钉适配的压线螺孔;导电板包括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引电板部、设置在引电板部前端的两个转动支持部、引电板部的部分板体向上垂直折弯延伸形成的连接板部、从连接板部的顶端向着前方水平折弯并延伸形成的接电板部;接电板部从后向前插入金属框架的方形插线孔,并邻接该方形插线孔底壁设置;连接板部位于两个转动支持部之间;这种结构使得本实施例中的出电接线端子的金属框架位于引电板部之上;各转动支持部是引电板的部分板体向前突出所形成;使用时,外接出电线缆插入方形插线孔中,压线螺钉把该外接出电线缆压紧在导电板的接电板部上,从而使得导电板与外接出电线缆电连接;各U形动触片包括位于中部的转动接电板部、从转动接电板部的左右两侧端向着各自外侧凸出形成的转动支轴部和设置在动触片板体上且位于转动接电板部下方的动触点;各U形动触片的开口朝向前方;尾座后壁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固定出电接线端子中导电板的嵌槽和用于为U形动触片提供转动支承的枢接槽,所述各U形动触片的转动支轴部位于相应的一个枢接槽中,在顶针组件的往复拨动下,各U形动触片可绕其转动支轴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往复摇动;两个进电接线端子位于出电接线端子的铜制导电板的下方;各进电接线端子包括一个钢制金属框、钢制调节螺钉和铜制静触板,金属框的底壁上设有与调节螺钉适配的调节螺孔;静触板包括沿前后方向水平设延伸形成的压线板部、从压线板部前端向上垂直折弯延伸形成的连板部、从连板部顶端向后水平折弯延伸形成的引板部、从引板部后端向上垂直折弯延伸形成的静触头支持部,该静触头支持部上设有与相应一个动触点适配的静触点;所述钢制金属框的顶壁位于压线板部和引板部之间,且位于连板部的后侧;各顶针组件包括撑簧和绝缘顶柱;撑簧位于顶针基座的限位盲孔之内,绝缘顶柱的沿前后方向上的前端位于顶针基座的限位盲孔中,并压接在撑簧上,绝缘顶柱的后端伸出顶针基座的限位盲孔,顶接在相应一个U形动触片的U形内壁上,且把U形动触片的转动接电板部压接在出电接线端子中导电板的转动支持部上,使得U形动触片的转动接电板部与导电板的转动支持部形成稳定的电连接;当翘板按键往复摇动时,通过按键基座带动顶针组件往复摇动,从而往复拨动适配的U形动触片;当U形动触片向下转动时,动触点随之转动直至压接在适配的进电接线端子中的静触点上,此时该进电接线端子与出电接线端子之间的电路导通;当U形动触片向上转动时,动触点随之转动而离开静触点,此时该进电接线端子与出电接线端子之间的电路断开;切换操作机构包括卡装设置在连接座前端的前座、设置在前座上的手动操作机构和设置在前座内的两个电机驱动机构;   各电机驱动机构包括电动机和驱动拐臂;电动机包括保护壳体、电动机本体、电机主轴、减速机构和输出轴;电机主轴通过减速机构带动输出轴往复转动;驱动拐臂包括用于套设在电动机输出轴上的套环部、与套环部相连的限位板部、设置在限位板部上的上拨柱和下拨柱,电动机输出轴、上拨柱和下拨柱沿前座左右方向水平设置,限位板部沿铅垂线设置,限位板部从套环部上向前方突出形成,上拨柱和下拨柱位于该套环部的前侧;手动操作机构包括两个手动按压翘板和一个枢接轴杆,两个手动按压翘板通过枢接轴杆并排转动设置在前座上;各手动按压翘板包括一个手动按压面板,以及从手动按压面板后壁上向后突出形成的上驱动杆部、下驱动杆部和联动部;上驱动杆部的后端抵接在相应一个翘板按键的上部,下驱动杆部的后端抵接在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秀英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君丰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