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内饰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89446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4 04:18
一种车辆用内饰件,在包括至少三块板的车辆用内饰件中,提高了外观性,其特征在于,该车辆用内饰件具备:上板(21);扶手(42),其具有配置于比上板(21)靠车厢内侧的位置的上端壁部(45A);装饰物(33),其具有配置于上板(21)与扶手(42)之间的延伸设置部(35);以及装饰物表皮材料(61),其覆盖装饰物(33)的车厢内侧的表面,在延伸设置部(35)处,装饰物表皮材料(61)向车厢外侧折回,装饰物表皮材料(61)的一部分重叠,由此构成重叠部(62),重叠部(62)被夹于上板(21)的车厢内侧的表面与扶手(42)的周端部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用内饰件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作为车辆用内饰件有例如下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内饰件。在专利文献I的内饰件中,车辆用内饰件(车门内饰件)由多个板构件(上内饰件、下内饰件等)拼合构成。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进一步减小在构成车辆用内饰件的两块板构件的结合部处产生的间隙从而提高外观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 - 29838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在车辆用内饰件中,为了实现更复杂的外观设计,存在车辆用内饰件包括更多的板构件的情况。例如,存在车辆用内饰件包括至少三块板,并且以三块板构件互为邻接的方式进行配置的情况。在这样的结构中,在三块板构件的共同的结合部(三块板构件分别邻接的位置)处,与两块板构件的结合部相比,各板构件的尺寸误差更容易累积,容易产生较大的间隙。由此,有可能产生外观性下降的情形。本技术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包括至少三块板的车辆用内饰件中提高外观性。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车辆用内饰件的特征在于,该车辆用内饰件具备:第I板构件;第2板构件,其具有配置于比上述第I板构件靠车厢内侧的位置的周端部;第3板构件,其具有配置于上述第I板构件与上述第2板构件之间的周端部;以及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其覆盖上述第3板构件的车厢内侧的表面,在上述第3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处,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向车厢外侧折回,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的一部分重叠,由此构成重叠部,上述重叠部被夹于上述第I板构件的车厢内侧的表面与上述第2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之间。根据本技术,重叠部附近成为第I板构件、第2板构件和第3板构件这三个构件分别邻接的部分(结合部)。此处,重叠部被夹于第I板构件的车厢内侧的表面与第2板构件的周端部之间。由此,能够利用重叠部封堵第I板构件的车厢内侧的表面与第2板构件的周端部之间的间隙。若假设形成为用第3板构件封堵上述间隙的结构,则存在由于第I板构件、第2板构件、第3板构件的各尺寸误差而在各构件之间产生间隙的可能性。在这方面,由于重叠部是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的一部分,所以重叠部的柔软性比第3板构件的柔软性高。因此,通过利用第I板构件的车厢内侧的表面和第2板构件的周端部来压扁重叠部,能够吸收第I板构件和第2板构件的尺寸误差。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减小在各板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能够提尚外观性。另外,本技术的车辆用内饰件能够形成为,上述第3板构件具备:第3板构件主体部,其是暴露于车厢内侧的部分;以及延伸设置部,其自上述第3板构件主体部的上述第2板构件侧的端部朝向上述第2板构件延伸,而构成上述第3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以上述延伸设置部的周端部为基点向车厢外侧折回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从而形成上述重叠部。通过以延伸设置部的周端部为基点折回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能够以周端部为基准来对重叠部进行定位。另外,本技术的车辆用内饰件能够形成为,在上述延伸设置部的上述周端部处形成以向远离上述第2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的方向凹陷的方式切出的缺口部,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的上述重叠部以覆盖上述缺口部的方式进行配置。通过形成缺口部,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2板构件与延伸设置部相互干扰的情形,能够利用第I板构件的车厢内侧的表面和第2板构件的周端部可靠地仅夹住重叠部。另外,本技术的车辆用内饰件能够形成为,上述重叠部的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跨越上述缺口部的开口缘之间。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适宜地进一步减小在各板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能够提高外观性。另外,本技术的车辆用内饰件能够形成为,上述重叠部由于被夹于上述第2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与上述第I板构件之间而成为被压扁了的状态,上述重叠部的车厢内侧的表面与上述第2板构件弹性接触,并且上述重叠部的车厢外侧的表面与上述第I板构件弹性接触。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适宜地进一步减小在各板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能够提尚外观性。另外,本技术的车辆用内饰件能够形成为,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形成为包括形成外观面的外观面层和层叠于上述外观面层的缓冲层的结构。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适宜地进一步减小在各板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能够提高外观性。另外,本技术的车辆用内饰件也可以是,在上述第I板构件与上述第2板构件之间、上述第I板构件与上述第3板构件之间、上述第2板构件与上述第3板构件之间分别形成的分界线相交于同一位置,由此形成点状的结合部。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适宜地进一步减小在各板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能够提高外观性。另外,本技术的车辆用内饰件能够形成为,上述第I板构件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长的形状,上述第2板构件和上述第3板构件分别安装于上述第I板构件的下端部。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适宜地进一步减小在各板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能够提高外观性。另外,在本技术的车辆用内饰件中,上述第2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也可以形成为在该第2板构件的上端部处朝向车厢外侧延伸的上端壁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适宜地进一步减小在各板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能够提高外观性。另外,本技术的车辆用内饰件也可以是,在上述延伸设置部处形成有用于紧固被形成于上述第2板构件的安装凸起的通孔。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适宜地进一步减小在各板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能够提高外观性。技术的效果根据本技术,在车辆用内饰件包括至少三块板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在三块板构件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形。【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翼子板内饰件的主视图。图2是放大表示图1的扶手的上部附近的图。图3是表示装饰物的车辆后端部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表皮材料的重叠部的剖视图(对应于沿图3的IV — IV线而剖切得到的图)。图5是表示比较例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翼子板内饰件(车辆用内饰件),21…上板(第I板构件),33…装饰物(第3板构件),34…后部(第3板构件主体部),35…延伸设置部(第3板构件的周端部),37…缺口部,42...扶手(第2板构件),45A…上端壁部(第2板构件的周端部),61…装饰物表皮材料(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62…重叠部。【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图1?图5来说明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设于车辆的翼子板内饰件10(车辆用内饰件)。翼子板内饰件10从车厢内侧覆盖用于构成车身的后翼子板(车辆面板,未图示),借助例如夹具(未图示)等而安装于后翼子板。如图1所示,翼子板内饰件10具备板状的内饰件主体部11,内饰件主体部11由多个板构件拼合构成。具体而言,内饰件主体部11以上板21 (第I板构件)、装饰物33 (第3板构件)、扶手42(第2板构件)、下板12为主体而构成。构成内饰件主体部11的各板构件由例如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材料等构成。此外,内饰件主体部11的材质并不限于合成树脂材料,也可以使用例如木质系材料与合成树脂混合而成的材料等。另外,内饰件主体部11的车辆前端面IlA呈随着朝向下方去而向车辆前侧延伸的弯曲形状。车辆前端面IlA呈仿照被配置于翼子板内饰件10的车辆前方的车门内饰件(未图示)的车辆后端部的形状的形状。如图4所示,上板21的车厢内侧的表面被上板表皮材料51覆盖。另外,装饰物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内饰件,其特征在于,该车辆用内饰件具备:第1板构件;第2板构件,其具有配置于比上述第1板构件靠车厢内侧的位置的周端部;第3板构件,其具有配置于上述第1板构件与上述第2板构件之间的周端部;以及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其覆盖上述第3板构件的车厢内侧的表面,在上述第3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处,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向车厢外侧折回,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的一部分重叠,由此构成重叠部,上述重叠部被夹于上述第1板构件的车厢内侧的表面与上述第2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村良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