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后端互通式吸风插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85797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3 2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端互通式吸风插件,通过采用一种后端互通式吸风插件,实现负压通过双出气口进入吸风插件,而后通过互通的后端相互均匀混合,继而分别进入左插片和右插片,从而实现左插片和右插片内负压的均匀一致性,从而保证相邻纱锭集聚效果和成纱质量的一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纺纱新
,具体地说是一种后端互通式吸风插件
技术介绍
环锭纺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纺纱技术,但是该项技术由于加捻三角区的存在而增加了毛羽的产生量。近年来,有许多方法被采用来改变加捻三角区的形态,例如紧密纺、缆型纺、错位纺等技术,从而达到减小三角区进而提高成纱质量。尤其是紧密纺技术,紧密纺是在改进的环锭细纱机上进行纺纱的一种新型纺纱技术,其通过在环锭细纱机牵引装置前增加一个纤维凝聚区对纤维束进行横向凝聚,使纤维束的宽度大大缩小,几乎接近加捻三角区的宽度,纤维束经过紧密然后再被加捻卷绕,几乎纤维束的每根纤维都能紧密到纱体中,从而形成高性能的紧密纺纱线,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紧密纺纱技术主要在传统牵伸装置前增加一个纤维控制区,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五种不同结构的紧密纺纱系统,分别是瑞士立达(Rieter)、德国青泽(Zinser)、德国绪森(Sussen)、日本丰田(Toyota)和瑞士罗卡斯(Roscraft)公司的产品,其聚集原理基本相同,但在集聚方式上有所不同,前四个厂家为负压气流集聚,而Roscraft公司采用的是磁性集棉器机械方式。因此,负压式集聚是目前紧密纺纱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集聚形式,其利用负压气流对通过控制区的纤维束进行横向凝聚。但由于在环锭细纱机上采用气流来实现完全集聚的紧密纺纱方式需要增加能源的消耗,在集聚效果、改造成本相近的前提下,降低使用过程能源已经成为紧密纺技术大面积推广成败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吸风组件是负压式紧密纺吸风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其内含有吸风插件,吸风插件通过连接支架与吸风通道相连,吸风插件呈圆弧状,弧面上由后向前逐渐变窄的吸风狭槽,通过网眼罗拉上的小孔将外部空气吸走,产生可凝聚纤维的负压。因此,吸风插件与吸风通道连接时的气密性是有效提高负压气流的关键,而目前已有的吸风插件一般通过简单的结构连接,气密性较差。针对此,本技术给出一种后端互通式吸风插件,包括吸风插片和吸风组件,吸风插片包括左插片和右插片,左插片和右插片为空心圆弧形结构,左插片和右插片的上部一体化互通式连接,在左插片的下部的上表面开有左斜槽,在右插片的下部的上表面开有右斜槽,在左插片和右插片互通式连接的上部中间部位开有长方体形开口,在长方体形开口的左上方互通式连接有左进气口,在长方体形开口的右上方互通式连接有右进气口,左进气口和右进气口之间的间隔在5-10_之间,吸风组件包括前端口和后端口,前端口为圆弧形且内部为实心的结构,在前端口上方加装有紧扣件连接端口,后端口为空心的梯形体结构,在后端口的尾部连接有负压管道接口,负压管道接口与细纱机上的负压管道相连,吸风组件后端口的前端与吸风组件的前端口相连接,在吸风组件后端口的前端上部开有左出气口和右出气口。使用时,吸风插片通过左进气口和右进气口分别与吸风组件上的左出气口和右出气口相连接,紧扣件通过紧扣件连接端口而将吸风插片固定,集聚负压通过负压管道接口进入吸风组件的空心后端口,继而通过左出气口和右出气口分别进入吸风插片的左进气口和右进气口,继而通过左插片和右插片上方的左斜槽和右斜槽和负压空心罗拉表面的窄槽或圆孔作用于纤维须条,实现须条加捻前的集聚。本技术通过采用一种后端互通式吸风插件,实现负压通过双出气口进入吸风插件,而后通过互通的后端相互均匀混合,继而分别进入左插片和右插片,从而实现左插片和右插片内负压的均匀一致性,从而保证相邻纱锭集聚效果和成纱质量的一致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给出可保证相邻纱锭集聚效果和成纱质量的一致性的一种后端互通式吸风插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后端互通式吸风插件,包括吸风插片和吸风组件,所述吸风插片包括左插片和右插片,所述左插片和右插片为空心圆弧形结构,所述左插片和右插片的上部一体化互通式连接,在所述左插片的下部的上表面开有左斜槽,在所述右插片的下部的上表面开有右斜槽,在所述左插片和右插片互通式连接的上部中间部位开有长方体形开口,在所述长方体形开口的左上方互通式连接有左进气口,在所述长方体形开口的右上方互通式连接有右进气口,所述左进气口和右进气口之间的间隔在5-10mm之间,所述吸风组件包括前端口和后端口,所述前端口为圆弧形且内部为实心的结构,在所述前端口上方加装有紧扣件连接端口,所述后端口为空心的梯形体结构,在所述后端口的尾部连接有负压管道接口,所述负压管道接口与细纱机上的负压管道相连,所述吸风组件后端口的前端与吸风组件的前端口相连接,在所述吸风组件后端口的前端上部开有左出气口和右出气口。本技术通过采用一种后端互通式吸风插件,实现负压通过双出气口进入吸风插件,而后通过互通的后端相互均匀混合,继而分别进入左插片和右插片,从而实现左插片和右插片内负压的均匀一致性,从而保证相邻纱锭集聚效果和成纱质量的一致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后端互通式吸风插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吸风插片连接件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吸风组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由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后端互通式吸风插件,包括吸风插片I和吸风组件2,吸风插片I包括左插片3和右插片4,左插片3和右插片4为空心圆弧形结构,左插片3和右插片4的上部一体化互通式连接,在左插片3的下部的上表面开有左斜槽5,在右插片4的下部的上表面开有右斜槽6,在左插片3和右插片4互通式连接的上部中间部位开有长方体形开口 7,在长方体形开口 7的左上方互通式连接有左进气口 8,在长方体形开口 7的右上方互通式连接有右进气口 9,左进气口 8和右进气口 9之间的间隔在5-10mm之间,吸风组件2包括前端口 11和后端口 10,前端口 11为圆弧形且内部为实心的结构,在前端口11上方加装有紧扣件连接端口 12,后端口 10为空心的梯形体结构,在后端口 10的尾部连接有负压管道接口 13,负压管道接口 13与细纱机上的负压管道相连,吸风组件2后端口 10的前端与吸风组件的前端口 11相连接,在吸风组件2后端口 10的前端上部开有左出气口14和右出气口 15。使用时,吸风插片I通过左进气口 8和右进气口 9分别与吸风组件2上的左出气口 14和右出气口 15相连接,紧扣件通过紧扣件连接端口 12而将吸风插片I固定,集聚负压通过负压管道接口 13进入吸风组件2的空心后端口 10,继而通过左出气口 14和右出气口 15分别进入吸风插片I的左进气口 8和右进气口 9,继而通过左插片3和右插片4上方的左斜槽5和右斜槽6和负压空心罗拉表面的窄槽或圆孔作用于纤维须条,实现须条加捻前的集聚。【主权项】1.一种后端互通式吸风插件,包括吸风插片和吸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插片包括左插片和右插片,所述左插片和右插片为空心圆弧形结构,所述左插片和右插片的上部一体化互通式连接,在所述左插片的下部的上表面开有左斜槽,在所述右插片的下部的上表面开有右斜槽,在所述左插片和右插片互通式连接的上部中间部位开有长方体形开口,在所述长方体形开口的左上方互通式连接有左进气口,在所述长方体形开口的右上方互通式连接有右进气口,所述左进气口和右进气口之间的间隔在5-10mm之间,所述吸风组件包括前端口和后端口,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端互通式吸风插件,包括吸风插片和吸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插片包括左插片和右插片,所述左插片和右插片为空心圆弧形结构,所述左插片和右插片的上部一体化互通式连接,在所述左插片的下部的上表面开有左斜槽,在所述右插片的下部的上表面开有右斜槽,在所述左插片和右插片互通式连接的上部中间部位开有长方体形开口,在所述长方体形开口的左上方互通式连接有左进气口,在所述长方体形开口的右上方互通式连接有右进气口,所述左进气口和右进气口之间的间隔在5‑10mm之间,所述吸风组件包括前端口和后端口,所述前端口为圆弧形且内部为实心的结构,在所述前端口上方加装有紧扣件连接端口,所述后端口为空心的梯形体结构,在所述后端口的尾部连接有负压管道接口,所述负压管道接口与细纱机上的负压管道相连,所述吸风组件后端口的前端与吸风组件的前端口相连接,在所述吸风组件后端口的前端上部开有左出气口和右出气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金李思颖苏旭中张洪朱预坤李新彤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