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飞虹专利>正文

椅式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4729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椅式自行车由靠背椅式座鞍、使前心距与后心距为0.8~1.25,后倾角为63°~67°。座管角为43°~49°的车架、加长车把立管及车轮和驱动机构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椅式自行车在骑乘时身体稍后倾。脚蹬向前方用力,如同坐在椅子上一样舒适。双手不承受身体重量,操纵车把轻松自如,停车时双脚可自由支撑于地面。紧急刹车也不会摔倒。(*该技术在200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脚踏自行车,尤其是一种具备椅式座鞍的椅式自行车。现有自行车的座鞍为无靠背座凳,座面小,乘座不舒适,再则本身结构决定了座鞍位置较高,骑乘时身体前倾,手及腰肌易疲劳,急刹车时容易摔倒。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以自然后靠座势。乘座舒适,不易疲劳,座鞍近距地面,仃车时双脚可自由支撑于地面的椅式自行车。本技术的椅式自行车由重心落于后轮、可在座撑水平管上前后移动的靠背椅式座鞍;使前轴至中轴之距与后轴至中轴之距之比(即前心距与后心距之比)保持在0.8~1.25、前车叉轴心线与水平线夹角(即后倾角)保持在63°~67°、车架立管与水平线夹角(即座管角)保持在43°~49°之间、使座鞍近距地面的车架和车轮以及加长车把立管等构成。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椅式自行车包括保持前心距与后心距之比为0.8~1.25、后倾角β在63°~67°、座管角α在43°~49°的车架(3);便于骑乘者操纵方向的车把(5)和加长车把立管(4);乘座重心落于后轮,乘座舒适,使骑乘者以自然后靠座势的靠背椅式座鞍(6);使前轮轴与前车叉轴线距离L为80mm的前车叉(2);让椅式座鞍(6)能够前后移动调节的L型座椅撑管(7);以及车轮(1)、(9)和驱动机构(10)。为了增强椅式座鞍的承重能力,在座椅撑管(7)与后轮轴之间加装安全支承架(8)。本技术的椅式自行车保留着传统的自行车驱动方式,改用椅式座鞍,降低座鞍与地面距离,加大前车叉的偏距,减小前车叉的后倾角,增长车把立管和车把的长度,采用小直径车轮。由于车架结构决定了骑乘时蹬车用力是朝前方,与水平线夹角小于45°,身体稍后倾,正好近似于人坐在椅子时双脚自然前伸姿势,使得骑车如同坐在椅子上一样舒适。以身体稍后倾的姿势骑乘,双手不再承受身体的重量,可轻松自如地利用加长车把立管和车把操纵自行车。也由于座鞍更近距地面,仃车时双脚可自由支撑于地面,紧急刹车也不会摔倒。权利要求1.一种具备椅式座鞍的椅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a、前心距与后心距之比为0.8~1.25、后倾角β为63°~67°、座管角α为43°~49°的车架(3);b、便于骑乘者自如操纵方向的车把(5)和加长车把立管(4);c、使骑乘者以自然后靠坐势的靠背椅式座鞍(6);d、前轮轴与前车叉轴线距离为80mm的前车叉(2);e、让椅式座鞍前后移动调节的L型座椅撑管(7);f、车轮(1)和(9)及驱动机构(10);g、座椅撑管与后轮轴之间加装有安全支承架(8)。专利摘要本技术的椅式自行车由靠背椅式座鞍、使前心距与后心距为0.8~1.25,后倾角为63°~67°。座管角为43°~49°的车架、加长车把立管及车轮和驱动机构组成。本技术的椅式自行车在骑乘时身体稍后倾。脚蹬向前方用力,如同坐在椅子上一样舒适。双手不承受身体重量,操纵车把轻松自如,停车时双脚可自由支撑于地面。紧急刹车也不会摔倒。文档编号B62K3/00GK2076068SQ9020780公开日1991年5月1日 申请日期1990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1990年5月27日专利技术者王飞虹 申请人:王飞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备椅式座鞍的椅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a、前心距与后心距之比为0.8~1.25、后倾角β为63°~67°、座管角α为43°~49°的车架(3);b、便于骑乘者自如操纵方向的车把(5)和加长车把立管(4);c、使骑乘者以自 然后靠坐势的靠背椅式座鞍(6);d、前轮轴与前车叉轴线距离80mm的前车叉(2);e、让椅式座鞍前后移动调节的L型座椅撑管(7);f、车轮(1)和(9)及驱动机构(10);g、座椅撑管与后轮轴之间加装有安全支承架(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飞虹
申请(专利权)人:王飞虹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5[中国|广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