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伤口敷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07932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31 1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负压伤口敷料,其包含壳体以及伤口接触层,壳体具有开口,壳体的开口内具有阻隔板以分隔液体容受空间以及伤口接触层容受空间;伤口接触层位于伤口接触层容受空间内,壳体的液体容受空间更包含负压输送导管以与负压源相通,以及抽液管以排除液体容受空间中的液体;阻隔板包含至少管状体,管状体的一开口位于液体容受空间内,管状体的另一开口位于伤口接触层容置空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负压伤口敷料可提供使用者较高的便利性并且可降低因频繁更换敷料而造成的感染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敷料,尤其是一种用于负压治疗系统的负压敷料。
技术介绍
身体的伤口自然愈合是一个自损伤时开始作用的复杂过程。首先,身体通过经由血液流向伤口递送蛋白质和其它凝血物质,以使伤害降至最低。血液凝块以防止失血,同时细胞吞噬伤口处的细菌和残骸。接下来,被称为增殖期的愈合阶段,身体开始修复自身,肉芽组织沉积于伤口创面。肉芽组织在伤口上提供基础结构,细胞可从伤口的周边向内部迀移以合围关闭伤口。最后,随着时间推移形成疤痕。习知的伤口敷料仅采用物理吸附的方式,吸出所有伤口渗出的血液及组织液,使伤口保持干燥。然而,习知的伤口敷料并无法控制伤口周边的环境湿度,过度干燥的环境反而会影响伤口的愈合。一种可以在增殖期期间利用控制伤口湿度促进自然愈合过程的技术被称作负压伤口治疗(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reatment, NPWT)。负压伤口治疗是利用简易的负压源,例如真空泵,结合封口贴布、软性吸盘与生物相容性孔隙材料,在伤口内形成负压环境,抽取伤口脓液及感染物质、吸引健康组织液维持潮湿的治疗环境、并促进周遭血液微循环而达到加速伤口愈合的效果。负压伤口治疗利用身体的自然愈合过程,可以有效促进血液流至伤口区域,刺激伤口上方肉芽组织的形成和健康组织的迀移。负压伤口治疗通过移除从伤口渗出的流体而抑制细菌生长。习知用于负压伤口治疗的系统可大致区分为渗液收集瓶式与吸收型式敷料等两种系统。美国专利申请公开案US2011/0213287号专利中揭露了一种负压治疗系统,其在负压源与敷料之间连接收集瓶以收集藉由负压所吸取的组织液。然而,此类负压治疗系统因需额外配置收集瓶以及连接的管线与支架,故在使用时需要较多的空间,且使用此种治疗系统的病人也无法方便移动。中国专利申请公开案第CN102046119号专利中揭露了一种用于负压治疗系统的多层式负压敷料,其包含吸收层以及透气阻水层,被负压所吸引的组织液会被吸收层吸收而容置于其中,而藉由透气阻水层的设置,组织液可被容置于吸收层中,而不会因负压的吸引而进入负压源。然而,当吸收层吸收过多组织液时,吸收层内的空隙将用于容置组织液,进而影响负压源的吸气效率。此外,根据负压治疗相关研宄显示,欲达到伤口复原最佳效果的负压控制方式为先持续抽吸48小时,之后改为间断式抽吸。然而,当压力发生改变时,敷料会因压力而膨胀,并导致伤口疼痛及组织损伤,因此,即使间断式压力抽吸可使伤口复原较佳,但却很少被使用。且当伤口处发生反复的压力变化时,敷料因压力变化而反复发生的体积改变,可能会导致漏气而无法完全维持密封效果,或是因敷料的形变而使原储存在敷料的吸收层中的组织液回流到伤口。因此,目前仍需要一种负压敷料,其可适用于负压伤口治疗系统,其比附加渗液收集瓶式系统方便,且在持续抽吸或间断抽吸的模式下敷料都不会发生形变,不会因此拉扯伤口,还可减低伤口感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新颖的负压伤口敷料,伤口上的组织液藉由负压的吸引而被容受于壳体中的液体容受空间,让使用者可藉由直接排除液体容受空间中的组织液,而不需频繁的更换敷料以降低感染风险,且可以增加使用者的便利性。此外,由于敷料不会因不同的负压操作模式而发生形变,故可避免敷料拉扯伤口。本技术提供一种负压伤口敷料,其包含壳体以及伤口接触层。前述壳体具有开口,壳体的开口内具有阻隔板以分隔液体容受空间以及伤口接触层容受空间。伤口接触层位于伤口接触层容受空间内。壳体的液体容受空间更包含:负压输送导管,液体容受空间经由负压输送导管与负压源相通;以及抽液管,其位于液体容受空间邻近阻隔板处,用以排除液体容受空间中的液体。阻隔板包含至少管状体,管状体的第一开口位于液体容受空间内,管状体的第二开口位于伤口接触层容置空间内,用以在当负压源经由负压输送导管施加负压时,液体经由伤口接触层由管状体排出至液体容受空间。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前述负压输送导管还包含透气阻水膜,用以抑制液体进入负压源内。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前述伤口接触层具有歧管结构。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前述伤口接触层为聚胺基甲酸酯伤口接触层、聚烯烃伤口接触层、乙酸乙烯酯伤口接触层、聚硅氧伤口接触层、氟聚硅氧伤口接触层、氟弹性体伤口接触层、苯乙烯伤口接触层、丁二烯伤口接触层及热塑性弹性体伤口接触层的至少其中一种。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前述管状体设于前述液体容受空间内的该第一开口的第一管径小于前述管状体设于前述伤口接触层内的第二开口的第二管径。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前述管状体还包含逆止阀,其设于位于前述液体容受空间内的第一开口侧,用以防止液体倒流。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前述壳体还包含储量标示。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前述储量标示的高度低于前述管状体位于前述液体容受空间内的第一开口的高度。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前述抽液管还包含阀门。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前述壳体还包含保护层,其位于前述壳体的开口的周围。用本技术的负压伤口敷料可提供使用者较高的便利性并且可降低因频繁更换敷料而造成的感染风险。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旨在提供本揭示内容的简化摘要,以使阅读者对本揭示内容具备基本的理解。此
技术实现思路
并非本揭示内容的完整概述,且其用意并非在指出本技术实施例的重要/关键元件或界定本技术的范围。在参阅下文实施方式后,本领域人员当可轻易了解本技术的基本精神以及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与实施态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负压伤口敷料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负压伤口敷料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技术的伤口敷料的实施例,为使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同元件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在下面的叙述中,将会介绍上述的伤口敷料的例示结构。为了容易了解所述实施例之故,下面将会提供不少技术细节。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实施例皆需要这些技术细节。同时,一些广为人知的结构或元件,仅会以示意的方式在图式中绘出,以适当地简化图式内容。所使用的附图,其主旨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书之用,未必为本技术实施后的真实比例与精准配置,故不应就所附的图式的比例与配置关系解读、局限本技术于实际实施上的权利范围。本技术的优点、特征以及达到的技术方法将参照例示性实施例及附图进行更详细地描述而更容易理解,且本技术或可以不同形式来实现,故不应被理解仅限于此处所陈述的实施例,相反地,对所属
具有通常知识者而言,所提供的实施例将使本揭露更加透彻与全面且完整地传达本技术的范畴,且本技术将仅由权利要求书所定义。而除非另外定义,所有使用于后文的术语(包含科技及科学术语)与专有名词,于实质上与本技术所属该领域的技术人士一般所理解的意思相同,而例如于一般所使用的字典所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被理解为具有与相关领域的内容一致的意思,且除非明显地定义于后文,将不以过度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意思理解。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负压」通常指在接受治疗的组织部位处小于环境压力的压力。在大多数情况下,该负压将小于患者所处的大气压。或者,在组织部位处,负压可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负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该负压伤口敷料包含:壳体,具有开口,该开口内具有阻隔板以分隔液体容受空间以及伤口接触层容受空间;以及伤口接触层,位于该伤口接触层容受空间内;其中,该壳体的该液体容受空间还包含:负压输送导管,该液体容受空间经由该负压输送导管与负压源相通;以及抽液管,位于该液体容受空间邻近该阻隔板处,用以排除该液体容受空间中的液体;其中,该阻隔板包含至少一管状体,该管状体的第一开口位于该液体容受空间内,该管状体的第二开口位于该伤口接触层容置空间内,用以在该负压源经由该负压输送导管施加负压时,该液体透过该伤口接触层由该管状体排出至该液体容受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士维
申请(专利权)人:明基材料有限公司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