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梁志安专利>正文

燕尾形伞面自行车用晴雨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3818 阅读:2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安装在自行车前把立管上燕尾形伞面自行车用晴雨伞,其特点是:1.用一特殊紧固装置安装在自行车前把立管上,并可操作该装置来调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使用高度和角度。2.伞盖面窄而长成燕尾形状,可将骑车人全身遮住,使用完后可全部收拆。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外观美观大方,使用安全舒适,成本低而价格低廉,是人们在骑自行车,助力车时既能挡雨又能遮阳的最理想之用具。(*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晴雨伞,特别是一种用特殊紧固装置将燕尾形伞盖面按装在自行车上,并可调节伞盖面的使用高度和使用角度的自行车用晴雨伞。我国是自行车生产使用大国,自行车在我国人民生活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通用具,人们在雨天骑自行车只有穿上雨衣,在夏天骑自行车,人们全身基本上都在太阳光下暴晒,特别是女性同志,在强烈阳光紫外线幅射下可使皮肤变黑,严重的可使皮肤受到伤害或发炎,因为,目前市场上还无专供骑自行车用的即既能遮阳又能挡雨用具销售。但是,对于普通晴雨伞起到的既能遮阳又能挡雨的效果,人们往往不加任何改进的情况下而转用到骑自行车上,所以,致使形成很多人一手扶自行车的车把,而另一只手撑普通晴雨伞骑自行车,在碰到来不及刹车情况下,(单手骑车不利刹车)往往会造成交通事故,对家庭带来不利因果,对工作生活带来很多实际困难。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不用手撑,而用一套特殊紧固装置,将一种特殊的燕尾形状伞盖面晴雨伞按装紧固在自行车前把立管上,并可调节晴雨伞的使用高度和前后方向角度,伞盖面窄而长,可将骑车人全身遮挡,且又不影响视野,骑车时可双手不离车把而使用安全,制造成本低而价格低廉的自行车用晴雨伞。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目前国内生产销售的自行车前车把立管较长,(除少数车型外、)将两块特制U型紧固卡块卡住自行车前把立管和本技术主件弯支座的底工字槽,并用紧固螺钉紧固,再将调节立杆装靠在弯支座上部的左边和右边,根据骑车人使用习惯而定,将两个紧固手轮螺杆分别套入弯支座上部支点孔和弧形调节长条孔内,并与调节立杆上下螺纹孔配合拧紧,将可折收伞杆套入双孔伞把的伞把孔内,用自攻螺钉将双孔伞把和可折收伞杆配合紧固,然后将调节立杆穿导到双孔伞把的调节立杆穿导可移孔内,将紧固手轮的顶固螺杆与双孔伞把的顶固立杆螺纹孔配合,根据使用人的骑车高度选中所需要的立杆圆顶固孔,将手轮旋紧而使螺杆压入到圆顶固孔内而达到顶压牢固,这样,自行车前把立管,弯支座,调节立杆,可折收伞杆即组合联成一体,本技术主件燕尾形伞而骨架,“伞筋”,由6-16根在燕尾形伞面内均布构成,伞筋可由0-5折弯构成一根整伞筋,其中部分伞筋为普通长度伞筋,而另一部分比普通长度伞筋增长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并相应增加弯折点,侧如普通长度伞筋为二弯折点,而增长伞筋则为三弯折点,普通长度伞筋与增长伞筋伞布面相联,制作按装撑开后,其伞盖面成燕尾形状,超长伞盖而将其固定在自行车后鞍座方向,从而达到将骑车人后背遮挡的目的,将装在弯支座上部两个紧固手轮旋松后向前或向后推动调节立杆后再旋紧,可达到调节本技术前或后的使用角度,将装在双孔伞把上的紧固手轮旋松后,将调节立杆提握住,用另一只手将双孔伞把提上或压下后再旋紧紧固手轮,可调节本技术的使用高度。本技术根据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与自行车前把立管组装形状示意图。图2本技术弯支座结构形状示意图。图3本技术弯支座A向剖视图。图4本技术弯支座B向视图。图5本技术紧固卡块形状示意图。图6本技术弯支座,紧固卡块与自行车前把立管联接紧固示意图。图7本技术调节立杆形状示意图。图8本技术双孔伞把形状剖视图。图9本技术双孔伞把顶面形状示意图。图10本技术八根伞筋燕尾形伞面形状图。图11本技术十二根伞筋燕尾形伞面形状图。图12本技术紧固手轮形状示意图。图13本技术弯支座调节立杆紧固手轮组合联接示意图。本技术装置包括紧固卡块(2),弯支座(3),调节立杆(4),双孔伞把(5),可折收伞杆(6),燕尾形伞面(7),紧固手轮(10)等构成。本技术各主要构件其形状结构和组合程序为紧固卡块(2),中部为一不对中半圆形,头部设螺栓穿导孔(20),尾部设有长螺栓穿导孔(19)。(如图5所示)弯支座(3),底部设有弯支座底工字槽(13),在槽面设有紧固长条穿导孔(14),中弯部为弯支座中部工字槽(17),在槽面下设有加强筋(18),上部设有弯支座上部支点孔(15),在其上设有弯支座上部弧形调节长条孔(16)。(如图2、3、4所示)调节立杆(4),上部设有调节立杆上螺纹孔(22)和调节立杆下螺纹孔(23),上部设有多个立杆圆顶固孔(24)。(如图7所示)双孔伞把(5),设有调节立杆穿导可移孔(25),伞杆孔(26),在其侧面设有杆把紧固孔(27),其下设有顶固立杆螺纹孔(28)。(如图8、9所示)燕尾形伞面(7),其骨架由8-16根伞筋均布构成,其中有部分普通长度伞筋(30),另一部分为增长伞筋(8),在增长伞筋(8)上有增设伞筋弯折点(9),例如普通长度伞筋(30)为二弯折点,增长伞筋(8)上即为三弯折点,并对普通长度伞筋(30)的弯折点增加而相应增加增长伞筋(8)上的伞筋弯折点(9),普通长度伞筋(30)与增长伞筋(8)的伞布面相联,制作完后撑开,伞盖面即成燕尾形状。(如图10、11所示)紧固手轮(10),紧固手轮为六方标准螺头与塑料混合压制而成,外露顶固螺杆(29)。(如图12所示)本技术组合程序为将两块紧固卡块(2)卡住自行车前把立管(1),再将弯支座(3)底部的弯支座底工字槽(13)套入到二块紧固卡块(2)之间的中间隙中,将紧固螺钉(21)套入长螺栓穿导孔(19),并通过紧固长条穿导孔(14),在同时穿导两个紧固螺钉(21)后再旋紧,再将另一个紧固螺钉(21)穿导螺栓穿导孔(20)后旋紧,这样,自行车前把立管(1),紧固卡块(2),弯支座(3)即联接紧固为一整体。(如图6所示)将紧固手轮(10)的顶固螺杆(29)两个,分别套入弯支座上部支点孔(15)和弯支座上部弧形调节长条孔(16)内,并与调节立杆上螺纹孔(22)和调节立杆下螺纹孔(23)配合旋紧。(如图12所示)将可折收伞杆(6)插入双孔伞把(5)的伞杆孔(26),用自攻螺钉套入杆把紧固孔(27)内,与伞杆上原设圆孔对中后配合旋紧,达到双孔伞把(5)与可折收伞杆(6)的紧固,再将调节立杆(4)套入到调节立杆穿导可移孔(25)内,将一个紧固手轮(10)的顶固螺杆(29)与顶固立杆螺纹孔(28)配合,选中合适的的使用高度,使顶固螺杆(29)与立杆圆顶固孔(24)对中后旋紧紧固手轮(10),可折收伞杆(6)与燕尾形伞面(7)为一整体制作,增长的伞盖面(即燕尾)按装定向在自行车后鞍座方向,这样,本技术即全部组合完(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使用原理为在本技术组合好后,选用使用人合适的使用高度,将紧固手轮(10)的顶固螺杆(29)对中选中的立杆圆顶固孔(24)后旋紧手轮(10)即可骑车上路,因本技术轻巧且又安装在自行车前把立管(1)上,骑车人可双手不离自行车车把,加上自行车每小时最高时速在二十公里左右,且伞盖面在制造尺寸定型时形成窄而长的燕尾形状,所以,使用安全,如果天气特殊,可将装在弯支座(3)上的两个紧固手轮(10)稍拧松,用手向前或向后推动调节立杆(4),整个伞盖面及伞杆可向前或后移动,而达到调节本技术使用角度的目的,所产生的前移角度(11)以不能挡住骑车人的视线和视野广度为准,后移角度(12)可根据使用人的需要而选用,使用后可将三件紧固手轮(10)拧下,取下调节立杆(4),收折燕尾形伞面(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燕尾形伞面自行车用晴雨伞,它包括紧固卡块(2),弯支座(3),调节立杆(4),双孔伞把(5),燕尾形伞面(7),紧固手轮(10)构成,其特征在于:将两块紧固卡块(2)卡住自行车前把立管(1),再将弯支座(3)底部的弯支座底工字槽(13)套入到二块紧固卡块(2)之间的中间隙中,用紧固螺钉(21)套入长螺栓穿导孔(19),并通过紧固长条穿导孔(14)旋紧紧固螺钉(21),将紧固手轮(10)的顶固螺杆(29)两个分别套入弯支座上部支点孔(15)和弯支座上部弧形调节长条孔(16)内,与调节立杆上螺纹孔(22)和调节立杆下螺纹孔(23)配合旋紧,将可折收伞杆(6)插入双孔伞把(5)的伞杆孔(26),用自攻螺钉套入杆把紧固孔(27)内,与可折收伞杆(6)以设圆孔配合旋紧,再将调节立杆(4)套入到调节立杆穿导可移孔(25)内,将紧固手轮(10)的顶固螺杆(29)与顶固立杆螺纹孔(28)配合旋紧,使顶固螺杆(29)压入到立杆圆顶固孔(24)内,可折收伞杆(6)与燕尾形伞面(7)相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智秋
申请(专利权)人:梁志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6[中国|江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