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门内扣手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43806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6 1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门内扣手及车辆,汽车门内扣手,包括于车门板体上固定的具有容纳部的安装壳体,还包括连接于安装壳体上、以在竖直方向上转动的手柄解锁组件,所述手柄解锁组件包括转动设于所述容纳部内的手柄,以及与所述手柄呈折线形连接的、用于连接手柄拉线的拉线锁止柄,在所述安装壳体与手柄解锁组件间还设有对所述手柄解锁组件提供弹性力,以使所述手柄解锁组件转动回位的第一弹性回位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装设有该汽车门内扣手的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门内扣手,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因门内扣手Y向开启而带来的门板占用空间大、影响其它零部件布置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汽车门内扣手。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装设有该汽车门内扣手的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市场的愈加成熟,汽车已不仅仅只是一种代步工具,消费者对汽车的性能及使用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技术中汽车门内扣手均为Y向(即车体的水平方向)开启,门内扣手的开启轮廓较大,且占用的门板空间也较多,从而会造成汽车门板结构空间上的局限性,不利于其它零部件的布置。同时,门内扣手的Y向开启也会使得对门内护板与钣金间距离要求过大,从而影响到汽车门板的造型设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汽车门内扣手,以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因门内扣手Y向开启而带来的门板占用空间大、影响其它零部件布置等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门内扣手,包括于车门板体上固定的具有容纳部的安装壳体,还包括连接于安装壳体上、以在竖直方向上转动的手柄解锁组件,所述手柄解锁组件包括转动设于所述容纳部内的手柄,以及与所述手柄呈折线形连接的、用于连接手柄拉线的拉线锁止柄,在所述安装壳体与手柄解锁组件间还设有对所述手柄解锁组件提供弹性力,以使所述手柄解锁组件转动回位的第一弹性回位机构。进一步的,所述手柄经由手柄转轴转动设于所述安装壳体上,所述拉线锁止柄的一端套设于所述手柄转轴上、并与所述手柄卡接相连,所述手柄与拉线锁止柄呈“V”字形设置。进一步的,所述手柄与手柄转轴固连;所述第一弹性回位机构为连接设于所述安装壳体和手柄转轴之间的,以对所述手柄转轴提供弹性回位力的第一弹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手柄转轴上。进一步的,在所述拉线锁止柄上固连有对所述拉线锁止柄相对于安装壳体的转动进行限位的限位柱。进一步的,在所述容纳部内于所述手柄的一侧转动设有于竖直方向上转动的锁止钮解锁组件,在所述锁止钮解锁组件伸出于安装壳体外的一端连接有锁止钮拉线,在所述锁止钮解锁组件与安装壳体之间还设有可对所述锁止钮解锁组件提供弹性力,以使所述锁止钮解锁组件转动回位的第二弹性回位机构。进一步的,所述锁止钮解锁组件包括经由固连于其上的锁止钮转轴转动设于所述容纳部内的锁止钮,相对于所述锁止钮卡接于锁止钮转轴的另一端、并位于所述安装壳体外的锁止钮拉线锁止柄,所述锁止钮拉线连接于锁止钮拉线锁止柄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弹性回位机构为连接设于所述安装壳体和锁止钮转轴之间的,以对所述锁止钮转轴提供弹性回位力的第二弹簧。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锁止钮转轴上。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上装设有如上所述的汽车门内扣手。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具有以下优势:(I)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门内扣手,通过使手柄解锁组件在竖直方向上转动,并通过手柄与拉线锁止柄之间的折线形设计,从而可按压手柄而带动拉线锁止柄转动,以对连接在拉线锁止柄上的拉线进行拉动,达到开启车门的目的,手柄解锁组件竖直方向上转动,且手柄设置于容纳部中,从而相较于现有的Y向(即车体的水平方向)开启的门内扣手,该手柄解锁组件的转动平面与车门平面平行,可大大减小门内扣手的开启轮廓,避免Y向开启带来的门板占用空间大、影响其它零部件布置等问题。(2)手柄及拉线锁止柄经手柄转轴安装,其结构简单,便于设计组装。手柄与拉线锁止柄间呈“V”字形,可经由对手柄的按压带动拉线锁止柄的同步转动,且该结构造型较为简单,便于实施。(3)手柄与手柄转轴固连,并使第一弹簧对手柄转轴施加作用力,可简化第一弹簧的设计结构,并便于各部件间的组装联接。第一弹簧套设在手柄转轴上可使其安装后结构上更加稳定,以使其运动更为顺畅。(4)设置限位柱可避免拉线锁止柄及手柄运动过度而造成不必要的磨损,以及保证手柄及拉线锁止柄转动回位后手柄拉线的张紧度。(5)设置于竖直方向上转动的锁止钮解锁组件可使得用于车门锁定的控制机构也避免因采用Y向开启而带来的门板占用空间大、影响其它零部件布置等问题,且锁止钮解锁组件转动设计也能够提升车门锁定机构的使用品质。(6)锁止钮解锁组件采用经由锁止钮转轴连接的锁止钮和锁止钮拉线锁止柄,其结构简单,便于设计组装。使第二弹簧对锁止钮转轴施加作用力,可简化第二弹簧的设计结构,便于各部件间的组装联接。第二弹簧套设在锁止钮转轴上可使其安装后结构上更加稳定,以使其运动更为顺畅。【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汽车门内扣手的结构简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汽车门内扣手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简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汽车门内扣手又一视角下的结构简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安装壳体的结构简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手柄的结构简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拉线锁止柄的结构简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支撑架的结构简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锁止柄的结构简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锁止钮拉线锁止柄的结构简图;附图标记说明:1-安装壳体,2-手柄,3-拉线锁止柄,4-锁止钮,5-锁止钮拉线锁止柄,6_第一弹簧,7-第二弹簧,8-手柄拉线,9-锁止钮拉线,10-支撑架,11-端盖,12-手柄安装部,13-手柄连接孔,14-拉线锁止柄连接孔,15-锁止钮安装部,16-手柄安装孔,17-锁止钮转轴支撑孔,18-手柄转轴支撑孔,19-拉线锁止柄本体,20-连接块,21-拉线锁止柄安装孔,211-卡块,22-手柄拉线卡接孔,23-手柄拉线卡槽,24-限位柱,25-锁止钮拉线锁止柄本体,26-锁止钮拉线卡接孔,27-锁止钮拉线卡槽,28-锁止钮拉线锁止柄安装孔,29-锁止钮转轴卡槽,30-锁止钮转轴,31-手柄转轴。【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门内扣手,如图1至图3中所示,其包括于车门板体上固定的具有内凹的容纳部的安装壳体1,在安装壳体I上设有在竖直方向上转动、以用于车门开启时解除车门锁定的手柄解锁组件。而除了手柄解锁组件,本实施例中在安装壳体I上还可在该手柄解锁组件的一侧设置同样于竖直方向上转动的、用于车门关闭后非主驾侧车门锁定解除的锁止钮解锁组件。本实施例中以手柄解锁组件和锁止钮解锁组件均设置时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当仅设置手柄解锁组件时,手柄解锁组件的具体结构与下述描述相同。本实施例中手柄解锁组件包括转动设于安装壳体I上的容纳部内的手柄2,以及与手柄2呈折线形连接的、用于连接手柄拉线8的拉线锁止柄3,而在安装壳体I与手柄解锁组件之间还设有对该手柄解锁组件提供弹性力,以使手柄解锁组件转动回位的第一弹簧6。而锁止钮解锁组件包括转动设于容纳部内的锁止钮4,与锁止钮4相连接并位于安装壳体I外的锁止钮拉线锁止柄5,在锁止钮拉线锁止柄5上连接有锁止钮拉线9。在锁止钮解锁组件与安装壳体I之间同样设有可对锁止钮解锁组件提供弹性力,以使该锁止钮解锁组件转动回位的第二弹簧7。本实施例中安装壳体I的具体结构如图4中所示,其为一板状结构,由位于其边缘的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门内扣手,包括于车门板体上固定的具有容纳部的安装壳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安装壳体(1)上、以在竖直方向上转动的手柄解锁组件,所述手柄解锁组件包括转动设于所述容纳部内的手柄(2),以及与所述手柄(2)呈折线形连接的、用于连接手柄拉线(8)的拉线锁止柄(3),在所述安装壳体(1)与手柄解锁组件间还设有对所述手柄解锁组件提供弹性力,以使所述手柄解锁组件转动回位的第一弹性回位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浩张盼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