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潜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49323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9 1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半潜平台,包括浮筒和位于浮筒上的立柱,立柱内设有多个空舱,半潜平台还设有用以收集各空舱内水的落水收集系统;所述落水收集系统包括水收集槽、水收集槽落水管和多个空舱落水管路;空舱落水管路对应于各空舱设置,空舱落水管路上端与对应的空舱连通,空舱落水管路下端伸入浮筒内;水收集槽安装于浮筒内,并位于各空舱落水管路的下方,将各空舱落水管路的下端开口均收容于该水收集槽的范围内;水收集槽底部设有开孔;水收集槽落水管连接在水收集槽底部的开孔处,并向下延伸至浮筒的底板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放泄管路难以集中布置的难题,为船员的日常检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海洋平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半潜平台
技术介绍
半潜式钻井平台的主要结构大致由浮筒、立柱、甲板盒构成,立柱是贯通浮筒和甲板盒的连接区域。由于立柱高度正好处于易破损区,为了防止因碰撞等原因造成的破损导致平台内工作区灌水,立柱外围设置了若干空舱,以保证破损后即使水进入平台内也多了一层舱壁保护。图1至图3分别示意了立柱在不同高度处的平面布置图,图1所示的立柱上层高度处设置了两个空舱C606、C607,图2所示的中层高度处设置了三个空舱C603、C604、C605,图3所示的下层高度处设置了四个空舱C601、C602、C608、C609。每一空舱C601~C609均有对应的放泄管路601~609,以将空舱内因破损泄漏进入的液体排出。立柱结构类似于汉字的田字,人便于到达的空间只是其中的四分之一的空间,即图1至图3中所示的梯道间610,该梯道间610是用于逃生的电梯和楼梯间所在的位置,船员日常工作也基本在这个区域。规范中要求需要检查的管路和阀件都是要方便到达的,所以空舱C601~C609的放泄管路601~609都要终止在梯道间610这个区域,参阅图3和图4,放泄管路601~609的末端均在立柱下层高度的梯道间610处通往污水井BW5,污水井BW5内的水再通过管路611放泄至浮筒底部。浮筒和立柱因为考虑平台稳性被设计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水密空间,如图3所示,浮筒和立柱之间通过水密滑动门612分隔,一旦浮筒破损,通过水密滑动门的关闭而不影响立柱区域的正常工作。浮筒梯道间和立柱梯道间属于安全逃生通道,逃生通道宽度一米之内不允许有任何妨碍物阻碍逃生,为了不妨碍安全逃生通道,在立柱内,污水井BW5只能布置在立柱楼梯的后面,当立柱尺寸较小时,这样会导致水密滑动门和立柱楼梯道之间距离小,会没有足够的检修通道,不符合规范要求,人无法通过到达。并且,由于轮机管路电器通风都要维修检查,这就造成立柱下层高度处的梯道间区域空间拥挤,放泄管路也很难集中布置,一旦分散布置,立柱所设置的污水井又失去了集水的作用,也会造成船员在日常检查的不方便。而如果将空舱的放泄管路引入浮筒区域,按照常规方法,需放泄至距离舱底30mm处。但由于浮筒底部管路密集,为便于走路,在浮筒内铺设了花钢板,在检测时还要拆卸花钢板观察放泄管末端是否滴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潜平台,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舱的放泄管路难以集中布置,维护不便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半潜平台,包括浮筒和位于浮筒上的立柱,所述立柱内设有多个空舱,所述半潜平台还设有用以收集各空舱内水的落水收集系统;所述落水收集系统包括水收集槽、水收集槽落水管和多个空舱落水管路;空舱落水管路对应于各所述空舱设置,空舱落水管路上端与对应的空舱连通,空舱落水管路下端伸入所述浮筒内;水收集槽安装于所述浮筒内,并位于各空舱落水管路的下方,将各空舱落水管路的下端开口均收容于该水收集槽的范围内;水收集槽底部设有开孔;水收集槽落水管连接在所述水收集槽底部的开孔处,并向下延伸至所述浮筒的底板上方。优选地,所述空舱落水管路包括落水管和设置于落水管上的放泄阀,所述放泄阀位于所述浮筒内。 优选地,所述各空舱落水管路位于所述浮筒内的部分并排布置。优选地,所述各空舱落水管路上的放泄阀在高度上交错排布。优选地,所述放泄阀与所述水收集槽的高度差为900mm~1200mm。优选地,所述落水管由多段落水管段构成,所述放泄阀设置于两落水管段之间,并与两落水管段可拆卸地连接。优选地,所述放泄阀与所述落水管段通过法兰连接。优选地,所述水收集槽在所述浮筒内的高度与浮筒内的花钢板高度一致。优选地,所述空舱的底部设有开孔,该底部开孔处固定安装有一通舱件;所述空舱落水管路的上端与该通舱件可拆卸地连接。优选地,所述通舱件上端焊接于所述空舱的底部开孔处,通舱件下端设有法兰,从而与所述空舱落水管路可拆卸地连接。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半潜平台中,空舱落水管路在浮筒内集中,空舱内的水可经空舱落水管路引入浮筒区域,通过水收集槽收集,统一从水收集槽落水管放泄至浮筒底部。在保证立柱和浮筒是两个水密空间的基础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放泄管路难以集中布置的难题,为船员的日常检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半潜平台立柱在距离基线第一高度处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半潜平台立柱在距离基线第二高度处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半潜平台立柱在距离基线第三高度处的平面示意图。图4是现有技术图3的A-A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半潜平台优选实施例立柱在距离基线第一高度处的平面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半潜平台优选实施例立柱在距离基线第二高度处的平面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半潜平台优选实施例立柱在距离基线第三高度处的平面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图7的B-B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浮筒;11、底板;2、立柱;21、空舱;22、梯道间;221、侧壁;3、落水收集系统;31、空舱落水管路;311、落水管段;312、放泄阀;32、水收集槽;33、水收集槽落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半潜平台,半潜平台具有浮筒I以及位于浮筒I上的立柱2,浮筒!和立柱2为相互独立的水密空间。立柱2内设有空舱21,作为一个示例,参阅图5至图7,立柱2在不同高度处共设有9个空舱21,为便于区分,这9个空舱分别标号为21a~21i。一并结合图8,半潜平台内设有用以收集各空舱21内水的落水收集系统3。落水收集系统3具有对应于空舱21数量的多个空舱落水管路31、位于空舱落水管路31下方的水收集槽32,以及连接在水收集槽32下方的水收集槽落水管33。与立柱2的空舱21相应地,空舱落水管路31亦设有9套,分别标号为31a~31i,与空舱21a~21i —一对应。空舱落水管路31上端与对应的空舱21连通,空舱落水管路31下端穿过立柱2的底板伸入浮筒I内,从而将对应空舱21内的水引入浮筒I区域。水收集槽32安装于浮筒I内,将各空舱落水管路31的下端开口均收容于该水收集槽32的范围内。水收集槽落水管33从水收集槽32底部延伸至浮筒I的底板11上方,将水收集槽32内的水直接放泄至浮筒I底部。这种布置方式下,空舱落水管路31在浮筒I内集中,空舱21内的水可经空舱落水管路31引入浮筒I区域,通过水收集槽32收集,统一从水收集槽落水管33放泄至浮筒I底部。在保证立柱2和浮筒I是两个水密空间的基础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放泄管路难以集中布置的难题,为船员的日常检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空舱落水管路31具有多段落水管段311,各落水管段311拼接构成供水流通的落水管通道。各空舱落水管路31优选地通过通舱件(图中未示出)与对应的空舱21连接,各空舱21的底部设置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潜平台,包括浮筒和位于浮筒上的立柱,所述立柱内设有多个空舱,所述半潜平台还设有用以收集各空舱内水的落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落水收集系统包括:多个空舱落水管路,对应于各所述空舱设置,空舱落水管路上端与对应的空舱连通,空舱落水管路下端伸入所述浮筒内;水收集槽,安装于所述浮筒内,并位于各空舱落水管路的下方,将各空舱落水管路的下端开口均收容于该水收集槽的范围内;水收集槽底部设有开孔;水收集槽落水管,连接在所述水收集槽底部的开孔处,并向下延伸至所述浮筒的底板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秀萍任轶丽杨艳孙玉海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