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31123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5 16: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药剂充分、均匀扩散到水体中的混合装置,其包含分流模块,该分流模块包含:第一导流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内;第二导流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内,并与所述的第一导流板并排设置;该第二导流板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倾斜方向相反,使得所述的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交叉成“X”型结构,水流与药剂进入分流模块后成对分流,产生交叉流动,从而获得混合效果。其优点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以在不改变浓缩池池体结构和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达到药剂在水体中充分、均匀扩散的目的,提高了药剂的利用率,解决了传统浓缩池内药剂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t 匕 ι=ι Μ.
本专利技术涉及浓缩池混合
,具体涉及一种使药剂充分、均匀扩散到水体中的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混合是将药剂充分、均匀地扩散于水体的工艺过程,对于取得良好的混凝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水处理工艺中,混合一般结合后续絮凝沉淀为水处理工艺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混合阶段,原水与药剂形成充分混合后凝聚形成较小的微粒,再进入后续絮凝阶段,通过水流作用使微絮粒相互接触碰撞形成较大的絮粒。在后续沉淀过程中,絮粒可在一定的沉淀条件下从水中分离、沉降出来。目前,混合方式基本分两大类:水力混合和机械混合。水力混合设备简单,不需外加动力设备,维护管理方便,但不能适应流量的变化,而机械混合可进行适应各种流量的变化,但需有一定的机械维修量。浓缩池进水由调节池水泵提升而至,进水量较为稳定更适合采用水力混合。《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50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对于净水厂排泥水处理的水质要求做了相应的规定,而浓缩池作为污泥处理系统中的关键构筑物之一,浓缩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后续脱水效果,为了保证浓缩池出水2%~4%的含固率,目前净水厂污泥处理中通常在浓缩池前投加无机药剂,以提高污泥浓缩效果,但由于药剂直接加注于浓缩池进水渠或进水管上,在浓缩池内很难充分、均匀的扩散到水体中,药剂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一定浪费。因此,为了保证最佳的混合效果,有效解决药剂在浓缩池内充分、均匀的扩散非常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装置,其能够使药剂充分、均匀的扩散到水体中,保证最佳的混合效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混合装置,其设置在浓缩池的进水渠内,其特征是,包含: 分流模块,该分流模块包含: 第一导流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内; 第二导流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内,并与所述的第一导流板并排设置;该第二导流板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倾斜方向相反,使得所述的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交叉成“X”型结构,水流与药剂进入分流模块后成对分流,产生交叉流动,从而获得混合效果。上述的混合装置,其中,还包含: 框架,其设在所述的分流模块外,其包含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面以及第二内壁面;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上翘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一内壁面连接,其下垂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二内壁面连接; 所述第二导流板的上翘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二内壁面连接,其下垂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一内壁面连接,水流在上升过程中与框架以及第一、第二导流板产生碰撞,进一步增强交叉流动的混合效果。上述的混合装置,其中:所述的分流模块设置在距进水渠底250~300mm处。上述的混合装置,其中:在所述的进水渠内叠合设置多个所述的混合装置,使水流形成交错流动,在紊流状态下,水流在各个混合装置的两端产生漩涡,形成的反向旋流进一步增强混合效果。上述的混合装置,其中:在所述的框架上设有支撑机构,用于将混合装置固定在进水渠内。上述的混合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一导流板包含: 第一副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内; 第二副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内,其顶边与所述第一副板的底边对应连接,该第二副板与所述第一副板的倾斜方向相同。上述的混合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二导流板包含: 第三副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内,其与所述的第一副板相邻错位等高设置,该第三副板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副板的倾斜方向相反; 第四副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内,其顶边与所述第三副板的底边对应连接,该第四副板与所述第三副板的倾斜方向相同。上述的混合装置,其中: 所述的第一副板与第二副板之间以及所述的第三副板与第四副板之间均通过第一竖板衔接。上述的混合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副板、第二副板、第三副板以及第四副板的板面与所述第一竖板板面间的夹角均为45度。上述的混合装置,其中:所述的分流模块、框架以及支撑机构均采用不锈钢制成。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以在不改变浓缩池池体结构和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达到药剂在水体中充分、均匀扩散的目的,提高了药剂的利用率,解决了传统浓缩池内药剂分布不均匀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分流模块的整体结构透视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透视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本专利技术与进水渠配合使用时的俯视图; 图5为图4的A-A向视图; 图6为图4的B-B向视图; 图7为图6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详细说明一个较佳的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阐述。如图1、3所示,一种混合装置,其设置在浓缩池的进水渠5内,其包含:分流模块1,该分流模块I包含:第一导流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第二导流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并与所述的第一导流板并排设置;该第二导流板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倾斜方向相反,使得所述的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交叉成“X”型结构,水流与药剂进入分流模块后成对分流,产生交叉流动,从而获得混合效果。如图2、3所示,所述的混合装置还包含:框架2,其设在所述的分流模块I外,其包含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面以及第二内壁面;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上翘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一内壁面连接,其下垂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二内壁面连接;所述第二导流板的上翘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二内壁面连接,其下垂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一内壁面连接,水流在上升过程中与框架2以及第一、第二导流板产生碰撞,进一步增强交叉流动的混合效果。 所述的分流模块I设置在距进水渠5底250~300mm处。在所述的进水渠5内叠合设置多个所述的混合装置,使水流形成交错流动,在紊流状态下,水流在各个混合装置的两端产生漩涡,形成的反向旋流进一步增强混合效果。在所述的框架2上设有支撑机构,用于将混合装置固定在进水渠5内。如图4、5、6所示,所述的第一导流板包含:第一副板11,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第二副板12,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其顶边与所述第一副板11的底边对应连接,该第二副板12与所述第一副板11的倾斜方向相同。所述的第二导流板包含:第三副板13,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其与所述的第一副板11相邻错位等高设置,该第三副板13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副板11的倾斜方向相反;第四副板14,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其顶边与所述第三副板13的底边对应连接,该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装置,其设置在浓缩池的进水渠(5)内,其特征在于,包含:分流模块(1),该分流模块(1)包含: 第一导流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第二导流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并与所述的第一导流板并排设置;该第二导流板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倾斜方向相反,使得所述的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交叉成“X”型结构,水流与药剂进入分流模块后成对分流,产生交叉流动,从而获得混合效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晨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