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83579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8 0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基板、多个栅极线、多个源极线、多个半导体层及多个遮光层。栅极线平行排列于基板上。源极线平行排列于基板上,且栅极线及源极线交错以定义多个像素区。半导体层相对应于像素区而设置,各半导体层包含有至少一个与各栅极线重叠的通道区域。遮光层设置于通道区域与基板之间。其中,至少一个栅极线与至少两个彼此隔离的遮光层在基板表面的法线方向上重叠,且至少一个遮光层与偶数个相邻的源极线在基板表面的法线方向上重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特定遮光层排列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分辨率的显示器已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其能够处理数字信号,并显示更多的画面细节。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 IXD)由于具有低耗电、厚度薄、重量轻等优点,适用于此类高分辨率的显示器中。一种传统的液晶显示面板采用上栅极(top-gate)式的薄膜晶体管(Thin filmtransistor, TFT)作为驱动,这种设计的栅极电极位于主动层的上方,且会在面板内设置遮光层以避免背光光线直接照射电路结构,造成光漏电。然而,在显示面板驱动时,遮光层容易受到源极线信号的耦合,使TFT的1-V曲线产生分离,故需要增加栅极电压于开启(Vgh)及关闭(Vgl)状态的差值(AVg=Vgh-Vgl)以避免漏电流的产生,然在使用上会使得薄膜晶体管的负载增加而造成元件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能应用在高分辨率显示器上,且具有特定的遮光层排列方式,可提升元件电性。为达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出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多个栅极线、多个源极线、多个半导体层及多个遮光层。栅极线平行排列于基板上。源极线平行排列于基板上,且栅极线及源极线交错以定义多个像素区。半导体层相对应于像素区而设置,各半导体层包含有至少一个与各栅极线重叠的通道区域。遮光层设置于通道区域与基板之间。其中,至少一个栅极线与至少两个彼此隔离的遮光层在基板表面的法线方向上重叠,且至少一个遮光层与偶数个相邻的源极线在基板表面的法线方向上重叠。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2A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上视图,图2B绘示图2A的薄膜晶体管基板的剖面图,图2C绘示图2A的薄膜晶体管基板的变化型。图3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上视图。图4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上视图。图5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上视图。符号说明1:显示面板10、20、30、40:第一基板、薄膜晶体管基板11、Illxl、lllx2、lllx3、lllx5、l“xl、l“x2:像素区12、12”122、123:通道区域100:底板I1u11 ?IlO3:遮光层120:第一绝缘层130:半导体层140:第二绝缘层150,15(^ ?1505:栅极线160:第三绝缘层170、HO1 ?17013:源极线180:平坦层190:透明电极195:第四绝缘层20:液晶层30:第二基板40:背光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所附图式详细叙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需特别注意的是,图式已经简化以利清楚说明实施例的内容,且图式上的尺寸比例并非按照实际产品等比例绘制,因此并非作为限缩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之用。请参照图1,其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示意图。液晶显示面板1,由第一基板10、液晶层20以及第二基板30组成。第一基板10例如是薄膜晶体管基板。液晶层20位于第一基板10及第二基板30之间,可受电压驱动而改变其透光率。第二基板30相对于第一基板10设置,例如是彩色滤光片基板,使显示面板I能够显示彩色。此夕卜,在其他实施例中,彩色滤光片也可以配置于第二基板30上,而第一基板10则无需设计配置有彩色滤光片基板,此即所谓的COA基板架构(Color filter on array)。此外,由于液晶显示面板I不会自发光,可配置背光模块40以提供显示光源。请参照图2A,其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上视图。薄膜晶体管基板10为显示面板I的主要元件,其上具有多条栅极线150i?1505,以及多条源极线HO1?1706。栅极线MO1?1505为等间隔排列,彼此互相平行并沿一第一方向延伸。源极线UO1?1706亦为等间隔排列,彼此互相平行并沿一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为垂直正交,从而在薄膜晶体管基板10上定义出多个像素区11。每个像素区对应显示面板I的一个像素,在单位面积能够呈现的像素数量,便为显示器的分辨率(resolut1n),以PPI (pixel per inch,每英吋的像素数目)为单位。以下参照图2A及图2B,其是薄膜晶体管基板10的细部结构图。图2B为图2A的薄膜晶体管基板沿栅极线的剖面图,此处是以沿虚线框A中的栅极线1504的剖面为例。薄膜晶体管基板10包括底板100、遮光层110、第一绝缘层120、半导体层130、第二绝缘层140、栅极线150、第三绝缘层160、源极线170、平坦层180、二透明电极190以及第四绝缘层195。遮光层110是以浮接(floating)的方式设置于底板100上,并对应于栅极线150的延伸方向(第一方向,此处为X轴)排列。但在其他实施例中,遮光层110亦可耦合至该栅极线150。任一条栅极线150至少与两个以上彼此隔离的遮光层110重叠(本例中为至少3个,然而随着面板尺寸不同,数量可自由变化),且任一个遮光层110与相邻的两个源极线(例如图2A的17(^1700重叠。这里的重叠是指遮光层110与栅极线150,或遮光层110与源极线170在基板100的表面的法线方向(Z轴方向)上重合。遮光层110可选用如金属或非晶硅之类透光率低的材质制成,以避免自底板100另一侧的背光光线直接照射到电路结构上。第一绝缘层120位于遮光层110上,而半导体层130位于第一绝缘层120上,也就是第一绝缘层120分隔遮光层110及半导体层130。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120为单层,然而其也可为多层结构,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制。如图2A及2B所示,第二绝缘层140位于半导体层130上,而栅极线150位于第二绝缘层140上,也就是第二绝缘层140分隔半导体层130及栅极线150。半导体层130具有一与栅极线150重叠(对应图2A标号12)的通道区域,其与栅极线150构成一晶体管,其中栅极线150作为晶体管的栅极电极,而半导体层130作为晶体管的主动层。由于栅极电极位于主动层的上方,这样的晶体管称作上栅极式(top-gate)晶体管。图2A中的半导体层130是以U形排列在薄膜晶体管基板10上,故一个半导体层130有两个部份与栅极线150重叠,也就是具有两个通道区域12。也就是说,一个像素区11内具有两个通道区域12。U形的半导体层130排列方式较节省空间,可降低相邻的源极线170的间距,使薄膜晶体管基板10上能够划分出更多的像素区。相较于另一种L形的半导体层排列方式,本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基板10采用的U形的半导体排列方式,能够提高组合后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分辨率。如图2A及2B所示,第三绝缘层160位于栅极线150的上方,而源极线170位于第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液晶显示面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多条栅极线,平行排列于该基板上;多条源极线,平行排列于该基板上,该些栅极线及该些源极线交错以定义多个像素区;多个半导体层,相对应于该些像素区而设置,各该半导体层包含有至少一个与各该栅极线重叠的通道区域;以及多个遮光层,设置于该些通道区域与该基板之间;其中,至少一个该些栅极线与至少两个彼此隔离的该些遮光层在该基板表面的法线方向上重叠,且至少一个该些遮光层与偶数个相邻的该些源极线在该基板表面的法线方向上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永信吴政珉江明佑陈俊宇
申请(专利权)人: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