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体干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87153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4 0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管体干燥装置,包括干燥腔、第一气流通道、皆设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循环装置和第一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干燥腔内的管体定位装置,和第二气流供应装置,所述干燥腔设有与外界相通的第一进气口和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相通的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具有与所述干燥腔相通的出气口,所述管体定位装置与所述第二气流供应装置相通,外界气体在所述气流循环装置的驱动下自所述第一进气口经所述第二进气口进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并经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加热后由所述出气口进入所述干燥腔,所述第二气流供应装置内的气体流经所述管体定位装置后流入待干燥管体,并经所述待干燥管体排至所述干燥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管体干燥装置热空气利用率高,干燥速率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干燥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干燥细长管体的装置。
技术介绍
医用导管因其特有的细、长、以及材料局限等特点,在批量生产制造过程中难以通过快速、洁净、无菌的干燥方式进行材料或成品干燥,并确保原料管或成品管在干燥后材料性能、机械性能、微生物均不受影响。现有技术对细长管体的干燥方法包括单独采用热空气对管腔内表面进行干燥,和单独采用热空气对管材外表面进行干燥。这种方法不能对细长管材内外表面进行同时干燥,干燥效率低;同时干燥用气体直接被排出干燥腔外,气流循环较慢,气体利用率极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管体干燥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管体内外表面需要同时进行干燥的过程中,热量利用率低,干燥效率低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管体干燥装置,包括干燥腔、第一气流通道、皆设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循环装置和第一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干燥腔内的管体定位装置,和第二气流供应装置,所述干燥腔设有与外界相通的第一进气口和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相通的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具有与所述干燥腔相通的出气口,所述管体定位装置与所述第二气流供应装置相通,外界气体在所述气流循环装置的驱动下自所述第一进气口经第二进气口进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并经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加热后由所述出气口进入所述干燥腔,所述第二气流供应装置内的气体流经所述管体定位装置后流入待干燥管体,并经所述待干燥管体排至所述干燥腔内。本技术还提供另一种管体干燥装置,包括干燥腔、第一气流通道、皆设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循环装置和第一加热装置,和设于所述干燥腔内的管体定位装置,所述干燥腔设有与外界相通的第一进气口和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相通的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具有与所述干燥腔相通的出气口,所述管体定位装置与所述出气口相通,外界气体在所述气流循环装置的驱动下自所述第一进气口经所述第二进气口进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并经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加热后部分由所述出气口进入所述干燥腔,另一部分流经所述管体定位装置后流入待干燥管体,并经所述待干燥管体排至所述干燥腔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还包括与外界相通的排气口。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定位装置包括定位件和与所述第二气流供应装置相通的空腔,所述定位件具有多个与所述待干燥管体形状与尺寸匹配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空腔相通。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定位装置还包括弹性密封件,所述弹性密封件设于所述定位件的靠近所述空腔的表面,且所述弹性密封件具有多个孔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通的第二通孔。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定位装置包括定位件和与所述第二气流供应装置或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相通的空腔,所述管体定位装置还包括多个与所述待干燥管体内径匹配的管状结构,所述管状结构一端朝远离所述定位件的方向延伸,另一端与所述定位件形成一体或与所述定位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管状结构远离所述定位件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待干燥管体过盈配合,或者所述管状结构的该端部外表面设有密封件或外螺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气流循环装置相对。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干燥腔的壁面设有隔热层。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干燥装置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设于所述第二气流供应装置和所述管体定位装置之间,和/或所述第一进气口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管体干燥装置可对管材内外表面同时干燥,干燥效率高;设置第一气流通道分别与外界气体以及干燥腔相连通,气流循环驱动装置可将外界气体以及干燥腔中的气体一起吸到第一气流通道加热后再次进入干燥腔内和管体内,即对干燥腔中已对管体内腔以及管体外腔干燥的热空气再次被利用,热空气利用率高,且不需要对进入干燥腔中的空气进行大幅度的加热,减少了对气体进行加热的时间,提高了管体的干燥效率。【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管体干燥装置的外部结构主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管体干燥装置的外部结构右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管体干燥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管体干燥装置的内部气流流向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管体定位装置的主视图;图6是图5中管体定位装置的右视图;图7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管体定位装置的主视图;图8是图7中管体定位装置的右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2、图3以及图4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管体干燥装置,该管体干燥装置包括用于放置待干燥管体I的干燥腔2,第一气流通道3、气流循环装置4和第一加热装置5,设于干燥腔2内的管体定位装置6,和第二气流供应装置(未标出)。干燥腔2设有与外界相通的第一进气口 23和与第一气流通道3相通的第二进气口 22,第一气流通道3具有与干燥腔2相通的出气口 21,待干燥的管体I经管体定位装置6固定于干燥腔2内部,管体定位装置6与第二气流供应装置相通。外界气体在气流循环装置4的驱动下自第一进气口 23经第二进气口 22进入第一气流通道3内,并经第一加热装置5加热后由出气口 21进入干燥腔2,实现对待干燥管体I的外表面进行干燥;第二气流供应装置内的气体流经管体定位装置6后流入待干燥管体1,并经管体I排至干燥腔2内,从而实现对待干燥管体I的内表面进行干燥。其中,第一气流通道3相邻设置于干燥腔2的一侧且通过板体13相隔。气流循环装置4设置于第一气流通道3内部,且与第二进气口 22相对设置,同时第一进气口 23以及第二进气口 22相邻设置也实现了气流循环装置4与第二进气口 22的相对设置。优选,气流循环装置4为设置于第一气流通道3壁面上的抽风扇。对待干燥管体I外表面进行干燥时,外界气体由第一进气口 23吸入到干燥腔2后直接从第二进气口 22进入到第一气流通道3中,而并不在干燥腔2中改变流向,因此外界气体的温度并不影响在干燥腔2中对待干燥管体I进行干燥的气体的温度。同时在气流循环装置4的驱动下,干燥腔2内的热气体也连同外界气体一并经由第二进气口 22进入到第一气流通道3中,则可以实现加热气体的重复利用,节能环保,且不需要进行对外界空气进行长时间的加热,因此干燥效率高。第一加热装置5设置于第一气流通道3内且挡设于出气口 21以及第二进气口 22处,优选,第一加热装置5为设置于第一气流通道3内部的双排加热管,且靠近出气口 21设置。出气口 21为多个均布孔,使第一气流通道3中的气体可以均匀进入到干燥腔2中。出气口 21处还设有第一过滤器件(未图示),用于过滤第一气流通道3中的气流,可选的,也可以在第二进气口 22处同时设置该第一过滤器件。参照图3以及图4所示,第二气流供应装置包括气体源(未图示)以及与气体源相连的第二加热装置9,当气体源为外界气体时,第二气流供应装置还包括以及用于过滤外界气体的第二过滤器件,该第二过滤器件可以设置于第二加热装置9与管道8之间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加热装置9与气体源之间;但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气体源为洁净无菌的压缩空气,且第二气流供应装置可不包括第二过滤器件,以对待干燥管体I内腔进行无菌干燥。管体定位装置6通过管道8与第二气流供应装置相连通,管体定位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体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干燥腔、第一气流通道、皆设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循环装置和第一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干燥腔内的管体定位装置,和第二气流供应装置,所述干燥腔设有与外界相通的第一进气口和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相通的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具有与所述干燥腔相通的出气口,所述管体定位装置与所述第二气流供应装置相通,外界气体在所述气流循环装置的驱动下自所述第一进气口经所述第二进气口进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并经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加热后由所述出气口进入所述干燥腔,所述第二气流供应装置内的气体流经所述管体定位装置后流入待干燥管体,并经所述待干燥管体排至所述干燥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春义刘浩邹春生
申请(专利权)人: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