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冯世威专利>正文

摩托车活动式靠背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5245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摩托车活动式靠背,包括一活动靠垫,该活动靠垫包括一倚靠部、一支架部;支架部以二底杆、二主杆及一上杆件构成,二底杆上分别连设一主杆,主杆底端具有一可调整连结部卡抵主杆与底杆,主杆前端具有一扣部,上杆件侧端具有滑槽,扣部滑设于上杆件侧端滑槽,上杆件连设于倚靠部后侧,上杆件与倚靠部连设,上杆件具有数个扣孔,主杆间横设的调整件卡扣于该扣孔,倚靠部后侧具有缓冲弹性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改善现有的摩托车靠垫结构脆弱、无法调整角度、容易损坏卡死等缺点。(*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上的靠背,尤其涉及一种可改善现有的摩托车靠垫结构脆弱、无法调整角度、容易损坏卡死等缺点的摩托车活动式靠背
技术介绍
人民的生活习惯随着居住的环境以及时代的演进而有所不同,台湾属于地狭人稠的工商社会,在这一个大环境下因为摩托车具有足够的机动性且又不会太占空间,再加上价格适中,维护整修容易,故最有效率的中、近程交通工具便是摩托车。然而摩托车因受限于其本体狭小,故乘戴空间有限,因此现有的摩托车坐垫仅能提供一平面供使用者乘坐,而在背部无处倚靠的情况下,长时间骑乘容易造成使用者的酸痛与不舒适,此乃摩托车的一大不便之处。为解决上述的缺点,故坊间有业者研发出一改善此缺点的装置,请参阅中国台湾第298186号专利,『加装活动式摩托车坐垫兼靠背的构造』,其主要是在摩托车坐垫后方设置一托底架脚,该托底架脚设有一可伸缩活动的尾架,并将一靠背兼坐垫的活动托架组设于尾架的一端,并借由折叠绞榫将活动托架连设于尾架上。如此,当使用者背部需要倚靠时,便可将活动托架拉出,并将其翻起与坐垫形成一垂直状态,而供倚靠。然而此种靠背设计是以伸缩活动的尾架并配合折叠榫来实施,因此在结构上相当脆弱,并无一适当的支持结构,长时间倚靠时容易产生变形或断裂、变形卡死而无法使用,如此会造成使用者极大的不便,且该现有结构并无法调整靠垫的倾斜角度,故无法根据使用者的身材与习惯做一适当的调整,因此就整体而言,其实用性较差,实有加以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摩托车靠垫存在的结构脆弱、无法调整角度、容易损坏卡死等缺陷,而提供一种摩托车活动式靠背,其可改善现有的摩托车靠垫结构脆弱、无法调整角度、容易损坏卡死等缺点。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摩托车活动式靠背,包括一活动靠垫,该活动靠垫包括一倚靠部、一支架部;其特征是,所述支架部以二底杆、二主杆及一上杆件构成,二底杆上分别连设一主杆,主杆底端具有一可调整连结部卡抵主杆与底杆,主杆前端具有一扣部,上杆件侧端具有滑槽,扣部滑设于上杆件侧端滑槽,上杆件连设于倚靠部后侧,上杆件与倚靠部连设,上杆件具有数个扣孔,主杆间横设的调整件卡扣于该扣孔,倚靠部后侧具有缓冲弹性件。前述摩托车活动式靠背,其中连结部由一掣动件、一卡抵主杆与底杆的卡榫和一弹簧组成,卡榫受弹簧弹性卡抵,在掣动件未扳动前穿入主杆与底杆,固定主杆与底杆。前述摩托车活动式靠背,其中主杆底端为活动伸出的插销,弹簧推抵插销向外伸至底杆内,主杆与底杆固定,插销与一提杆连动。前述摩托车活动式靠背,其中二底杆间具有一补强件。前述摩托车活动式靠背,其中主杆上具有一调整件,上杆件具有供调整件卡扣的扣孔,扣孔数量二个以上。前述摩托车活动式靠背,其中上杆件下端具有一软垫。本技术为达到其目的,是利用二底杆以及补强件固设于车体后端,该底杆上分别连设有一主杆,并以连结部令主杆与底杆保持固定,主杆前端设有一扣部,该扣部可滑设于上杆件侧端的滑槽,而该上杆件则与倚靠部连设,该上杆件另设有数个扣孔供主杆间横设的调整件卡扣,借由上述的结构,令该连结部与底杆分离时,主杆可向前倾斜,并使上杆件与倚靠部向前移动,且可由调整件卡扣于不同的扣孔,使上杆件以及倚靠部保持所需的角度供使用者背部抵靠,而该倚靠部后侧亦可设置一缓冲用的弹性件以增加舒适度。因此本技术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及创造性。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摩托车活动式靠背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摩托车活动式靠背连结部的局部放大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摩托车活动式靠背连结部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摩托车活动式靠背的外观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摩托车活动式靠背的调整示意图。图6、图7是本技术摩托车活动式靠背倚靠部角度调整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摩托车活动式靠背调整后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后视图。图11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调整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调整后侧视图。图中标号说明1——活动靠垫 10——倚靠部11——垫体 12——弹性件13——扣件 20——支架部21——底杆 211——连设孔212——连设件 22——补强件23——主杆 230——扣部231——连设孔 24——连结部241——掣动件 242——弹簧243——卡榫 244——螺帽245——卡抵头 246——穿孔25——调整件251——卡固部26——上杆件260——滑槽261——握把部 262——扣孔263——软垫 271——提杆272——插销 273——固定栓274——弹簧 31——车体后端 32——摩托车坐垫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包括一活动靠垫1,该活动靠垫1包括一倚靠部10以及一支架部20,而该活动靠垫1是以该支架部20定位于摩托车车体后端31。上述倚靠部10包括供使用者背部倚靠的垫体11、垫体11后方提供缓冲避震效果的弹性体12以及供支架部20连设的扣件13。上述支架部20包括二L形的底杆21、横设于二底杆21间的补强件22、下端连设于底杆21的二主杆23、用以保持底杆21与主杆23间结合的连结部24、横设于二主杆23上的调整件25、与倚靠部10连设的上杆件26。该支架部20底端的二L形底杆21是螺固于车体后端31的二侧,而该二底杆21之间另固设有一补强件22,该补强件22下端亦固定于车体后端31以分散底杆21的受力,并增强该支架部20的稳定性。该主杆23顶端为一扣部230,该扣部230可滑移于上杆件26侧端的滑槽260内,而主杆23底端的连结部24包括一可扳动的掣动件241、一弹簧242、一卡榫243、一螺帽244,该卡榫243前端设有一半径较大的卡抵头245。该卡抵头245穿设该主杆23底端以及底杆21顶端的穿孔246,令主杆23与底杆21保持同一轴向的结合状态。该弹簧242是套设于卡榫243上,再以螺帽244将卡榫243螺设于掣动件241上,使弹簧242被限位在卡抵头245与螺帽244之间,最后再以一连轴将掣动件241连设于主杆23底端(如图3所示),令卡榫243的卡抵头245受弹簧242的弹性推抵而伸入主杆23与底杆21的穿孔246,并保持其结合形状,当使用者扳动连结部24的掣动件241时,该卡抵头245才脱离底杆21的穿孔246。主杆23在连结部24下侧另设有一连设孔231,且在底杆21上端亦设有一相对应的连设孔211,再以一连设件212将主杆23与底杆21结合,并可与底杆21相对转动以变换倚靠部10的状态。该调整件25一端是穿设于二主杆23上,调整件25前端形成二卡固部251。该上杆件26是连设于倚靠部10后侧的扣件13,而其上形成有一供调整位置握持的握把部261,并在上杆件26适当处形成有数个扣孔262以供调整件25的卡固部251卡扣,而上杆件26的底端设有一软垫263以避免上杆件26将摩托车坐垫32割破或损毁。请配合参阅图4至图8所示,本技术的摩托车活动式靠背原始状态是设置于车体后端31,而可供坐在后侧的驾驶员倚靠,若单人骑乘时,亦可将倚靠部10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活动式靠背,包括一活动靠垫,该活动靠垫包括一倚靠部、一支架部;其特征是,所述支架部以二底杆、二主杆及一上杆件构成,二底杆上分别连设一主杆,主杆底端具有一可调整连结部卡抵主杆与底杆,主杆前端具有一扣部,上杆件侧端具有滑槽,扣 部滑设于上杆件侧端滑槽,上杆件连设于倚靠部后侧,上杆件与倚靠部连设,上杆件具有数个扣孔,主杆间横设的调整件卡扣于该扣孔,倚靠部后侧具有缓冲弹性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世威
申请(专利权)人:冯世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