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根宝专利>正文

自行车鞍座升降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4797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行车鞍座升降减震装置,主要包括外管,套管,压缩气室,活塞,活塞杆,阀芯,顶杆,支撑杆,防转滑块及操作顶杆的手动装置等。它克服了现有升降椅发生转动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减震性能,简化了结构,骑车人在骑行中可随时调整鞍座高度,操作方便。(*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用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自行车鞍座升降减震装置。现有自行车鞍座的高低调节,是依靠松开或锁紧鞍座夹紧螺栓螺母后用力拔起或压下完成的,而且要借用工具并在停车时进行,故费时又费力;另外,鞍座的减震是靠鞍座钢丝弹簧进行,由于钢丝弹簧不吸震而效果不佳,且日久易被震断。另有一种ED型升降椅,其椅座支撑于一种气泵式升降减震装置(见附图说明图1)上,以达到使椅座升降和减震的目的。如图1所示,该装置的壳体是一泵体管10,其下端是一堵头14,其上端靠内螺纹连接一顶部导向板3,为该导向板3的中心孔所导向而穿装进一根活塞杆2。活塞杆2的上端露于泵体管10之外而与上述椅座(图1中未画出)相连接,其下端固定连接一油活塞7,该活塞靠位于一其下部外圆面的凹槽中的一O形圈11保持与泵体管10内圆壁之间沿泵轴向的滑动密封。在泵体管10上端的内部中,有一以一端面与上述导向板3紧贴的保护圈4,在该保护圈的内、外圆面上的两排环形凹槽中有四根O形密封圈,分别和活塞杆2的外圆面及泵体管10的内圆面之间形成相对滑动密封及固定密封。靠近堵头14一端的泵体管10内,同样有一装有两个O形圈11的气活塞12,当该活塞在泵体管10内滑动时,O形圈与泵体管10内壁保持滑动密封。该气活塞12与堵头14之间的气室13内充有一定压力的压缩气体(如氮气)。上述油活塞7上开有两条径向通槽,这两条通槽的内端与油活塞7的中心通孔相通,其外端与油活塞7的上部外圆面和泵体管10内圆面之间的狭隙相通,也就是说,位于气活塞12与油活塞7之间的腔室15,和位于油活塞7与保护圈4之间的腔室6,通过上述两通槽及油活塞7的中心通孔而相通。在这相通的腔15和6等中充满了液压油。另外,经过活塞杆2的中心长圆孔从外向泵体管内插入一顶杆1,它可在活塞杆2中上下自由移动,顶杆1的内部插入端上固定连接一阀芯8,该阀芯可在上述油活塞7的中心通孔中沿轴向自由移动,而同时依靠位于该阀芯外圆面上的三个O形圈保持它与油活塞7的中心通孔壁的滑动密封。这样,当阀芯8处于如图1所示的位置时,上下两腔的油路就被隔断;当阀芯8被压下至使其上的最下方O形圈进入油活塞7的下方中心圆锥孔区时,通槽打开而使上下油路连通。由上述可见,当人坐上此种升降椅后,通过活塞杆2压在油活塞7上,经腔室15中油的力传递,使气活塞12被压向下而压缩气室13中的气体。当需将椅座升高时,使人稍为抬离椅座以使气活塞12被顶向上,与此同时,压下顶杆1使阀芯8向下移动,从而打通了上下油路。随着气活塞12上移,腔室6中油被逐渐受压缩而从连通槽流入到下方腔室15中。一旦将顶杆1上拉关闭阀芯8时,上下油液力平衡后,使椅座升至一新的位置,此时,人再稳坐其上后就改变了椅座的高度。由上述可知,这种气泵式升降减震装置虽可调节椅座高度,但结构尚复杂,而且存在椅座要随活塞杆及油活塞绕轴向旋转而转动的问题,这正是用来支撑自行车鞍座时应解决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简化上述气泵式升降减震装置的结构,提供一种自行车鞍座升降减震装置使鞍座装在它上面后不会发生绕轴向转动,且可边骑车边调节鞍座高度,操作方便,且减震性较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自行车鞍座升降减震装置包括外管,堵头,导向圈,保护圈及其O形密封圈,活塞及其O形密封圈,活塞杆,顶杆,阀芯及其O形密封圈,它还包括一位于外管内且在堵头与活塞之间的气室;一位于外管内且在活塞与保护圈之间的气室;一同轴线可卸地以其下端固定于外管或保护圈上而其上端为开口的中空圆套管,在该套管壁上沿其轴向开有至少一条长度明显大于活塞最大行程的等宽通槽;一具有至少一个能插入至少一条通槽中且宽度略小于通槽宽的端部的防转滑块,它在套管内与活塞杆上端活动相连,在活塞最大行程范围内可沿上述通槽自由滑动;一插进套管与顶杆之间的外径略小于套管内经以在活塞最大行程内可在套管内自由滑动的支撑管,其下方插入端与防转滑块相连,以及一可将顶杆压下的手动装置。现以实施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为例,结合该实施例的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结构及其原理,从而可清晰理解本技术的优点所在。上述附图,即图2,是上述实施例的自行车鞍座升降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而图1,是现有升降椅用的升降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前面已作说明,不再赘述)。如图2所示,类似于前面对图1所示装置的部分结构所述,该实施例的自行车鞍座升降减震装置也具有一长圆形空心外管10,其下端用一堵头14封死,其上端靠其内螺纹与一具有外螺纹的导向圈3固定连接。紧贴该导向圈的下端面有一保护圈4,它靠装在其外圆面上的两道O形圈5与外管10内壁之间的密封而固定于导向圈3的紧邻处。穿过保护圈4及导向圈3的两个同轴线的中心孔有一活塞杆2,其外圆面与装在保护圈4内圆面上的两道O形圈5及装在导向圈3上的O形圈18之间,保持着滑动密封接触。所述活塞杆2的下端固定连接一活塞7,它可在堵头14与保护圈4之间在外管10内上下自由滑动,而靠其外圆面上的一道O形圈5与外管10的内壁之间保持滑动密封。在活塞7与堵头14之间,以及在活塞7与保护圈4之间的外管10内腔中分别是充有压缩气体(如瓶装压缩氮气)的气室23及27。穿过活塞杆2的中心长圆孔有一顶杆1,其上部伸出活塞杆2外,其下端顶住一位于活塞7中心孔的阀芯8的上表面,阀芯8上有两道O形圈9与活塞7的中心孔壁保持滑动密封。当阀芯8被顶杆1压下而使最下方一道O形圈脱离与活塞7中心孔壁相接触而进入活塞7底部的圆锥孔区时,位于活塞7上的一径向通槽使上述气室23与27相连通。由上述可见,该实施例没有如图1所示的升降椅升降减震装置中的活塞12;另外,不用液压油,而在具有与原活塞7相同功能的本实施例的活塞7的两侧23和27代之以充入了压缩气体。这样,简化了部分结构,又改善了减震性能(详见后面说明)。此外,为达到本技术目的,本实施例的改进处还包括如图2所示,在上述导向圈3的外螺纹上可卸地拧装上一只长圆形套管16,其与外管10共轴线,其长度可使当活塞7上行至保护圈4时随同活塞上移的活塞杆2的上端部明显低于其上端。在该套管16的管壁上,沿其轴向开有对称的两条等宽度的长通槽,其长度明显大于活塞7的最大行程,并且要求槽的始末位置能保证与活塞杆2的上端部活动连接的一防转滑块22能在活塞最大行程范围内自由地在该通槽中上下滑动,该防转滑块系一方扁形构件,基厚度略小于上述通槽的宽度,以使其两端部插入上述对称的两通槽中,其下部有一矩形缺口,缺口的一侧有一小凸缘,上述活塞杆2顶端的一圆凸缘恰可钩在该小凸缘上,以使当防转滑块22上移时可将活塞杆2拉动上移。此外,所述防转滑块22的中心处开有一直径大于上述顶杆1的外径,以使顶杆1的上部顺利穿过防转滑块22的中心孔。另有一外径略小于套管16的内径而内径大于活塞杆2外径的中空长支撑管21,其下端开有两对称的长方通孔,其大小恰能使上述防转滑块22的两端部牢固插配于其中,而其上端则供固定自行车鞍座,这样,支撑管21可上下运动而不会转动,使自行车鞍座得以固定方位。上述顶杆1的上部沿轴向直穿入该支撑管内。为使通过顶杆的下压动作操纵上述阀芯8下移,另设一压下顶杆用的手动装置20,该装置的其中一种形式包括一顶块25及一手柄26。顶块25外形基本上是一圆柱体,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鞍座升降减震装置包括外管10,堵头14,导向圈3,保护圈4及其O形密封圈5,活塞7及其O形密封圈5,活塞杆2,顶杆1,阀芯8及其O形密封圈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位于所述外管10内且在所述活塞7与堵头14之间的气室23;一位于所述外管10由且在所述活塞7与保护圈4之间的气室27;一以其下端可卸地同轴线固定于所述外管10或保护圈4上而其上端为开口的中空圆套管16,在所述套管16周壁上沿其轴向开有至少一条长度明显大于所述活塞7最大行程的等宽通槽;一具有至少一个能插入所述至少一条通槽中且宽度略小于所述通槽宽的端部的防转滑块22,它在所述套管16内与所述活塞杆2上端活动相连,且在所述活塞7最大行程范围内可沿所述通槽自由滑动;一插进所述套管16与顶杆1之间的、外径略小于所述套管16内径以在所述活塞7最大引程内可在所述套管16内自由滑动的支撑管21,其下方插入端与所述防转滑块22相连,以及一可将所述顶杆压下的手动装置2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根宝
申请(专利权)人:苏根宝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