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切换承载力的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97630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30 1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可切换承载力的支撑装置,包括:一支架结构、一连接件、以及一第一枢纽器,第一枢纽器枢接所述支架结构及所述连接件,具有一可调式的枢纽器,其利用多个扭簧组所组成,提供多段式调整扭力的结构设计。用户可依据所欲承载装置的重量,选择所欲启用的扭簧数量,也可让使用者在操作时感受到较佳的操作手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可切换承载力的支撑装置(BEARING FORCE SffITCHABLESUPPORTING DEVICE);特别是一种具有可多段式调整其承载力的枢纽器的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中国台湾新型第M476873号专利案揭露一种枢纽器及显示器支撑装置,所述枢纽器包含一轴杆、一承载件、一扣环、一第一扭簧及一第二扭簧。所述承载件枢设于所述轴杆,并能相对于所述轴杆转动而于一第一状态及一第二状态间变换;所述扣环固设于所述轴杆。所述第一扭簧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分别固设于所述承载件及所述扣环,所述第二扭簧的一第三端固设于所述承载件。而所述第二扭簧的第四端于第一状态时抵靠所述扣环,并在第二状态时脱离所述扣环,通过控制第二扭簧是否抵靠所述扣环,来决定第二扭簧是否提供扭力,以改变整体的支撑力。换言之,除了第一扭簧能持续提供扭力外,第二扭簧则需视轴杆与承载件的旋转角度而定,当旋转于某个角度以内时,因第二扭簧的第四端抵靠所述扣环才能提供扭力,此时为第一状态,而旋转至某个角度以外时,第二扭簧的第四端则脱离所述扣环而不提供扭力,此时为第二状态。然而,前述现有支撑装置的缺点在于,必须依赖扣环与第二扭簧的相对位置才能够决定其为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也就是说,使用者若欲控制所述第二扭簧提供扭力,仅能将支撑装置旋转至特定角度以上,使得第二扭簧的第四端抵靠所述扣环时,才能使第二扭簧作动。然而,所述角度受限于扣环与第二扭簧的结构设计,故用户无法依据使用状况自行决定第二扭簧的启动与否,未必符合实际需求。有鉴于此,提供一种可切换承载力的支撑装置,以适于挂载不同重量的显示模块,并方便用户调整及操作,在此产业中极具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切换承载力的支撑装置。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切换承载力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一支架结构、一连接件及一第一枢纽器。所述第一枢纽器枢接所述支架结构及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一枢纽器包含一心轴件、一第一扭簧组及一第二扭簧组。所述心轴件穿设于所述连接件而部分具有一非圆形截面,且沿一轴向定义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所述第一扭簧组具有一第一扭簧,套设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扭簧组,套设于所述第二部分,并具有一第二扭簧及一按钮,所述按钮能沿所述轴向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变换;其中,当所述按钮在所述第二位置,且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支架结构枢转,而带动所述心轴件转动时,所述心轴件带动所述第一扭簧组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扭簧被扭转而对应产生一第一扭力;当所述第一按钮被驱动而沿所述轴向自所述第二位置至所述第一位置,且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支架结构枢转,而带动所述心轴件转动时,所述第一扭簧被扭转而对应产生所述第一扭力,且致动所述第二扭簧至可被扭转的状态而对应产生一第二扭力。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可切换拉伸力的支撑装置,其具有多个扭簧组,以达到多段式调整承载力的结构设计,用户可轻易调整承载力的大小,以配合电子装置或显示模块的重量,选择适当的承载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可切换承载力的支撑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可切换承载力的支撑装置的第一枢纽器、第二枢纽器与连接件及承靠件组合的立体示意图。图2B图为本技术可切换承载力的支撑装置的支架结构、第一枢纽器、第二枢纽器、连接件及承靠件组合的立体示意图。图2C图为本技术可切换承载力的支撑装置的支架结构、第一枢纽器及第二枢纽器相互组合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图为本技术可切换承载力的支撑装置的管体及第二扭簧组的局部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图为本技术可切换承载力的支撑装置的配合件的立体示意图。图5图为本技术可切换承载力的支撑装置的管体的立体示意图。图6图为本技术可切换承载力的支撑装置的盖体配合件的立体示意图。图7图为本技术可切换承载力的支撑装置于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符号说明】1000支撑装置I 支架结构11 架体Ila 顶部12 管体12a 固定孔12b 第四卡槽2 连接件21 第四轴孔3 第一枢纽器31 心轴件31a 第一部分31b 第二部分31c 第三部分32 第一扭簧组320 第一扭簧320a 第一端部320b 第二端部321固定件321a固定槽321b第三轴孔33第二扭簧组330第二扭簧330a第三端部330b第四端部331按钮3310盖体3311盖体配合件331a第一内槽331b第二内槽332卡掣件332a容置空间332b卡掣端333弹性元件334触发结构3341触发件334a第一轴孔334b通道3342配合件334c第--^槽334d突起334e第二卡槽334f第五轴孔335卡榫336螺帽4第二枢纽器5承靠件Pl第一位置P2第二位置D轴向【具体实施方式】为让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以较佳实施例配合所附图式进行详细说明。请参图1,本技术可切换承载力的支撑装置1000包括一支架结构1、一连接件2、一可调的第一枢纽器3、一可调的第二枢纽器4及一承靠件5。第一枢纽器3及第二枢纽器4均枢接于支架结构I及连接件2之间,承靠件5与连接件2相接,以供一显示模块固定于承靠件5上。请续参图1,支架结构I包含一架体11及二管体12。所述管体12彼此相间隔地设置于架体11的一顶部11a。请参图2A及图2C,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枢纽器3与第二枢纽器4是相对称的配置而枢设支架结构I及连接件2。第一枢纽器3包含一心轴件31、一第一扭簧组32、一第二扭簧组33。且第二枢纽器4同样包含相同的一心轴件31、一第一扭簧组32、一第二扭簧组33ο首先,先说明各心轴件31与支架结构I及连接件2的连接关系。请参图2C及图3,心轴件31部分地具有一非圆形截面,且沿一轴向D定义出一第一部分31a及一第二部分31b,心轴件31的第二部分31b穿设于管体12中,而第一部分31a则延伸于管体12外。请参图2C右半部所示的第一枢纽器3,连接件2具有第四轴孔21,所述第四轴孔21与心轴件31的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切换承载力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架结构;一连接件;以及一第一枢纽器,枢接所述支架结构及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一枢纽器包含:一心轴件,穿设于所述连接件,所述心轴件部分地具有一非圆形截面,且沿一轴向定义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一第一扭簧组,具有一第一扭簧,套设于所述第一部分;以及一第二扭簧组,套设于所述第二部分,并具有一第二扭簧及一按钮,所述按钮能沿所述轴向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变换;其中,当所述按钮在所述第二位置,且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支架结构枢转,而带动所述心轴件转动时,所述心轴件带动所述第一扭簧组转动,所述第一扭簧被扭转而对应产生一第一扭力;当所述按钮被驱动而沿所述轴向自所述第二位置至所述第一位置,且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支架结构枢转,而带动所述心轴件转动时,所述第一扭簧被扭转而对应产生所述第一扭力,且致动所述第二扭簧至可被扭转的状态而对应产生一第二扭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瑞贤叶青熠
申请(专利权)人:信锦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