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23889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5 0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水处理装置,设置在河道的水通道上,包括一基坑,该基坑的底面低于河道的底面,基坑的两侧均位于河道侧面的两侧,在基坑内设置有两个侧板和一个前板,两侧板的前端与河道侧面连接,两侧板的后端通过前板连接,在两侧板和前板之间形成下向水流区,在两侧板与基坑侧面之间形成侧向水流区,在前板后形成旋流上向水流区,下向水流区、侧向水流区以及旋流向上水流区相互连通,在过滤层的下端设置有污泥泵,在侧向水流区设置有活性炭吸收层和无纺布过滤层,在旋流向上水流区设置有水处理剂或水处理微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仅需在间隔一定距离的河道进行改造,即可处理净化河道内的整体水体,造价低,河道处理效果明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河道处理
,具体是一种通过对河道改造处理河道污泥和水质的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河道多存在发臭发黑的问题,不仅影响环境的美观,而且对人体的健康也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对河道进行处理,一般采用三种方式,一是人工抽水并挖掘污泥,重新通入新的水体,存在工程量大,成本高且治标不治本;二是工艺种植水草改善水质,这种方式对水体的改善效果不明显;三是通过谁处理剂等化学手段进行处理,同样存在改善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对成本低,能对污泥和水体同时处理且对水体的改善效果好的处理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河道水处理装置,设置在河道的水通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坑,该基坑的底面低于所述河道的底面,基坑的两侧均位于所述河道侧面的两侧,在所述基坑内设置有两个侧板和一个前板,两侧板的前端与河道侧面连接,两侧板的后端通过所述前板连接,所述前板和两侧板的高度大于河道底面的高度,在两侧板与基坑的底面之间留有出水通道,在两侧板和前板之间形成下向水流区,在两侧板与基坑侧面之间形成侧向水流区,在前板后形成旋流上向水流区,所述的下向水流区、侧向水流区以及旋流向上水流区相互连通,在所述的下向水流区设置有滤网,在过滤层的下端设置有污泥泵,在所述的侧向水流区设置有活性炭吸收层和无纺布过滤层,在所述的旋流向上水流区设置有水处理剂或水处理微球。所述的旋流向上水流区底面的高度高于所述侧向水流区底面的高度。所述的前板由两块板通过一开合机构闭合而成,所述开合机构设置在前板的上端且固定在所述基坑侧面内。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河道水流方向上设置含有基坑的水处理装置,并通过在基坑内设置侧板及前板,改变水流的流速和流向,并在不同的流向和流向下通过滤网滤除较大的漂浮物及堵塞污泥泵的较大杂质,并通过污泥泵抽取位于水体下端的流动污泥;在上流区通过无纺布过滤层和活性炭吸收层清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并通过水处理剂或水处理微球在旋流区扰流的作用下,充分与水处理剂或水处理微球接触作用,从而加速水质净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仅需在间隔一定距离的河道进行改造,即可处理净化河道内的整体水体,造价低,河道处理效果明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面示意图。其中:1、河道,2、基坑,3、前板,4、侧板,5、下向水流区,6、侧向水流区,7、旋流向上水流区,8、滤网,9、污泥泵,10、无纺布过滤层,11、活性炭吸收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 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河道水处理装置,根据水体污染的程度不同,以不同的长度间隔的设置在河道I的水通道上,处理装置包括基坑2,基坑2的底面低于河道I的底面,基坑2的两侧均位于河道侧面的两侧,在基坑2内设置有两个侧板4和一个前板3,两侧板的前端与河道侧面连接,两侧板的后端通过前板连接,前板和两侧板的高度大于河道底面的高度,在两侧板与基坑的底面之间留有出水通道,在两侧板和前板之间形成下向水流区5,在两侧板与基坑侧面之间形成侧向水流区6,在前板后形成旋流上向水流区7,下向水流区5、侧向水流区6以及旋流向上水流区7相互连通,旋流向上水流区7底面的高度高于侧向水流区底面6的高度,从而在水流从侧向水流区6流入旋流向上水流区7时,不带走位于侧向水流区6内的底泥。在下向水流区5设置有滤网8,在滤网的下端设置有污泥泵9,在侧向水流区设置有活性炭吸收层11和无纺布过滤层10,在旋流向上水流区设置有水处理剂或水处理微球。前板由两块板通过一开合机构闭合而成,开合机构设置在前板的上端且固定在基坑侧面内。本专利技术处理装置使用时,河道的水流首先进入下向水流区5,并通过落差提高了水流的速度后通过侧板下端的水通道进入侧向水流区6内把比重较大的污泥通过污泥泵排出,因为水流的持续作用,污泥也一直处于流动和搅拌中,不会堵塞污泥泵。侧向水流区6内的上游水体从下端经过活性炭吸收层11和无纺布过滤层10进入旋流向上水流区7内,因为测流和向上流的作用,水体在旋流向上水流区7内形成水平的旋流和垂直的旋流,在两个旋流的扰动下反复和水处理剂或水处理微球接触,极大的提高了水处理剂和水处理微球的处理效果。【主权项】1.一种河道水处理装置,设置在河道的水通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坑,该基坑的底面低于所述河道的底面,基坑的两侧均位于所述河道侧面的两侧,在所述基坑内设置有两个侧板和一个前板,两侧板的前端与河道侧面连接,两侧板的后端通过所述前板连接,所述前板和两侧板的高度大于河道底面的高度,在两侧板与基坑的底面之间留有出水通道,在两侧板和前板之间形成下向水流区,在两侧板与基坑侧面之间形成侧向水流区,在前板后形成旋流上向水流区,所述的下向水流区、侧向水流区以及旋流向上水流区相互连通,在所述的下向水流区设置有滤网,在过滤层的下端设置有污泥泵,在所述的侧向水流区设置有活性炭吸收层和无纺布过滤层,在所述的旋流向上水流区设置有水处理剂或水处理微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流向上水流区底面的高度高于所述侧向水流区底面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板由两块板通过一开合机构闭合而成,所述开合机构设置在前板的上端且固定在所述基坑侧面内。【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水处理装置,设置在河道的水通道上,包括一基坑,该基坑的底面低于河道的底面,基坑的两侧均位于河道侧面的两侧,在基坑内设置有两个侧板和一个前板,两侧板的前端与河道侧面连接,两侧板的后端通过前板连接,在两侧板和前板之间形成下向水流区,在两侧板与基坑侧面之间形成侧向水流区,在前板后形成旋流上向水流区,下向水流区、侧向水流区以及旋流向上水流区相互连通,在过滤层的下端设置有污泥泵,在侧向水流区设置有活性炭吸收层和无纺布过滤层,在旋流向上水流区设置有水处理剂或水处理微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仅需在间隔一定距离的河道进行改造,即可处理净化河道内的整体水体,造价低,河道处理效果明显。【IPC分类】C02F9-02【公开号】CN104817200【申请号】CN201510189747【专利技术人】偰建强, 刘永军, 田荣东 【申请人】南京翰博翠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8月5日【申请日】2015年4月21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河道水处理装置,设置在河道的水通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坑,该基坑的底面低于所述河道的底面,基坑的两侧均位于所述河道侧面的两侧,在所述基坑内设置有两个侧板和一个前板,两侧板的前端与河道侧面连接,两侧板的后端通过所述前板连接,所述前板和两侧板的高度大于河道底面的高度,在两侧板与基坑的底面之间留有出水通道,在两侧板和前板之间形成下向水流区,在两侧板与基坑侧面之间形成侧向水流区,在前板后形成旋流上向水流区,所述的下向水流区、侧向水流区以及旋流向上水流区相互连通,在所述的下向水流区设置有滤网,在过滤层的下端设置有污泥泵,在所述的侧向水流区设置有活性炭吸收层和无纺布过滤层,在所述的旋流向上水流区设置有水处理剂或水处理微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偰建强刘永军田荣东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翰博翠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