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温度自动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75469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3 0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温度自动控制装置,包括开关、交流电源、第一电容至第三电容、第一电阻至第五电阻、温度感应电阻、二极管、稳压管、双向可控硅、电位器、发热管、指示灯和时基集成芯片,当被控制的温度箱温度降至设定值以下时,双向可控硅导通,时基集成芯片的第三引脚输出高电平;当温箱内的温度升至设定值时,时基集成芯片的第三引脚输出低电平,关断双向可控硅,停止加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电子芯片结合温度感应装置为温度自动开关,检测温度精准,控制精确,避免产生温度过高的情况,使用方便,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自动化控制器,尤其涉及一种电子温度自动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宄、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但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自动化温度控制器大多采用计时或温度感应,但计时的电子自动化控制过于繁琐,且控制麻烦,而温度感应的自动化大多采用温度开关控制,但使用时温度过高时才能起到作用,温度控制不精准,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电子温度自动控制装置。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包括开关、交流电源、第一电容至第三电容、第一电阻至第五电阻、温度感应电阻、二极管、稳压管、双向可控硅、电位器、发热管、指示灯和时基集成芯片,所述交流电源的火线与所述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发热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交流电源的零线同时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稳压管的正极、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时基集成芯片的第一引脚、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双向可控硅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稳压管的负极、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时基集成芯片的第四和第八引脚、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和滑动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时基集成芯片的第五和第七引脚连接,所述时基集成芯片的第三引脚通过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双向可控硅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时基集成芯片的第二引脚同时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温度感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温度感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位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双向可控硅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发热管的第二端和所述指示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指示灯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具体地,所述温度感应电阻为负温度系数感应电阻。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是一种电子温度自动控制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采用电子芯片结合温度感应装置为温度自动开关,检测温度精准,控制精确,避免产生温度过高的情况,使用方便,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结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开关QS、交流电源AC、第一电容Cl至第三电容C3、第一电阻Rl至第五电阻R5、温度感应电阻RS、二极管VD、稳压管VS、双向可控硅V、电位器RT、发热管EH、指示灯NE和时基集成芯片1C,交流电源AC的火线与开关QS的第一端连接,开关QS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电容Cl的第一端、第一电阻Rl的第一端、发热管Ε?的第一端和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交流电源AC的零线同时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稳压管的正极、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一引脚、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和双向可控硅V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l的第二端同时与二极管VD的正极和第一电阻Rl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VD的负极同时与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稳压管VS的负极、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四和第八引脚、电位器RT的第一端和滑动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和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五和第七引脚连接,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三引脚通过第三电阻R3与双向可控硅V的控制端连接,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二引脚同时与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和温度感应电阻RS的第一端连接,温度感应电阻RS的第二端与电位器RT的第二端连接,双向可控硅V的第二端同时与发热管的第二端和指示灯NE的第一端连接,指示灯NE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具体地,温度感应电阻RS为负温度系数感应电阻。当被控制的温度箱温度降至设定值以下时,双向可控硅V导通,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三引脚输出高电平;当温箱内的温度升至设定值时,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三引脚输出低电平,关断双向可控硅V,停止加热。具体地,220V交流电AC经第一电容Cl降压、二极管VD半波整流、第二电容C2滤波和稳压管VS稳压后,给时基集成芯片IC提供12V直流电压。同时由时基集成芯片IC组成的延时电路开始计时。如果温箱内的温度已降至设定值以下时,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S阻值较大,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二引脚电位经电位器RT、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分压,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三引脚输出高电平(约11V),双向可控硅V触发导通,发热管得电加热,同时指示灯NE点亮,表示正在加热。如果温度已上升达到设定值,因温度感应电阻RS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这时5时基集成芯片IC复位,双向可控硅V关断,发热管停止加热,指示灯NE熄灭。当温箱内的温度随时间慢慢下降,并降至设定温度以下时,温度感应电阻RS阻值又变大,其第三引脚输出高电平,双向可控硅V导通,发热管又开始加热,如此重复循环,从而维持温箱内的温度恒定。本技术的元器件参数选择如下:交流电源AC为220V、第一电容Cl为300uf、第二电容C2为470uf、第三电容C3为10uf、第一电阻Rl为100 Ω、第二电阻R2为400 Ω、第三电阻R3为500 Ω、第四电阻R4为2kQ、第五电阻R5为27k Ω、温度感应电阻RS为300 Ω、二极管VD型号为70HF80、稳压管VS为2CW1、双向可控硅V、电位器RT为O?720 Ω、发热管为3KW、指示灯NE和时基集成芯片IC型号为NE555的时基集成芯片。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主权项】1.一种电子温度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交流电源、第一电容至第三电容、第一电阻至第五电阻、温度感应电阻、二极管、稳压管、双向可控硅、电位器、发热管、指示灯和时基集成芯片,所述交流电源的火线与所述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发热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交流电源的零线同时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稳压管的正极、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时基集成芯片的第一引脚、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双向可控硅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稳压管的负极、所述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温度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交流电源、第一电容至第三电容、第一电阻至第五电阻、温度感应电阻、二极管、稳压管、双向可控硅、电位器、发热管、指示灯和时基集成芯片,所述交流电源的火线与所述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发热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交流电源的零线同时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稳压管的正极、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时基集成芯片的第一引脚、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双向可控硅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稳压管的负极、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时基集成芯片的第四和第八引脚、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和滑动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时基集成芯片的第五和第七引脚连接,所述时基集成芯片的第三引脚通过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双向可控硅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时基集成芯片的第二引脚同时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温度感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温度感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位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双向可控硅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发热管的第二端和所述指示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指示灯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黎强潘有成马朝华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