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液连续自排防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89359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9 13:33
清液连续自排防堵容器,包括:容器体(1),溶液蓄存区(2),隔间(3),小隔板(4),软管(5),锅底沉积区(6),短连接管(7),清液蓄存区(8),排污管闸(9)、(10),清液排放管(11),隔间与溶液蓄存区连通的流通口过滤板(12),中心为空的封闭式立方浮体(16),带有过滤装置的出液口(13),过滤装置的冲洗管(14),连通清液蓄存区(8)的排气管(15),立方浮体上的拉环(17)。液体流出管道时防止渣体、污物堵塞,且能连续自动排放清澈的液体,检修极为方便,且不需放掉液体造成浪费的容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清液连续自排防堵容器
技术介绍
目前,在生产及生活中,盛装液体的容器常因液体中含有杂物、渣体及难溶物…等堵塞管道口和管道而产生断流现象,虽然有些在流出管道口装置了漏网,但由于流出口的位置在容器的底部和固定的某处不变,极易被渣体、沉物堵塞,并因疏通、检修而放掉液体造成浪费和检修的工作难度。在授权公告日2012.07.11授权公告号CN202315448U公告的专利号为201120314518.4的技术专利:液体防堵清液自动排放装置,该装置不能在清洗容器内沉渣时还能连续排放清液,这样就不能满足连续排放清液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清液连续自排防堵容器,应能实现:液体流出管道时防止渣体、污物堵塞,且能连续自动排放清澈的液体,检修极为方便,且不需放掉液体造成浪费的容器。为了实现上述之目的,本技术是这样的,一种清液连续自排防堵容器,包括容器体(1)、溶液蓄存区(2)、隔间(3)、小隔板(4)、软管(5)、锅底沉积区(6)、短连接管(7)、清液蓄存区(8)、清液蓄存区排污管闸(9)、锅底沉积区排污管闸(10)、清液排放管(11)、隔间(3)与溶液蓄存区连通的流通口过滤板(12)、中心为空心的封闭式立方浮体(16)、带有过滤装置的出液口(13)、过滤装置的冲洗管(14)、连通清液蓄存区(8)的排气管(15)、立方浮体上的拉环(17)。由于本技术除软管(5)外,其余均为硬性材质,其结构特征是:整个容器的壁体相互焊接而成不透水的上部溶液蓄存区(2)、边部的隔间(3)、溶液蓄存(2)底部的锅底沉积区(6)、容器底部的清液蓄存区(8)。锅底沉积区的锥形底焊接安装一个穿透容器底部的排污管闸(10),清液蓄存区底部焊接安装一个穿透容器底部的排污管闸(9),隔间(3)与清液蓄存区(8)之间焊接一互通的短连接管(7),清液蓄存区焊接安装一根清液排放管(11),在隔间的一边焊接安装一根底部连通清液蓄存区(8)、顶部超出隔间高度的排气管(15),在溶液蓄存区(2)与隔间(3)之间的隔板上开有一连通的流通口,整个流通口为带有过滤介质的过滤板(12),中心为空心的封闭式立方浮体(16)下部为带有过滤装置的出液口(13),出液口(13) —端为连接软管的短连接管同时连接软管(5)的一端,软管的另一端与隔间中的短连接管(7 )连接,立方浮体(16 )中焊接一根贯穿立方浮体直通带有过滤装置的出液口( 13)的冲洗管(14),立方浮体上部焊有一个拉环(17)。本技术中,将软管一端连接立方浮体下出液口的连接管上,另一端连结隔间中的短连接管上,将立方浮体、软管放入隔间中,当容器内加入溶液后,溶液通过流通口过滤板过滤同时充入隔间,立方浮体由于是中空的,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后即带着有过滤装置的出液口、软管在隔间中上浮至液体上部,液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沉降分层,溶液中的杂物大于液体比重而沉降在锅底区,轻于液体比重的就上浮在液体表面,而位于液体上部的则是经沉降后的澄清区,澄清区的液体由于高差而经带有过滤装置的出液口经软管进入清液蓄存间,在液体进入时同时经排气管排出蓄存间的空气,当放开清液排放管排放清液时,因带有过滤装置的出液口总是随立方浮体的漂浮而停留在澄清区,进入的液体总是清液,因此进入清液蓄存间而后排出的液体总是清液。当进行清洗排污时,打开锅底排污管闸进行清洗即可,此时清液蓄存区还存有清液,所以不会断流,清洗、排完锅底污物后重新放入液体,即可循环不间断的排放清液,当过滤装置效果不理想时可将拉环拉住,清水管套住冲洗管进行冲洗即可。过滤板可直接经清水管冲洗,这样即可实现防止渣体污物堵塞且连续自动排放清澈的液体,清理、检修极为方便且不需放掉液体造成浪费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清液连续自排防堵容器。在上述图中:1、容器体2、溶液蓄存区3、隔间4、小隔板5、软管6、锅底沉积区7、短连接管8、清液蓄存区9、清液蓄存区排污管闸10、锅底沉积区排污管闸11、清液排放管12、隔间(3)与溶液蓄存区连通的流通口过滤板13、带有过滤装置的出液口 14、过滤装置的冲洗管15、排气管16、中心为空的封闭式立方浮体17、立方浮体上的拉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列举优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做更祥细描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为硬性材质的容器体1,容器体相互焊接连结形成的不透水溶液蓄存区2,隔间3,锅底沉积区6,清液蓄存区8,锅底沉积区和清液蓄存区底部分别装有一排污管闸9、10,清液蓄存区安有一清液排放管11,隔间3与溶液蓄存区开有流通口过滤板12,且底部与清液蓄存区8贯通式安装一排气管15,短连接管7,短连接管上部连结软管5,软管另一端连结带有过滤装置13的出液口,连结在中心为空的封闭式立方浮体16的下部,立方浮体中装有一贯通立方体到过滤装置中的冲洗管14,立方浮体上还安有一拉环17。实施例2。上述实例是这样工作的。当溶液蓄存区注入溶液和待溶物时,经流通口过滤板,液体进入隔间3,经一定时间后,液体在地球的引力下逐渐进行分层,重于液体比重的渣体沉淀于锅底,轻于液体比重的浮于液体的表面,而上层液体均为澄清区,其液体均为澄清液,全封闭的立方浮体为中空的,它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它自身的重力,因此,它大部分上浮于液体表面,而下部和带有过滤装置的出液口处于液体最上部澄清区的清液中,液体经过滤装置出液口流入软管进入于清液蓄存区,同时经排气管排出清液蓄存区的空气,当蓄满清液蓄存区后,打开清液排放闸排放清液时,立方浮体及软管亦随液面沉降,但出液口始终位于液体的上部的清液中,进入清液蓄存区的也是清液,故流出的液体均是澄清区的清液,当锅底积满渣体需清理时,只需在液体蓄存区的液体排放完后打开排污管闸进行冲洗即可,而此时清液蓄存区还存有清液,因此不会断流,当过滤装置过滤效果不佳时,即可提起拉环,将水管套住冲洗管进行冲洗即可,过滤板也可直接经清水冲洗,这样可避免因管道堵塞而放掉有用液体而造成的浪费。【主权项】1.一种清液连续自排防堵容器,包括:容器体(1)、溶液蓄存区(2)、隔间(3)、小隔板(4)、软管(5)、锅底沉积区(6)、短连接管(7)、清液蓄存区(8)、清液蓄存区排污管闸(9)、锅底沉积区排污管闸(10)、清液排放管(11)、流通口过滤板(12)、封闭式立方浮体(16)、带有过滤装置的出液口( 13 )、过滤装置的冲洗管(14 )、排气管(15 )、立方浮体上的拉环(17 ),其特征是:容器体的壁体相互焊接而成不透水的上部溶液蓄存区(2)、边部的隔间(3)、底部的锅底沉积区(6)、容器底部的清液蓄存区(8),在溶液蓄存区(2)与隔间(3)之间的隔板上开有一连通的流通口,封闭式立方浮体(16 )下部的出液口( 13 ) —端连接软管(5 )的一端,软管(5)的另一端与隔间中的短连接管(7)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液连续自排防堵容器,其特征是:溶液蓄存区(2)与隔间(3 )之间的流通口带有过滤介质的过滤板(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液连续自排防堵容器,其特征是:浮体(16)下部为带有过滤装置的出液口(13),出液口一端为短连接管同时连接软管(5)。【专利摘要】清液连续自排防堵容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清液连续自排防堵容器,包括:容器体(1)、溶液蓄存区(2)、隔间(3)、小隔板(4)、软管(5)、锅底沉积区(6)、短连接管(7)、清液蓄存区(8)、清液蓄存区排污管闸(9)、锅底沉积区排污管闸(10)、清液排放管(11)、流通口过滤板(12)、封闭式立方浮体(16)、带有过滤装置的出液口(13)、过滤装置的冲洗管(14)、排气管(15)、立方浮体上的拉环(17),其特征是:容器体的壁体相互焊接而成不透水的上部溶液蓄存区(2)、边部的隔间(3)、底部的锅底沉积区(6)、容器底部的清液蓄存区(8),在溶液蓄存区(2)与隔间(3)之间的隔板上开有一连通的流通口,封闭式立方浮体(16)下部的出液口(13)一端连接软管(5)的一端,软管(5)的另一端与隔间中的短连接管(7)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海仁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宝山有色金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